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佛或問己?《西遊問佛》道不明的種種疑問
10月
11
2024
西遊問佛(長義閣掌中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1次瀏覽

文 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西遊記》作為中國古典小說經典,且故事性質活潑熱鬧,向來是傳統戲曲不分劇種改編成武戲的熱門選材對象,在偶戲中,更是如此,在布袋戲團中,都會有幾齣與《西遊記》相關的作品。

但此種熱鬧的風格,在長義閣掌中劇團的《西遊問佛》中,卻一反此種常態,是從取經團隊回到東土後,在取經殿日復一日的生活與職責中,思考各自的存在意義,以及今昔地位的感受對照,從此種對存在的懷疑,於是又前往西遊問佛,以尋求解脫。因此在性質上,是較哲思與沉靜的演出風格,自然別開生面,而且也帶出取經團隊內在仍有執迷與未悟的狀態。

僧隊的執迷與未悟在不同的角色上有不同的呈現,例如沙僧認為昔日是捲簾大將,今日封為羅漢,看似高位,時則無權,亦無人崇拜,有如貶官與處罰;八戒昔為天蓬元帥,今日卻是淨壇使者,反而無人侍奉;悟空得小猴的尊重與追捧,便封三隻小猴為菩薩,卻反被質疑這樣的行為能否被認可。各自點出性格上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唐僧無法回答,遂又重上西天問佛,但佛也未曾明確回應,反而將問題拋回給角色與觀眾,並嘲弄地要人「用鼻屎大的腦筋想一想」,留下問題未解答的開放性設計,也同時將這些人性弱點給予反思空間。


西遊問佛(長義閣掌中劇團提供)

但是此種偏向哲理式的故事設計,相對而言劇情就顯得薄弱,應用在布袋戲上,便更難以發揮戲偶演出的特質,且主演能夠發揮的,也僅有從口白聲腔上,盡可能地創造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然而《西遊問佛》的劇本、導演、主演之間的配合,顯然並未調整好演出方法,因為在演出中,戲偶如同無生命的塑像,大多是靜態地置於場景中,使得視覺上相當薄弱,而主演的聲音使用,也因為無法進入到角色的狀態,以及在華語與臺語之間地不斷轉換語言,使得演出聲音帶著尷尬感。此種現象,則更難以將劇本本身缺乏戲劇性的問題,轉向由操偶技巧補足,令演出顯得左支右絀。

而且從長義閣掌中劇團歷來的演出規劃而言,「銳劇場」是以文學性與實驗性為主軸的作品,且更多時候是往兒童至青少年作為主要客群進行規劃,但是就《西遊問佛》的性質,難以了解主要想面對的客群是誰,而這個作品又究竟想實驗什麼:是為《西遊記》做後傳並翻案?還是要作演出舞台用木樁做三階式的層次感?還是要嘗試著用偶戲做出哲理的作品?但往哲理發展的話,故事性又要如何兼顧?這些問題,恐怕都是劇團在選劇本時、甚至在進入製作階段後,都尚未想清楚的作品。且當合作的編劇是未曾合作過的編劇時,劇團是否有思考過作品是否與過去製作的脈絡相連貫,或是是否能夠符合偶戲的演出特質,可能都是未達成的。


西遊問佛(長義閣掌中劇團提供)

此外,值得注意的問題是,《西遊問佛》是參與文化部「鼓勵表演藝術臺語主流化計畫」的作品,但當中的語言使用,是華語與臺語交雜成的「晶晶體」狀態,這種語言使用方式儘管在日常生活中常見,但是放在以臺語為演出主要語言、且獲得政策支持的布袋戲演出上,反而讓人疑惑──因為此種語言混雜所投射出來的問題,往往是說話者兩種語言都不通暢的情況才會發生,而布袋戲團表現出這樣的演出語言,極易引起質疑,且在聽覺上,也失去布袋戲的韻味,均非良好的現象。卻也不知這樣的演出設計,究竟是有意為之,還是尚未調整完成?

《西遊問佛》想做的,或許是想用哲理反思的主題製作偶戲,卻在實驗為前提的狀態下,尚未思考這樣的劇本應用在偶戲上可能需要有更大的調整與配合,否則就算是透過字幕機如實地掃過劇本內容,觀眾也無心欣賞演出。而這種問題,極難歸咎於單一人或因素,而是整體製作團隊需要同時思考的問題──或許,這樣靜態的作品,在偶戲上還有很多需要突破,或是難以突破的問題,以及面對的觀眾,是否有興致在一小時內,反芻這些劇作家所要傳達的個人哲思。

《西遊問佛》

演出|長義閣掌中劇團
時間|2024/09/01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 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面對歌仔戲團經營的困境上,星字團跨出了跨界合作的第一步,或許是用這樣的方式回應劇中秋蘭再興日月星的想望。台前台後,用戲說自己的故事,戲也許不完美,猶如人生的坑坑窪窪,但至少仍在努力前行。
11月
18
2025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