古戲新詮,細捻揉合《一樹紅梅》
4月
28
2015
ㄧ樹紅梅(臺灣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51次瀏覽
王妍方(社會人士)

《一樹紅梅》劇情移植自川劇,原著於明朝周朝俊所撰《紅梅記》。《紅梅記》原是講敘千金小姐盧昭容與書生裴舜卿之間的愛情故事,之後在不同劇種改編移植後,在原文本中與裴舜卿只有數面之緣,最後化身為鬼魂與裴生相處半年的李慧娘成了主要角色,原本的女主角盧昭容則被刪減到不見蹤跡。

在這個已經生存四百多年的骨子老本中,《一樹紅梅》添加了其他劇種較未細談的人物性格及細項設定,劇情延用原本架構,以李慧娘(蕭揚玲飾)身為宰相賈似道(殷青群飾)府中歌姬,在紅梅林中遇見書生裴舜卿(劉建華飾),對其外表及才情明示讚賞之意,引起賈似道由妒生怒,以利劍刺殺李慧娘,裴舜卿因與賈似道在政治立場上作對而被誘騙進入賈府,化為一縷怨魂的李慧娘則挺身而出保護裴生,一人一鬼互訴衷情,卻已是人鬼殊途,最終慧娘鬼魂將裴舜卿救出賈府,並回頭找賈似道報復,一縷芳魂幽幽徘徊在紅梅埋骨處等待裴卿報喜而來。

在人物性格設定上,《一樹紅梅》賦予主要角色更多元化的性格展現,由殷青群所飾演的賈似道,雖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一國宰相,卻還是個擁有中年戀愛夢,在母親太夫人面前像個耍賴的孩子,在面對李慧娘時又是個渴望追求心上人,又想維持男子氣慨的堂堂男子漢,面對裴生時卻又是字字酙酌,語帶試探的深沉性子,不同面貌的心境轉折,褪去幾分淨角給人既定的嚴肅形象。蕭揚玲所飾演的李慧娘,由剛開始的被迫進入宰相府成為歌姬的步步驚心,時時壓抑,到二見裴生時的驚艷仰慕,化為鬼魂時的抑鬱忿怨,〈幽會〉三見裴郎時的深刻傾心,〈放裴〉時的「撲跌旦」與「摔打旦」身段展現,聲韻行腔行雲流水,人物舖陳與情緒轉折皆已完備,捉摸出專屬於自我拋磨打造出來的李慧娘,繼《楊金花》後,李慧娘日後將成為她在演員生涯的專屬拿手角兒之一。飾演裴舜卿的劉建華角色雖屬文生,個性設定為剛直不阿的愛國青年,自初見李慧娘的驚艷,到遇見李慧娘鬼魂的不捨與情深,聲韻情感進退合宜,為配合本劇一折,為逃避追殺,與飾演相府殺手的杜雋豪,與李慧娘的鬼魂一起你追我逃,在體力及耐久力上皆是一大挑戰。

由於「弄鬼」系列強調三天不同戲碼,佈景與道具皆強調簡化,為了不與現實形象脫軌,延用了大量的多媒體投影做為背景佈置,搭上戲曲必備的基本一桌二椅,採用寫意的中式山水畫風格,營造紅梅林與賈府的半閑堂及賈府書齋等場景,本劇算是三齣戲中運用多媒體投影最多的一部。大量的多媒體雖然提升整體舞美效果,卻也沖散聚焦在演員的部分;骨子老戲著重在演員現場的情感交流互動與長久積累下來的技藝實力,強調將主導權放在主要角兒身上,多媒體運用在舞美上雖是近年來的劇場流行風潮,但在使用的比例與素材上,亦可再做調整,避免喧賓奪主,搶了台上主演的風采。

《一樹紅梅》本體雖為骨子老戲,難以大幅變動劇情結構,但著眼於多變人性及歷久不衰的才子佳人陰陽戀題材,搭上刺激的武戲技巧(藏刀、鬼吹燈等),可說是上半場談情,下半場追愛(殺),順著劇情的舖陳蜿蜒,絲毫不見拖泥帶水,呈現出穩定的劇場節奏,著實是亮眼佳作,展現出不同於豫劇常見的熱情奔放,轉而是豐沛隱然的演出韻味。在主要角色於對手戲時,人物形象的具體化呈現,及細微的肢體語言交流,倒是未來有機會搬演時,宜再強化細修的部分。戲曲是活在人身上的藝術,技藝流轉於時間傳承之中,但台上演員的默契卻需要長期磨合調整才能培養幾分,方能造就戲曲舞台上長久不衰的實力組合。

《一樹紅梅》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15/04/11 19:30
地點|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