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路可出的困境《失竊的時光》
9月
15
2015
失竊的時光(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19次瀏覽
楊書愷(社會人士)

十二名角色將整部戲劇切割成無數瑣碎的片段,觀眾被迫離開原本習慣的線性時間,長達三個小時的過程中,編劇透過精細的解構與再建構,使觀眾感受到時間與空間上的不協調,進而使「疏離」、「無意義」的概念得以延伸至舞台上下。《失竊的時光》一劇不是一個討好觀眾的劇本。在劇本構成時,編劇黛亞‧洛兒(Dea Loher)便刻意使文本與觀眾有著極大的隔閡:冗長的篇幅、大量的獨白,還有混亂的人稱關係,都在一定程度影響了對文本的理解。而當導演克里根堡(Andreas Kriegenburg)將其搬上舞台後,除了保留劇本既有的特點外,或許因為不是在柏林演出,在舞台的兩邊更擺設了巨大的螢幕投映翻譯字幕,使觀眾可以明白長段台詞的意義。但由於台詞過多且長,為了趕上演員唸白的速度,連帶著字幕播放的速度也跟著加快,對於觀戲經驗來說,如此設計,反而無法兼顧對白與畫面。

同時,劇作家寫作之初,便將整部劇本的敘述觀點游移在第一、第二與第三人稱之間:角色有時自己為自己發聲,有時為他者說話。不斷切換的敘述觀點,使每一段對話與畫面都像是擁有獨立的空間,不被其餘段落影響,觀眾試圖從迅速閃過的台詞中抓到蛛絲馬跡的訊息,卻只能徒勞無功的迷失在文字迷宮裡頭。當觀眾決定不管台詞,專注在場景與畫面時,導演又刻意將寫實與荒謬交錯在其中,更加混淆了觀眾對於台詞閱讀,劇情架構的分辨、理解能力。

而我們對於理解劇情上的無能為力,也許正是劇中角色對生命無能為力的感嘆。到底是不可抗力,還是人為疏失,這樣的扣問隨著時間的推移,也不再那樣重要。不管是注定的無可違逆,還是因為無數疏失而導致不可避免的悲劇,都只是強化的人生於世,在一連串的漩渦中,不由自主的無奈。敘事的錯亂、台詞的冗長,加上無法清楚辨別的字幕,觀眾與劇中人其實通時被困在一個無路可出的密閉空間中。我們看著舞台上瑣碎的演出時,同時也正凝望著各自生命的縮影。

「我的一生,是否白活一場。」

黛亞‧洛兒藉由《失竊的時光》對自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做出最深沉的反問。而此一貫串全劇的核心提問,也正是現代人對於存在證明焦慮的展現:一成不變的生活節奏,力不從心的現實種種,焦慮將爬滿我們所在的空間裡,如同劇中人物在牆上畫下各種無意義的字母,最終我們都將對此麻痺。舞台上,巨大風扇緩緩的轉動,牽動著光線明暗,使整個舞台在光影的投映下,形成一個漩渦般的空間。人群在扇葉上搬演各種人生的片段:等待、戀愛、追尋、死亡。觀眾看著角色,並從中看見自己的投映。至開場便無從決定自己將被抬往哪個方向,無從踏足實地的人物,一如現實生活裡,我們也往往不得掌握自己行進的路線,一切彷彿不可抗力。

《失竊的時光》

演出|柏林德意志劇院
時間|2015/08/16 14: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