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的魔力《銀幕之人》
7月
06
2018
銀幕之人(臺北兒藝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0次瀏覽
吳政翰(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來自西班牙的「公仔劇場」(El teatre de L’home DIBUIXAT),曾於2014年的臺北兒童藝術節中演出《石頭人》,以石頭、木盒、舊物等簡單物件,編織了一段豐富的想像世界和充滿驚喜的旅程,其中不乏趣味和詩意。此次再度受邀來臺,帶來了劇目《銀幕之人》(Screen Man),同樣由演員暨操偶師堤安‧鞏巴鄔(Tian Gombau)獨撐全場,內容上融合了對現實的掙扎與對夢想的渴望,手法上結合了人物扮演、現場說書、操偶展演,多媒體投影,自然中可見魔幻,生動活潑,妙趣橫生,一步又一步以不同層次帶領觀眾進入想像又回到現實,可視為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絕佳作品。

舞台上一塊大幕,投影出世界的萬物百態,晝夜遞嬗,日月交替,物換星移,劇情就從這世界的一天出發。在這世界建構的過程中,由操偶師飾演的男人現身,以平凡的手勢和動作,搭配高超的投影技術,並藉由人與物、物與影之間靈活、緊密且流暢的互動,不僅彷彿這世間的轉換和流變都掌握在男人的魔法之下,也讓觀者感受到銀幕中的物體栩栩如生。例如,男人從一塊布中生出了花朵,將花朵變成了太陽,充滿著超現實的樂趣和美感;銀幕中忽有飛機出現,以不同速度奔馳、滑翔,甚至逼近男人,男人也順勢閃躲,與飛機隔出了一道安全距離,這些輕巧而簡單的無奇動作,足以讓這虛擬的影像瞬間成真,也給予了觀眾身歷其境的途徑。霎時間,一串的字母從半空中掉落,變成了小鳥,男人接著隔空取物,將銀幕中的小鳥變到了自己的手上,藉由影像、物件、表演的精準結合,打造出了魔幻般的驚喜效果。

鋪陳世界的面貌和邏輯之後,劇情迅速切入了事件的發生。原本一切在男人掌控之中的風景,突然變色,大風吹拂,烏雲密佈,雷電交加,大雨滂沱,淹水至膝,還出現了一道烏雲不斷尾隨。在男人手指一戳之下,宛如洩了氣的氣球般飛走,這小小的衝突於是得到了解決。剛才所殘留的一池水泊,上面乘載著悠游自得的鴨子,也有健康陽光的風帆手,還有全戲的主角男孩「小番茄」——一個被同學嘲笑、被父母斥責而最後勇敢成為自己的小丑。於是,這段中的「水」,不僅可說是劇情承先啟後的橋樑,亦是全戲變幻萬千、流動不已的象徵,更是整齣戲集合了童趣、活力和成長的精神寫照。

在男人的鼓舞之下,男孩小番茄一步步從生活中的「小丑」變成了專業的小丑。男人引導著男孩,以雙手幻化出了一個馬戲團帳篷,男孩嘗試後失敗,失敗後再嘗試。整個過程中,男孩的舉手投足是透過現場操偶來傳達,於是此刻同時結合了科技彩繪和操偶技巧,表演之中蘊含表演,非常多元且多層。不止於此,男人也向男孩說了一個故事,此時的操偶師、引路人轉成了說書人,而聽書人不僅是男孩小番茄,也是台下的大小朋友們,聽著故事中的故事,看著男孩也省思自己。

在這個「故事的故事」裡,講述了男人過去的自己,同時呼應了男孩現在的自己,更將這過去的故事背景連結到現在所發生的場景,交集於一個馬戲團空間內部的場上。在親人和朋友面前,男孩勇敢呈現著小丑表演,在半空中飛來拋去,同時也是偶件在表演。對台下的觀眾來說,不僅是在觀看一場由偶件所進行的虛構的表演,也是在觀賞一場實在的馬戲團表演,實實在在地疊合了扮演與真實。甚至到了最後,在男人引導之下,銀幕中出現了流星,劃過天際,成了一個許願的園地。這園地,是男孩的,也是現場觀眾的,表演的場域就此被拓寬了。觀眾的地位從被動變成主動,從觀賞者變成參與者。

除此之外,全戲基調明亮、活潑,所以音樂色彩豐富且鮮明,多有手風琴為底,從開場呼應背景調性的清脆、輕快,過渡到接近尾聲,加入了法國號等中低音的銅管樂器及三角鐵等輕巧的敲擊聲響,帶出了馬戲團氛圍的歡愉、華麗。另有劇場演員洪健藏,擔任中文說書,除了重述、翻譯操偶師所述的內容之外,還以不同的聲頻、音色來演繹劇中旁人角色如父母、同學的性格和態度,讓人物樣貌立體了起來,也讓全戲的聲音彩度增色不少。

總的來看,《銀幕之人》藉由偶戲、物件、說書等不同層次的敘事形式,把一個簡簡單單的小故事,透過男人與男孩的角色,透過操偶師的指掌之間,讓想像的重量和尋夢的概念皆有了著力點,讓觀眾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能夠共感同理角色們的逆境、孤獨與勇氣,以及夢想的魔力。

《銀幕之人》

演出|西班牙「公仔劇場」(El teatre de L’home DIBUIXAT)
時間|2018/07/04 14:30
地點|台北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