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仿製惹的禍《都是陳雷惹的禍》
12月
26
2011
都是陳雷惹的禍(創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2次瀏覽
謝東寧

創劇團是一個新成立,集合多位年輕劇作者,以原創劇本演出為宗旨的團體,在極度缺乏本地劇本的台灣劇場界,的確是一個讓人可以期待的劇團。此次推出新作《都是陳雷惹的禍》,以誇張的搞笑演技、虛實交錯的故事內容,與精心安排的劇情結構,搬演一個男人關於其命運時空倒轉、可以重來一遍的人生歷程。

但在八十分鐘的演出中,無論作者或導演,似乎無意對劇中主角所走過的旅程,採取任何立場、詮釋觀點,以致於觀眾除了看到一個老掉牙「同一時間、不同選擇、不同人生」(譬如電影《蘿拉快跑》)之仿作之外,似乎沒有得到太多類型(故事)之外,屬於現場觀眾「當下」之人生世故、社會處境的內容連結。整個演出雖然用心,但卻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尤其從《都是陳雷惹的禍》的劇名選擇,就可以看到作者對於型式符號的迷戀。無論從內容或質感走向來看,跟所指涉的台語流行歌手陳雷,關係實在非常牽強。除了劇末劇情大反轉──原來男主角林博賢與擺弄其命運的好友威利,是一對即將登場的饒舌歌手,因為陳雷沒來,所以被要求必須改編其歌曲,饒舌演唱來墊檔,及劇中時而出現的歌曲「歡喜就好」之外,實在看不出陳雷與整個故事的關係何在?而這也是本劇的問題核心「只想搞型式、無心問內容」。

單就型式而言,本劇也逃不出同類型電影、漫畫、小說的模仿,譬如劇作者在節目單訪問中已經坦承,靈感來自漫畫〈分歧點〉(作者是《多啦A夢》的藤子‧F‧不二雄),或者故事類似電影《扭轉奇蹟》、《蝴蝶效應》,及角色威利人物靈感來自遊戲書《威利在哪裡》、電影《王牌天神》。這種對於現成品的再製(模仿),至少可以有兩條路線可行,一是超越原來型式,利用劇場特性玩出更獨特的創意;或者援用既有型式,但植入本地生活經驗,或者作者觀點。

本劇採取的顯然是後者的路線,但可惜的是角色人物的刻板塑造。一個年輕曾經叛逆、但後來屈就社會體制的爸爸,在任勞任怨、疑心疑鬼「黃臉婆」或者高雅驕傲、搞外遇「富家女」之情人中間做選擇;家庭中不是成天蹺家是個Gay的兒子,就是沈迷網路援交中年男的女兒。而這群集電視通俗劇之大成的刻板人物,也注定內容無法深耕,演出必須以前者(超越原來型式)的方式來進行了。於是在型式與內容的糾纏、曖昧與猶豫不決之中,最後結果不幸是兩敗俱傷。

撇開對於文本詮釋的嚴格要求,其實整體演出的品質相當用心整齊,舞台設計利用簡單白色布幕及LED燈光製成的景片,有效搭建出兩個家庭與舞台背後的場景,同時也符合演出之寫實與鬼魅並存氛圍。飾演博賢的演員楊宣哲,演技生動自然,搞起笑來也有所節制,而飾演威利的演員蕭東意肢體精準、能量飽滿,刻意的台灣國語腔調,是全劇最接近陳雷的地方。

莎士比亞說:「世界是座舞台」,他的意思是劇場反應的是真實世界,但是現在的世界似乎被各種科技媒體給「虛擬」掉了,於是虛擬繁衍虛擬以製造更龐大的虛擬。但是千萬記住,劇場是個古老的行業,今天與莎翁、甚至是古希臘的遙遠年代,其實相差不遠,我們還是得從真實的人、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中,找到劇場,並發現真實。

《都是陳雷惹的禍》

演出|創劇場
時間|2011/12/23 19:30
地點|台北市表演36房 屋頂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