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開英雄面具下的真實自我《Roseman玫瑰俠》
7月
31
2014
Roseman玫瑰俠(奇巧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75次瀏覽
王妍方(社會人士)

奇巧劇團將經典胡撇仔歌仔戲劇碼《怪盜玫瑰賊》,以平行時空移植,並改編為現代化劇情的《Roseman玫瑰俠》。人物在設定上其實變動不大,金長文由富家公子變成四星科技公司總裁,長文的徒弟菜埔則變成了跟在金長文身旁的司機小弟,白玫瑰也移轉為俏佳人園藝董事長白茉莉,而金長文的表妹秦美麗則改名為郝美麗,並變成養女成為金長文的祕書。

《Roseman玫瑰俠》前十分鐘的劇情略顯空泛,僅明顯的舖陳出玫瑰俠與金長文間「可能」的關聯,以及牽起玫瑰俠(小弟)、金長文與白茉莉三人之間的依賴三角關係。編導利用「賴」之舞與「妒」之舞對照兩位旦角(白茉莉與秦美莉間因金長文的對待而產生的情緒落差);「賴」之舞融入了現代科技的Line通訊程式,將金長文追求白茉莉的對話,以Line的貼圖及熊大跟兔兔的布偶舞蹈來做對應呈現;小弟潛入NSB(國家安全局),勇闖紅外線機關並偽裝成金髮美女誘惑防守人員,與人對打時還得撥放台語歌曲《追追追》才能打得帶勁,混搭跳TONE的手法象徵胡撇仔戲多變且反應現況的精神;編劇巧思連連,總是會在不經意之處埋藏著一些驚喜,讓現場觀眾大多皆能會心一笑,加上該團主打由歌仔戲、豫劇、黃梅調等戲曲特色,利用唱腔轉換、及身段功法的融合,舞台劇的手法及搖滾樂的結合,既創立了專屬於自己在舞台上的主調性,不易被定位為任何一個劇種或類型,是該劇團亮眼的特點之一。

該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掀開英雄面具下的真實,編導用盡全力於劇情架構上添加多重歡樂笑點與刺激情節,卻反以輕淺的一刀,卸下戴在英雄臉上的面具,顯露出屬於英雄的真實面貌,將英雄平凡的那一面呈現於世人面前;卻不對金長文、白茉莉、小弟三人之間的依附及對應關係做更深入的探討,金長文與小弟之間的恩情與道義,白茉莉與小弟間的情愫波動,或許是因應胡撇仔戲的調性因素,本劇並未表露更多。劇情到最後以另一個新掘起的俠盜傳說作結,究竟小弟是否再以白色茉莉為代表物,繼續他劫富濟貧的人生?還是金長文以白色茉莉為名而製造出來的新俠盜傳說?亦或許有更多更多的可能,編劇巧妙的不多做解釋,將餘韻留與觀戲者自我品味。

最後的二十分鐘歌舞秀,開場由群戲演員熱舞,接著再由主要演員群一人高歌一曲,就聲勢上而言,演員人數雖不若寶塚眾多,卻在歌舞裡透出寶塚的本質,透出其意卻隱其實形,最後小弟(劉建幗飾)翻唱張學友的《怎能捨得你》(粵語版,原唱張學友),或許也是為了代替在劇中不擅言詞的司機小弟表露屬於他對女主角白茉莉的那份真心吧。

《Roseman玫瑰俠》對世俗的英雄形象做出了另一番的觀點解讀,利用主要角色的置換,身份地位的外在條件,重新檢視世人對於英雄人物的看法,挖掘出潛藏於英雄人物內心裡真摯的情感,雖然包裝在無厘頭的歡笑情節裡,也實質的以反諷手法展現出屬於英雄真實面貌下,不被所愛看見的悲哀與傷痛。

《Roseman玫瑰俠》

演出|奇巧劇團
時間|2014/07/20 14:30
地點|高雄岡山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