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娜莉亞.史諾之溫柔選粹《亞瑟不一樣》
7月
25
2019
亞瑟不一樣(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4次瀏覽
謝淳清(專案評論人)

如何引起喜歡的人注意?當我們一整天的心思全放在這人身上,卻又完全不擅於表達自己。中學生亞瑟,有著與語言能力無關的溝通障礙,一般生活舉止如眼神注視或是傳達意思等行為,對亞瑟而言都不是簡單的事情。劇作家陸惠方(Loo Hui Phang)與導演尚-弗朗索瓦‧奧古斯特(Jean-François Auguste),藉由情竇初開的心理過程,闡述「他者」、「差異」與「認同」的主題。並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將青春期的情感啟蒙,注入少年亞斯柏格症的生命,通過他的社交困難,以及走出封閉、渴望被愛的心情,一方面強調個體的獨特性,一方面呈現人類最真的內心。

故事情節與舞台設計,創造出有如繪本般的情境。一連串內容片片段段的單向獨白和充滿個人意識的空間,交織成角色的內在世界。每一處陳設,都是富於劇情的畫面,並以明亮的視覺基調,直陳人物在日常中的不尋常性。比如說排列整齊的三把椅子與三個不同表情的紙袋面具、按日替換吊掛的內褲、張貼如階梯狀的英文字母,以及夾雜於以上物件中的黃色椅子、內褲、檸檬等。此外還有機械性的活動操作,如他套上一件又一件的黃上衣,或是重複啟動果汁機以製造聲響,甚至錄下這些聲音。 一種閉鎖的秩序性,存在於亞瑟的世界。一如以圍繩環繞三面的場景,形成既似拳擊場又像被立體樂譜包圍的天地,象徵他的個人戰鬥,或是音樂給予心靈的啟迪。

這些又衝突又敏銳的感受性,皆因為轉學生柯娜莉亞‧史諾的到來,產生不同的音響、激起新的漣漪。這位來自他方的少女,其名字的音節本身,即有如清脆的樂音。而這頭一次的愛情經歷,就像一支留白的樂曲。對照於約翰‧凱吉(John Cage)為鋼琴而寫的無聲作品《4分33秒》(1952),是亞瑟喜愛的音樂。然而,與其說他著迷於寂靜,不如說他從中感受到音樂的本質,不在於演奏,而在於聆聽。因而他一心一意地想為柯娜莉亞譜寫樂曲,藉由聆聽,在曲中安置兩人得以共享的訊息。這或許可以解釋劇作的原文名為《Tendres fragments de Cornelia Sno》,既突顯出亞瑟在敘述與想法上的「片段化」, 亦宛若是一首樂曲之名:「柯娜莉亞.史諾之溫柔選粹」。

劇情的尾聲,一個女孩輕輕上場,緩緩坐下,彷彿是柯娜莉亞走入亞瑟的小宇宙。她背向觀眾的身影,就和亞瑟一樣,穿著黃色的衣裳。兩人之間沒有對話,因為一曲無聲的樂章正在其中開展,溫柔的交流超越任何言語和聲響。

曾有一本繪本叫做Tuba Lessons(T.C. Bartlett & Monique Felix, 1997),講一個男孩背著金黃色的低音大喇叭去上音樂課,他沿著一條如五線譜般的路徑走,其中一條線彎曲成一棵樹,他就爬上樹。接著在半路上,又被一群小動物們攔下,共同演奏音樂,度過了一場奇妙的聚會。不一樣的亞瑟,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遇見轉學生柯娜莉亞,因而他嘗試步出自己慣有的路徑,以自己的獨特性,與人產生共鳴。

《亞瑟不一樣》

演出|快樂人集體創作社
時間|2019/07/21 14: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說,社會的差異導致了亞斯伯格症族群(而非患者)形成與社會集體有所隔閡的狀態,或許我們在《亞瑟不一樣》中看到、聽見的獨白,反而更能使自己檢視當下的社會狀態,感受到自己與亞瑟的差異,並沒有大到像是隔了一面社會真實性的玻璃。(林映先)
8月
20
2019
 
虛構,不是問題。如果,舞台上是非虛構性的身體。歡樂,也不是問題。如果,我們因此更知曉個別的轉化,來自社會權力或觀看視線的轉變。這樣,被觀看的 「亞斯」們,將從舞台看見觀眾從觀眾席站起來,沒有誰對誰發生了甚麼馴化的療癒,也沒有誰和誰的視線,在共同創造的「場域」中掉落。(鍾喬)
7月
25
2019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