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幽冥的召喚《靈薄域》
9月
15
2017
靈薄域(Hideto Maezawa 攝,雲門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5次瀏覽
陳祈知(風靈雩舞踏團藝術總監)

演出正式開始之前,工作人員在前台販售原物料來自泰國的西米露和摩摩喳喳,在現場將五顏六色的配料調配成飲料賣給購買的觀眾,一種隱約而特別的歡樂氣氛,藉由市集和食物散發出來。觀眾尚未入場時,在熱鬧嘈雜的節慶樂音中,就有七位在演出國當地的志願舞者,身穿由各種螢光彩色布條做成的衣飾,面戴彷如尖嘴鳥喙的大面具,只露出雙眼,在雲門劇場外的走道、樓梯間和露台區,與民眾戲耍、互動、合照。據悉,在泰國東北雷府鬼節,人們會在祭典儀式時,穿戴色彩繽紛的面具與服飾,歡慶死亡與繁衍。待接近開演時間,觀眾逐一入座,一個架高的巨大黃色環形舞台映入眼簾,六位舞者在這個舞台上,以極為緩慢的速度,順著高低起伏的環形舞台前行。另外一位身形瘦小的女舞者,穿著一件白色大襯衫,在環形舞台外,宛如幽魂般地遊走,顯得與其他舞者格格不入。原先在劇場外面那七位身穿彩衣的舞者,也進到劇場內,繼續穿梭在觀眾席之間,接著,又聚攏在舞台前方舞動身體。台上的舞者以白色和淺卡其色為基調的服裝,與台下彩衣舞者豔俗的服裝,產生鮮明的對比;動作質地,也是一方沈斂,一方奔放。節慶音樂淡去,一道尖銳的聲響鳴起,幽魂般的女子,在環形舞台右前方的一道燈光下,以雙手圍成一個圓,一步一步地踏進圓裡——自己的雙手圍成的小圓,以及整個舞台形成的大圓,再慢慢加入其他舞者的陣容;彩衣舞者也在此際退出劇場,音樂轉為和緩而帶點哀傷的現代樂曲。

在這個環形舞台上,克朗淳舞團(Pichet Klunchun Dance Company)的舞者們順著迴圈,一圈又一圈地,行走、奔跑、錯身、追逐。有時他們動作齊一、步履堅定;有時他們或個人、或分組,與他者逆向而行。某些時刻,那位幽魂般的女舞者,加入其他六位舞者的群組共舞;某些時候,她又是獨自一人,處於自己的時空。她象徵個人,或說人類的總稱,而其他六位舞者,則代表眼、耳、鼻、舌、身、意,編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是這支舞作的呼吸,人分分秒秒都需要氣息,才能夠生存。

環形的舞台,舞者穿梭其間,無始無終,輪迴不滅。舞台曲折的坡度,寓示人生有各種高低起伏,即使遭逢險境,也必須繼續前行。舞台的中間,代表空無,這也就是為什麼舞者都沒有到中間跳舞,因為誰也無法抵達空靈之境。

在舞作接近尾聲時,克朗淳邀請曾經參與他在演出前指導的「箜舞的語言」以及「圓形的一百萬個出口」工作坊的學員,穿上素白的衣物,甚或是現場觀眾,穿著任何花色的衣物,跟隨六位舞者,一起在慶典樂聲中,圍繞著環形舞台,即興起舞,歡欣愉悅。而象徵個人那位女舞者,則獨自一人在環形舞台上,神色戚楚,眾人皆樂她獨苦。眾人退場之後,六位克朗淳舞團的舞者上台,與方才那位女舞者又一起表演一小段舞蹈之後,才結束演出,謝幕。

對於克朗淳而言,死亡是美麗的,生命是困難重重。死亡是公平的,無論是王公貴族,抑或是平民百姓,每個人總有一天都會面臨死亡。同時,死亡也是簡單的,一場婚禮,一段婚姻,遠比死亡來得艱難。

這支舞作的英文名為“Dancing with Death”,中譯名則是《靈薄域》,起自“Limbo Zone”的諧音,真是高超的譯名。依據節目單所言,Limbo指的是一個中間的過渡狀態,用於描述介於生死之間的渾沌幽冥。在諸多文化裡,死亡都是禁忌的題材,在以佛教立國的泰國更是如此,因此,一位編舞家選擇處理禁忌的題材,其勇氣值得肯定。

克朗淳自十六歲起,師從泰國箜舞大師Chaiyot Khummanee習藝十六年,視恩師為親生父親,直到老師和師母辭世之前,他都給予實質的照顧及回饋。世界各國的傳統舞與傳統劇,都有精確的程式語言、符號表徵,其對身體的規範牢不可破。但是,傳統與當代之間的分際往往是模糊的,沒有傳統的滋養,當代的基石就不可能穩固。藉由叛逆傳統、超越規訓,才能夠為傳統開創新局,產生讓傳統與當代接軌的契機。台灣的「當代傳奇劇場」創團三十一年以來,證明了傳統與當代的血脈傳承關係,年輕的泰國「克朗淳舞團」,也正朝著這條道途前進。

《靈薄域》

演出|泰國克朗淳舞團
時間|2017/08/27 15: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