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調說愛,快速移植《愛上鄧麗君》
9月
19
2011
愛上鄧麗君(北京松雷集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5次瀏覽
施如芳

北京松雷集團

華人自製音樂劇方興未艾之際,北京的松雷集團,集結美加中港台的專業人才,以移植自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的全套規模,製作了《愛上鄧麗君》,高調宣示鄧麗君其人其歌對音樂劇的加持,以及中國大陸對這位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華人女歌手的詮釋權。

《愛》網羅到歌聲、氣質肖似鄧的女演員,鄧麗君老歌(含原版和變奏)也占有全劇五分之四的分量,但出身台灣影視界的編劇名家王蕙玲,並沒有拿鄧麗君生平來發揮,而是兜了個彎,掙來較多自由虛構的空間,以此琢磨出拉近和主訴的中國觀眾距離的路徑。她讓已歸天堂的鄧,以「還有心願未完成」為由,重返人間,幫助一個為了逐夢在繁華的上海載浮載沉的年輕人周夢君,走過種種打擊和挫折,重新找回他熱愛音樂的初衷。

當鄧麗君化身全能天使,《愛》的觀點得以遊走寫實與魔幻之間,但此一天馬行空,卻因內在邏輯鋪陳不足,而有「為串歌而設戲」之嫌。周能在時而切換的幻境中,遭遇下凡助人的鄧,前段可說是緣自周母初戀與鄧歌曲的情感聯結,後段對周折騰更大的愛情呢?看不出有何深密的關聯,讓鄧竟必須帶周下地獄,在他面前另結男友,來刺激周要珍惜身邊愛他的女人。在台灣看《愛》,還可以看到一段劇本沒寫的加演——由名音樂人黃國倫「演」大師,指點周和女友從鄧麗君的歌聲尋找唱歌的祕密——這個和台灣觀眾搏感情的靈活調度,的確有娛樂效果,但故事也更離離落落了。

鄧麗君去世十六年來,她居留過的台灣、香港、日本,都製作過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愛》雖屬後出者,但以三千萬人民幣為製演後盾,又充分掌握到挾歌聲的翅膀展現劇力的音樂劇特質,氣勢相當可觀,其專業技術到位的速度和程度,台灣真是望塵莫及。這套使中國大陸很快銜接上西式現代化的移植模式,和近年來中國辦奧運、世博的軌跡,基本上是如出一轍的。然而不諱言,因為速成,也很難摸索、建構出屬於自己的人文風格與品味。

歌如其人溫柔的鄧麗君,生前沒有到過中國大陸,倒是留下聲援六四的堅定身影。想當年,她的歌聲以滲透、浸潤的方式,進入那塊她魂牽夢縈的土地,撫慰被政治運動百煉成鋼的人心,化百煉鋼為繞指柔的力量,才是「鄧麗君」的神髓所在。從主題(曲)推敲起來,〈沒有愛到不了的地方〉,聲情或語意都偏向「向前看」的壯語,《愛上鄧麗君》終究得其形似而已。

《愛上鄧麗君》

演出|
時間|2011/9/10  19:30
地點|台北市國父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