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的抵達與安放,少年少女們青春細語《喃喃》
1月
03
2025
喃喃(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莊榮華)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7次瀏覽

文 高于棋(臺大新聞所碩士生)

臺南藝術節與臺南文化中心館慶四十週年節目《喃喃》由「影響.新劇場」製作,召集第一至十屆「青少年扮戲計畫」成員,結合「青少年共創」、「公車漫遊」和「紀錄劇場」,帶領觀眾搭上公車,從巴克禮公園出發,途經臺南各地,一路駛向西濱後折返。

節目單寫道:「當城市的喧囂與低語交織,你是否願意踏上一場未知的旅程?耳邊的聲音隨風而來?每一步都是青春的呢喃⋯⋯」在成長的路途中有人上車,也有人下車了,而觀眾藉由這趟公車之旅,凝視、回首過去的青春年少,一切悲傷快樂終究有一處得以安置。

喃喃(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王穎儀)

細語喃喃,喃喃自語

青少年大抵是一個半大不小的年紀,開始想要說自己的話,卻也沒有人要聽,他們亟欲掙脫各種升學、社會標籤與價值,卻往往遍體鱗傷但仍徒勞無功,似乎所有疼痛都是理所當然的承受,他們「有苦難言」,在大人眼裡卻帶有些「為賦新辭強說愁」的意味。

而「喃喃」的細密而隱微命題,正也回應了這樣的氛圍,不管是手機上的聲音,演員在公車上的演出,都有給人一種自顧自說話的感受,帶有幾分青澀、壓抑的氣息。公車上,視障者詢問「到站了嗎?」、「有沒有位置?」都無人回應;獨自背誦英文單字的少年,從「abandon放棄」複誦著一個又一個的字詞;手機語音傳出對於考試、社團的抱怨。

這些不具備對話性的語言,對於觀眾而言是私密的,同時帶有傾訴與控訴的性質,特別是從耳機傳來的語音,更有一種貼近性,像在和好朋友聊天、講話,同時也像是對世界的無聲吶喊,自始至終都未能得到回應。

喃喃(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王穎儀)

公車漫遊,持續行進的路

公車內貼滿各式標語、試卷和紙飛機等教室內的意象,駕駛座上方播放創作影像,行進期間,短暫停靠數站,演員在車內、外空間演出。觀眾則一邊由公車座位上,觀看實體空間中所有事件;一邊藉由手機的音檔聆聽與操作(如:播放音樂、動作選擇等),觀看虛擬空間的敘事線。虛實聲音與畫面交錯,也讓整齣戲更有層次感。

隱隱約約間,意識、語言與動作不斷流動,觀眾可以憑藉著有限的資訊,如:鞋子與花束、「我好想你」等字句,推測有同儕過世(或自殺),而今天是「祂」的生日,朋友想做些甚麼。有演員在草地上跳舞、在公車上拉手風琴,一切歡鬧掩飾著某些複雜的悲傷,又像是十分動人的許願。

公車作為載體,除了是青少年最親密的交通工具外,它的持續行進性,也準確呼應青春不斷向前奔赴的時間感,其中有顛簸彎繞、短暫停靠。此外,公車上的人們、觀眾往往只在乎「自己要去哪裡?」、「車子會到哪裡?」而忽略了身旁的風景或抵達前的過程,也回應了成長中的命題。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公車最後不知不覺地去到海邊,從略為繁忙的城市出走,一種逃跑計畫,雖然離海還有一小段距離,卻已經可以看到廣闊的海面,而演員則在海邊表演。帶給我出乎意料地驚喜,「海」的豁然開朗,也一掃前段面臨青春沉悶的陰霾,走向一種寬大包容的解答。

喃喃(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王穎儀)

從陰鬱到療癒,「青少年」作為內心召喚

開場與結尾,觀眾能夠根據自身手機畫面點歌,選項包含:老王樂隊〈補習班門口高掛我的黑白照片〉、持修〈沒有我的那個宇宙〉等,我分別選了鄭宜農〈就算我放棄了世界〉:「就算我放棄了世界/請你別放棄我/就像我始終願意/靜靜聽你說」和蘇打綠〈你在煩惱什麼〉:「沒有不會淡的疤/沒有不會好的傷/沒有不會停下來的絕望/你在憂鬱什麼啊」,音樂緩緩流入耳畔,引導觀眾情緒投射青少年的可能心聲。

此外,「如果有人中途下車(死亡、消失)了,我該怎麼辦?」不只是青少年時期,也是一生中必然會面臨的狀態。不同方式的紀念與遊戲(如:奔跑、跳舞等),比起難過與惋惜,或許是一種方式。

「青少年」是生命中極度難忘且具影響力的階段,觀眾容易共鳴。但過度正向的處理這樣的核心又會顯得「雞湯」、說教,我認為這部作品拿捏得恰到好處,用「公車」締造了一個相對中性與安全的空間,讓觀眾在兜兜轉轉之間,感受到陰鬱與療癒,令人動容。

而這齣作品,輕巧地提醒觀眾,面對巨大的社會壓抑與標準,或突如其來的離別,生存的另一種可能姿態,以公車抵達安放。

《喃喃》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24/11/16 16:30
地點|公車漫遊,由巴克禮公園公車站發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