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幻象的路徑:《幻蘊迷宮》的改編意義
6月
12
2025
幻蘊迷宮(一心戲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3次瀏覽

 文 鄭文琦(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幻蘊迷宮》改編自法國十七世紀劇作家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劇作《L'illusion comique》(可譯「幻覺喜劇」),是延續2017年一心戲劇團和歐洲導演盧卡斯.漢伯(Lukas Hemleb)合作改編的《啾咪!愛咋》所累積的合作默契,再次嘗試劇本轉譯的劇場歌仔戲作品。負起劇本重任的孫富叡與許柏昂,除了要將原劇裡天馬行空的設定予以合理化,同時也以京劇為靈感,為改編版注入非本地劇種所有的音樂和身段元素。而團長孫榮輝更親自擔綱關鍵戲中戲的角色,讓《幻蘊迷宮》在觀賞時無不充滿突梯、荒謬卻又帶有溫馨的感受。

《L’Illusion comique》創作於一六三六年,是一齣結合「古典劇場」與「巴洛克幻想」的喜悲劇混合體,原劇共分成五幕。劇情描述一名老父親尋找失蹤多年的兒子克里頓(Clindor)而求助於魔法師阿爾凱(Alcandre),並經歷了阿爾凱所召喚的克里頓生活片段的連續三幕戲中戲,見他如何捲入貴族紛爭而被陷害入獄,並在第四幕結束時才被告知這些「幻象」其實是克里頓所演的劇情。根據導演所說,由於歐洲劇場藝術的不同劇種間分野明確,像這種各幕結合不同文類的劇本相當罕見,何況領先其同時代的「後設劇場」(meta-theatrical)特性。這裡阿爾凱一角呈現幻象的後設程度,甚至不遜於一六一一年莎劇《暴風雨》(The Tempest)劇本裡的魔法師普羅斯彼羅(Prospero)。

究竟這樣一個十七世紀的喜悲劇混合體,要如何轉譯為滿足當代劇場標準、又能符合本地歌仔戲觀眾期待的接地氣版本呢?底下筆者先就劇情改編部分加以說明,再進一步討論此次「跨文化、跨劇種」改編的意義。

《幻蘊迷宮》全劇長達將近三小時(包含中場休息二十分鐘)。第一幕是陸行帶著顧達夜奔找上神通天師,後者初展回溯光陰之術,讓顧達看見愛子顧蘊奇化身「劉孫曹」,此時台上的戲服架已暗示戲中戲線索,接下來是改編原劇第二到四幕的戲中戲。首先是劉孫曹在「呂奉茶」(諧取自「呂奉先」)手下為奴,朱都督和呂奉茶同時追求「喬三」小姐,喬三卻對劉孫曹心有所屬。喬國老將女兒許配給朱都督,但喬三不依而被禁足;由妒生恨的婢女春花假意配合兩人私奔計畫卻轉頭密告朱都督,後者攔路導致劉孫曹誤殺朱都督而遭逮補入獄。在中場休息後,繼續演出兩名官差折磨劉孫曹,喬三小姐欲投河自盡卻被春花阻攔,說她已迷惑官差放出劉孫曹,眾人皆大歡喜。舞台布幕再次垂落,看過結局的顧達也不再煩惱。

原作第二到四幕幻象已經結束,但在盧卡斯的改編版裡,法師卻再次施法,讓前一場幻象裡的眾人於第二場幻象裡再次登場。【1】劉孫曹搖身一變「陳史美」(諧取自「陳世美」),喬三小姐和婢女春花也分別化身「秦香蓮」【2】和「公主」,「包青天」一角由孫榮輝飾演。朱都督在這一幕卻變成一名喝酒的官差,搖頭晃腦甚為搶眼,並在公主、國太與包青天爭執之際,揮刀殺死陳史美,而在眾人一片錯愕中落幕。顧達悲憤之餘,卻見台上背景再次被拉開,內台深處,戲班團長開始發薪水給團員,才知原來前面所見皆為演出,法師也揭示人生如夢夢如戲。

