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衰老穿在身上《月亮媽媽》
6月
24
2015
月亮媽媽(頑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62次瀏覽
吳思鋒(專案評論人)

在我行醫的三十五年生涯中,從來不敢在死亡證明上寫上「死因:年老」,因為我知道,這個證明一定會被退回來,並且上面會有公家統計人員簡短的附註:「不符合規定。」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死於年老都是不合法的。

--許爾文.努蘭(Scherwin B. Nuland ),《死亡的臉》

這是一個老人的房間。壁紙、藥罐、收音機、床、衣櫃,房間的內部如實地呈現於我們的面前,沒有多餘的東西。老婦人的臉是一張面具,坑洞、皺紋,還有她撐拐杖、拿藥時不由自主抖動、抽慉的手。那是月球的表面,是衰老的痕跡。

不到十分鐘,當她縮入衣櫃之後,我們就看不到她了。剛剛感受到的令人震顫的老,卻不因此消亡,而是迴盪於每一個老人不在場的時刻。廣播傳來,這一晚是地球與月球離得最近的一晚,述說瑪雅文化的大週期。此一「神話時間」並非把這一晚的故事帶離當下與現實,而是往內拓展劇中人物生命內在深度的通道,於外,亦舖展出磁場改變,窗外大風狂作的飄搖情境。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都得與眼前接替老人出場的這位攜帶維修及救難設備,戴著小丑鼻子出場的工人共處。從賈克•樂寇一系學習默劇多年,自導自演的黃凱臨,在暫褪老人裝扮以後,返回一副年輕的身體與面貌,與小丑、面具、物件發展多面的關係,把這個老房間玩出歡樂,玩出獨居的寂寞,玩出飛翔的渴望,玩出趨死身體的崩塌與赤裸。膠帶、箱子、藥罐、手杖,她用盡房間的每一物件,如同練習衰老。她吞下老人的藥丸,因為苦又喝下老人放在桌上的水(什麼時候年老被簡化成人與藥丸的無生命關係?),她把老人的手杖一下變成薩克斯風,一下變成高爾夫球桿,一下又變成一條蛇。她又將逃生繩索鈎上房間左右兩側的掛鉤,使自己的其中一隻手變成蝴蝶,在繩橋上不安危佇,直到另一隻手也變成蝴蝶,彼此相遇,才一起學會飛(飛翔之前少不了打情罵俏的可愛梗)。可是念頭一轉,這些奇想不也都反映縮進衣櫃的老人,生命經歷的歡樂、恐懼、渴望、驚慌與寧靜?

磁場改變,大風狂作,用膠帶貼窗戶已經不夠,她迅速把箱子桌子椅子全部靠住窗戶,希望撐住僅剩的一切,房間的樣貌卻在一瞬之間改變,除了那個神祕的衣櫃,所有家具在那一刻皆與原本的生活功能分離,七歪八倒,組合成抵擋災難的工具。在燈光隨之改變的情境下,從觀眾視線望去,這已不是一個房間,而更像是一間久無人居、佈滿灰塵的棄屋,人之衰老與空間之傾頹原來同步。

燈暗。燈亮。趴在地上的她緩緩爬起,後頭多了一個手臂與腰部皆充滿贅肉,與人等比的膚色大偶,一如肌肉與機能無盡衰退的身軀。很快的,她發現大偶並不是要來陪伴她,大偶勒住她脖子,拖她入衣櫃。緊急之際,衣櫃敞開時露出幾件衣服正經吊掛,而衣服一向是最貼近人類軀體的身外之物,無人穿著的衣服對比膚色大偶的贅肉身軀,年老與死亡再度顯義。

燈暗。燈亮。當她從衣櫃脫身的時候,衰老已然穿在她的身上。膚色大偶的局部,胸部下垂的特徵。她不再拒絕,而是帶著這副身軀做出飛翔的動作,而後褪下,逆向捲圍出一張襁褓,一個嬰兒。她懷抱著,輕輕搖晃。

最後,竟是這一個人的房間住進了我們,從我們心底的位置,問我們如何面對衰老與死亡?這個問題自老人不在場的時刻開始迴盪,久久不散。創作者要說的也許是,就讓我們先用想像的方式把衰老穿在身上吧,然後我們就會找到各自的那張死亡的臉,然後重新學習活著。

《月亮媽媽》

演出|頑劇場
時間|2015/06/19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帶著月亮媽媽從眾人凝視的身體,回歸到自我凝視的身體,就是女性本質的身體,這段過程展演女性抗拒接受老的身體、面對老的身體現況、接納老的身體現況、與老的身體現況共存。
12月
29
2022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