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娜莉亞.史諾之溫柔選粹《亞瑟不一樣》
7月
25
2019
亞瑟不一樣(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7次瀏覽
謝淳清(專案評論人)

如何引起喜歡的人注意?當我們一整天的心思全放在這人身上,卻又完全不擅於表達自己。中學生亞瑟,有著與語言能力無關的溝通障礙,一般生活舉止如眼神注視或是傳達意思等行為,對亞瑟而言都不是簡單的事情。劇作家陸惠方(Loo Hui Phang)與導演尚-弗朗索瓦‧奧古斯特(Jean-François Auguste),藉由情竇初開的心理過程,闡述「他者」、「差異」與「認同」的主題。並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將青春期的情感啟蒙,注入少年亞斯柏格症的生命,通過他的社交困難,以及走出封閉、渴望被愛的心情,一方面強調個體的獨特性,一方面呈現人類最真的內心。

故事情節與舞台設計,創造出有如繪本般的情境。一連串內容片片段段的單向獨白和充滿個人意識的空間,交織成角色的內在世界。每一處陳設,都是富於劇情的畫面,並以明亮的視覺基調,直陳人物在日常中的不尋常性。比如說排列整齊的三把椅子與三個不同表情的紙袋面具、按日替換吊掛的內褲、張貼如階梯狀的英文字母,以及夾雜於以上物件中的黃色椅子、內褲、檸檬等。此外還有機械性的活動操作,如他套上一件又一件的黃上衣,或是重複啟動果汁機以製造聲響,甚至錄下這些聲音。 一種閉鎖的秩序性,存在於亞瑟的世界。一如以圍繩環繞三面的場景,形成既似拳擊場又像被立體樂譜包圍的天地,象徵他的個人戰鬥,或是音樂給予心靈的啟迪。

這些又衝突又敏銳的感受性,皆因為轉學生柯娜莉亞‧史諾的到來,產生不同的音響、激起新的漣漪。這位來自他方的少女,其名字的音節本身,即有如清脆的樂音。而這頭一次的愛情經歷,就像一支留白的樂曲。對照於約翰‧凱吉(John Cage)為鋼琴而寫的無聲作品《4分33秒》(1952),是亞瑟喜愛的音樂。然而,與其說他著迷於寂靜,不如說他從中感受到音樂的本質,不在於演奏,而在於聆聽。因而他一心一意地想為柯娜莉亞譜寫樂曲,藉由聆聽,在曲中安置兩人得以共享的訊息。這或許可以解釋劇作的原文名為《Tendres fragments de Cornelia Sno》,既突顯出亞瑟在敘述與想法上的「片段化」, 亦宛若是一首樂曲之名:「柯娜莉亞.史諾之溫柔選粹」。

劇情的尾聲,一個女孩輕輕上場,緩緩坐下,彷彿是柯娜莉亞走入亞瑟的小宇宙。她背向觀眾的身影,就和亞瑟一樣,穿著黃色的衣裳。兩人之間沒有對話,因為一曲無聲的樂章正在其中開展,溫柔的交流超越任何言語和聲響。

曾有一本繪本叫做Tuba Lessons(T.C. Bartlett & Monique Felix, 1997),講一個男孩背著金黃色的低音大喇叭去上音樂課,他沿著一條如五線譜般的路徑走,其中一條線彎曲成一棵樹,他就爬上樹。接著在半路上,又被一群小動物們攔下,共同演奏音樂,度過了一場奇妙的聚會。不一樣的亞瑟,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遇見轉學生柯娜莉亞,因而他嘗試步出自己慣有的路徑,以自己的獨特性,與人產生共鳴。

《亞瑟不一樣》

演出|快樂人集體創作社
時間|2019/07/21 14: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說,社會的差異導致了亞斯伯格症族群(而非患者)形成與社會集體有所隔閡的狀態,或許我們在《亞瑟不一樣》中看到、聽見的獨白,反而更能使自己檢視當下的社會狀態,感受到自己與亞瑟的差異,並沒有大到像是隔了一面社會真實性的玻璃。(林映先)
8月
20
2019
 
虛構,不是問題。如果,舞台上是非虛構性的身體。歡樂,也不是問題。如果,我們因此更知曉個別的轉化,來自社會權力或觀看視線的轉變。這樣,被觀看的 「亞斯」們,將從舞台看見觀眾從觀眾席站起來,沒有誰對誰發生了甚麼馴化的療癒,也沒有誰和誰的視線,在共同創造的「場域」中掉落。(鍾喬)
7月
25
2019
新作《天亮前的愛情故事》,雖然對題材的處理與表演形式的選擇,稍嫌保守,但製作規模與演出品質都有不錯水準,仍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我也期許這群年輕創作者,未來對創作能有更基進的思考:對生命課題與人我關係的探討,不止於個人情感層次,而能有更具政治性、社會性的辯證。
9月
10
2025
這場演出延續了這股真摯力量,從創作到呈現,從身體實踐到語言敘說,都回應著當代的核心提問:在深偽技術能模擬一切的時代,如何確立一個真實的「我」?答案或許就在這群青少年身上。他們不完美,卻誠實;並不無瑕,卻令人信服。
9月
01
2025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