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調說愛,快速移植《愛上鄧麗君》
9月
19
2011
愛上鄧麗君(北京松雷集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8次瀏覽
施如芳

北京松雷集團

華人自製音樂劇方興未艾之際,北京的松雷集團,集結美加中港台的專業人才,以移植自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的全套規模,製作了《愛上鄧麗君》,高調宣示鄧麗君其人其歌對音樂劇的加持,以及中國大陸對這位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華人女歌手的詮釋權。

《愛》網羅到歌聲、氣質肖似鄧的女演員,鄧麗君老歌(含原版和變奏)也占有全劇五分之四的分量,但出身台灣影視界的編劇名家王蕙玲,並沒有拿鄧麗君生平來發揮,而是兜了個彎,掙來較多自由虛構的空間,以此琢磨出拉近和主訴的中國觀眾距離的路徑。她讓已歸天堂的鄧,以「還有心願未完成」為由,重返人間,幫助一個為了逐夢在繁華的上海載浮載沉的年輕人周夢君,走過種種打擊和挫折,重新找回他熱愛音樂的初衷。

當鄧麗君化身全能天使,《愛》的觀點得以遊走寫實與魔幻之間,但此一天馬行空,卻因內在邏輯鋪陳不足,而有「為串歌而設戲」之嫌。周能在時而切換的幻境中,遭遇下凡助人的鄧,前段可說是緣自周母初戀與鄧歌曲的情感聯結,後段對周折騰更大的愛情呢?看不出有何深密的關聯,讓鄧竟必須帶周下地獄,在他面前另結男友,來刺激周要珍惜身邊愛他的女人。在台灣看《愛》,還可以看到一段劇本沒寫的加演——由名音樂人黃國倫「演」大師,指點周和女友從鄧麗君的歌聲尋找唱歌的祕密——這個和台灣觀眾搏感情的靈活調度,的確有娛樂效果,但故事也更離離落落了。

鄧麗君去世十六年來,她居留過的台灣、香港、日本,都製作過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愛》雖屬後出者,但以三千萬人民幣為製演後盾,又充分掌握到挾歌聲的翅膀展現劇力的音樂劇特質,氣勢相當可觀,其專業技術到位的速度和程度,台灣真是望塵莫及。這套使中國大陸很快銜接上西式現代化的移植模式,和近年來中國辦奧運、世博的軌跡,基本上是如出一轍的。然而不諱言,因為速成,也很難摸索、建構出屬於自己的人文風格與品味。

歌如其人溫柔的鄧麗君,生前沒有到過中國大陸,倒是留下聲援六四的堅定身影。想當年,她的歌聲以滲透、浸潤的方式,進入那塊她魂牽夢縈的土地,撫慰被政治運動百煉成鋼的人心,化百煉鋼為繞指柔的力量,才是「鄧麗君」的神髓所在。從主題(曲)推敲起來,〈沒有愛到不了的地方〉,聲情或語意都偏向「向前看」的壯語,《愛上鄧麗君》終究得其形似而已。

《愛上鄧麗君》

演出|
時間|2011/9/10  19:30
地點|台北市國父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