幻蘊迷宮(一心戲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主角蘊奇之名呼應《幻蘊迷宮》劇名,「迷宮」則指涉悲、喜劇交錯的戲中戲,令人難以區辨真實或虛構、人生和戲劇的界線。法師和顧達都在樂池裡以區隔台上的「幻象」,而台上以紅綠色調為基礎的歐風布幔則是表現幻象的裝置,到最後一幕不再出現,似乎是暗示界線的交融。而顧達幾番欲衝上台,都被法師阻止,直到最後一幕幻象與現實才在台上同步呈現。而孫麗雅飾演的春花不只是配角,也有著一女配二男和以公主扮相一吐先前婢女怨氣的趣味台詞,令人捧腹;這些安排不只是打破戲曲人物設定,也有助於維持台上的幻象一致性。進一步思考,假如台上的角色來自幻象,那台上的現實是否映照出觀眾對表演邊界的認知?

除了在音樂、唱腔表現上融合不同劇種、甚至漢洋器樂並陳的瑰麗編制,本劇的舞台和影像設計也相當豪華,頗有以本土劇種向歐洲巴洛克致敬之意。法師在施法時(背景上或台詞裡)運用的東方神秘「符號」如卦爻或四象靈獸(朱雀、玄武、青龍、白虎),都是裝飾而無真正隱喻作用,而以日語台詞增加異國情調也有些多餘。有趣的是導演在導聆時曾說,當時歐洲有著即興的馬戲家族劇團,如同台灣歌仔戲的家族劇團傳統脈絡。這種傳統如走進內台時可以看到團長與演員如家庭般的互動,此時的台上即景和舞池樂隊畫面並置,也可以是盧卡斯導演對於歌仔戲班的致意,流露台式的溫情。

但是除了溫情,這樣的跨國合作應該有其更深層的思考。最重要的是,歌仔戲從一九五三年起確定的「定型劇本」,得以穩定演出品質,而這些「完整記錄了整齣戲劇的唱詞唸白及各種音樂、動作提示」的劇本,也見證著歌仔戲從「口傳活戲」轉向「定型書寫」的重要發展。【3】如今,再從定型劇本轉向當代「改編翻譯劇本」的類型擴張,傳統以家族成員為主體的歌仔戲班,要如何在追求與日俱進的現代化改編時,不致捨棄原生劇的「活戲」傳統並打開更多空間,是眼前一大考驗。

柯銘峰曾指出「表演場域的轉移對歌仔戲表演內涵有決定性的影響」,從日治時期唱片公司錄製歌仔戲唱片的洋樂編曲,歌仔戲台語電影或廣播劇等強勢媒體發展,到七〇年代的電視歌仔戲成就定型曲調【4】,歌仔戲不斷回應時代的需求。期間原生劇種和外來京劇之間的審美辯證在劇場歌仔戲中反覆浮現,而今演出並不排斥京劇更早確立的標準化身段——就像團長等人在「鍘美案」的精彩京劇唱做,皆能為持續擴張的劇場歌仔戲所用——更用以表現戲中戲,而不只是拾過去牙慧。

近年來,劇場歌仔戲雖有蓬勃生機,也有形式疲乏的隱憂。於是隨著資源壯大,廣納各方元素之時,也該思考如何兼顧與活戲源頭的連結。這次一心戲劇團和盧卡斯導演的合作讓人有種中西相得益彰的感受,不只透過調度揭露幻象後台,讓人重溫戲班的親暱,也融合了多元的音樂元素。儘管刻意誇張或說明性的台詞略多,人物心理層次的描繪亦稍嫌簡略。但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注解

1、關於原作與改編差異,參見張尹芳2024年的評論。唯筆者所見第二場戲中戲「鍘美案」是於最後一幕,而非下半場直接置入,也許是因版本不同。張尹芳,〈台式大融合 — 一心戲劇團《幻蘊迷宮》〉

2、這裡的台語「秦香(hiong)蓮」故意唸成「秦芳(phang)蓮」,但後者「phang」的語意與臺語「香」字義相通。

3、 鄭玉珊,〈日光歌劇團定型劇本《鑽石夜叉》之擬聲詞探析〉,《高雄文獻》第5卷第2期(2015年8月),頁7-35。

4、柯銘峰,〈電視調對台灣歌仔戲曲調運用的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幻蘊迷宮》

演出|⼀⼼戲劇團
時間|2025/06/07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