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調說愛,快速移植《愛上鄧麗君》
9月
19
2011
愛上鄧麗君(北京松雷集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4次瀏覽
施如芳

北京松雷集團

華人自製音樂劇方興未艾之際,北京的松雷集團,集結美加中港台的專業人才,以移植自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的全套規模,製作了《愛上鄧麗君》,高調宣示鄧麗君其人其歌對音樂劇的加持,以及中國大陸對這位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華人女歌手的詮釋權。

《愛》網羅到歌聲、氣質肖似鄧的女演員,鄧麗君老歌(含原版和變奏)也占有全劇五分之四的分量,但出身台灣影視界的編劇名家王蕙玲,並沒有拿鄧麗君生平來發揮,而是兜了個彎,掙來較多自由虛構的空間,以此琢磨出拉近和主訴的中國觀眾距離的路徑。她讓已歸天堂的鄧,以「還有心願未完成」為由,重返人間,幫助一個為了逐夢在繁華的上海載浮載沉的年輕人周夢君,走過種種打擊和挫折,重新找回他熱愛音樂的初衷。

當鄧麗君化身全能天使,《愛》的觀點得以遊走寫實與魔幻之間,但此一天馬行空,卻因內在邏輯鋪陳不足,而有「為串歌而設戲」之嫌。周能在時而切換的幻境中,遭遇下凡助人的鄧,前段可說是緣自周母初戀與鄧歌曲的情感聯結,後段對周折騰更大的愛情呢?看不出有何深密的關聯,讓鄧竟必須帶周下地獄,在他面前另結男友,來刺激周要珍惜身邊愛他的女人。在台灣看《愛》,還可以看到一段劇本沒寫的加演——由名音樂人黃國倫「演」大師,指點周和女友從鄧麗君的歌聲尋找唱歌的祕密——這個和台灣觀眾搏感情的靈活調度,的確有娛樂效果,但故事也更離離落落了。

鄧麗君去世十六年來,她居留過的台灣、香港、日本,都製作過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愛》雖屬後出者,但以三千萬人民幣為製演後盾,又充分掌握到挾歌聲的翅膀展現劇力的音樂劇特質,氣勢相當可觀,其專業技術到位的速度和程度,台灣真是望塵莫及。這套使中國大陸很快銜接上西式現代化的移植模式,和近年來中國辦奧運、世博的軌跡,基本上是如出一轍的。然而不諱言,因為速成,也很難摸索、建構出屬於自己的人文風格與品味。

歌如其人溫柔的鄧麗君,生前沒有到過中國大陸,倒是留下聲援六四的堅定身影。想當年,她的歌聲以滲透、浸潤的方式,進入那塊她魂牽夢縈的土地,撫慰被政治運動百煉成鋼的人心,化百煉鋼為繞指柔的力量,才是「鄧麗君」的神髓所在。從主題(曲)推敲起來,〈沒有愛到不了的地方〉,聲情或語意都偏向「向前看」的壯語,《愛上鄧麗君》終究得其形似而已。

《愛上鄧麗君》

演出|
時間|2011/9/10  19:30
地點|台北市國父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