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變成大人以前《野良犬之家》
8月
26
2014
野良犬之家(陳藝堂 攝,動見体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0次瀏覽
郝妮爾(東華大學華文系創作組)

原訂19:30的演出,因為演員受傷之故,順延半個鐘頭。雖然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意外,不過前半個鐘頭場上空白的等待,於我而言,十足加深了整場戲的力道。

鮮少有機會這麼仔仔細細觀察舞台。場內觀眾紛至,交頭接耳,整個空間被細碎蠕動的話語包圍,舞台就更加顯得安靜。場上的客廳、餐桌、一堵巨大的白牆,以及地面重重疊起的垃圾堆,自成一種語言,狼狽的生活軌跡昭然若揭。

《野良犬之家》裡的犬兄(吳昆達飾)與犬妹(鄭尹真飾),在這髒亂無序的房子裡頭,不斷試著尋找與現實接軌的可能,結果卻是不停的失敗。兩人的話題圍繞在離開與留下之間,過去的記憶像煙霧一樣最後只殘留下氣味,誰都無法保證那些事情是否真的發生過?兩兄妹像世界上僅存的知己那樣,緊緊相擁,帶著某種狎近、曖昧、禁忌、卻又殘缺的擁抱。

這樣說吧,大部分的人在小的時候,未必都希望能快點長大,不過可能所有人都曾經偷偷的想過:「長大以後一定不要成為某某人……」會握緊拳頭,以孩子的力量偷偷憎恨。恨那個喜歡搓自己肚子的阿姨、恨香水刺鼻的阿姨、恨學校的教官或者老師;更或者,如同劇中的兄妹一樣,恨無法愛孩子的「馬麻」、以及在年幼時後就離開的「把拔」,偷偷憎恨妹妹得到的愛比較多、恨哥哥為什麼能夠說離開就離開。大多時後,恨與愛是同一件事。犬兄與犬妹在客廳中,若無其事談起他們的「大哥」時,總是帶著渴望與恐懼混合的情緒,即便流血也無關緊要的態度靠近,最後還是會哭著負傷逃出。

這就是人生嗎?不,我想這麼說──這是家庭。

只有血緣關係的親人才無法讓人理智的去愛,最後往往掉入一個憎恨的泥淖裡。

劇中多有長長的沉默出現。伴隨沉默的是場上主角晃動的眼神、來自「大哥房間」無法解釋的噪音、塑膠製品或者各種非人為的音響。這些聲音讓兩人的沉默變得無比巨大,導演毫不客氣的使用停頓、空白的手法,使得所有台詞都彷彿要鑽進周遭的聲音(或者地上的垃圾)裡去。偶爾穿插電視節目不斷換頻道的聲響,又把人丟入一個霓虹迷幻的空間當中。可是無論怎麼丟,最後還是無可奈何的回到這個「家」來。

犬兄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家門一步,日日看著犬妹穿戴各種衣服及香味回家,卻處處顯露他想逃出去的努力。儘管劇中是犬妹不斷嚷著要「離開這個家」,並且擁有好幾次的機會可以真的逃出去的機會,談論這些雲淡風氣的語氣,放置被困在家中的犬兄而言諷刺至極。沒有人不想逃!可是該往哪裡走?我最後看見的,是犬兄終於選擇把自己撕裂銷毀,來逃離這空蕩蕩的軀殼裡頭。

本場演出,因為演員負傷,臨時更換些許劇情內容。不過在這方面,我幾乎找不到有哪一橋段讓我感覺轉得太生硬。

若真得挑出哪裡有問題?我以為是兩位演員演得太過用力,無論台詞或者動作,似仍有些不順或者鑿刻太深之處。

不過這無傷大雅。

最後一幕,犬妹瘋狂抱緊「葛格」,哭喊著哀求「帶我走」。以致胸口沾滿犬兄身上的血印,她抓起地面乾淨衣服,開始猛擦,卻只能將那血紅色愈發暈染開來。

「你要去哪裡?」犬妹問。

「不知道,也許下樓先問路人吧?」犬兄說。

大家都是從這個家走出去的,然而也許無論如何,都避免不了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或者,我們已經是了。還佯裝著自己是個孩子,能夠只是握著拳頭,指甲掐進肉裡,悄悄地憎恨。

《野良犬之家》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4/08/21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些刻意營造出的錯置、曖昧是本劇的靈魂所在,當角色遊走在動物與人的語言、身體、聲音,乃至倫理邊緣時,這既為觀眾創造出無法確定邊界、指認身份的不安感,更導致角色的各種錯亂情結,甚至走向最後的崩壞。(洪姿宇)
5月
03
2019
《野》雖成功塑造出更陰鬱尖銳的人物質感,但文本需要發展出更多關於惡意的具體情節,來為陰鬱版家犬兄妹的外在表現提供更厚實的內在脈絡與心理動力。最終沒有大幅改編與翻修劇本,因而還停留在離困獸甚為遙遠之處。(譚凱聰)
9月
03
2014
無論是現實生活的生存困境、家庭與個人的互相滋養與傷害,都是讓人五味雜陳的創作課題。幾個場次之間的換場,就一般而言稍嫌過長的暗燈時間,因為前後的銜接、以及相輔相成的音樂起承,反而成了如此沉重課題戲碼觀賞中的喘息時刻,有利全劇的節奏調和。(楊美英)
9月
01
2014
綜觀《野良犬》一劇所反映的時代問題。我們追逐著各項產品,一如固定時間就蹭著人討食的寵物。這是人類淪喪一切官能的時代。它揭示了人如何將自己退化為,比之野獸更加不如的寵物之歷程。安於被豢養的現況,淪為只能依附外在事物而生的存在。(楊書愷)
8月
28
2014
劇中世界所呈現出來的家庭,本來該是個鞏固文明、養成「人」格的牢籠,卻諷刺地成為野放自我、解放人性的空間。因此,這齣終極暗黑版的「爸媽不在家」,某種程度上,反而擁抱了教育失能的價值。亦建立了貫穿全劇「人性與獸性對立且並存」之辯證主軸,這正是此劇高妙之處。(吳政翰)
8月
28
2014
在此被人工製造出來的亂象中,那張沙發卻是光亮鮮黃。這亦是此劇最尷尬的地方:從頭至尾處於半人半獸的中間狀態,無力劃開名之為「家」的血脈底下,暗藏暴力、妒嫉、爭寵、亂倫、相殘等污穢,僅隔靴搔癢,如同劇中的犬兄一直喊全身癢,卻一直抓不到癢處。(葉根泉)
8月
25
2014
要在劇本低調的劇情氛圍中,挖掘那最重要的「不在場」,導演在每個關鍵之處,適度的停頓、音樂、燈光、走位及演員語言、身體的處理,讓這個「不在場」幽靈不斷地與舞台上的「在場」,相互補充、抵銷、衝撞。此外,一定要稱讚兩位精彩的演員——吳昆達與鄭尹真。(謝東寧)
8月
25
201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