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的魔力《銀幕之人》
7月
06
2018
銀幕之人(臺北兒藝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6次瀏覽
吳政翰(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來自西班牙的「公仔劇場」(El teatre de L’home DIBUIXAT),曾於2014年的臺北兒童藝術節中演出《石頭人》,以石頭、木盒、舊物等簡單物件,編織了一段豐富的想像世界和充滿驚喜的旅程,其中不乏趣味和詩意。此次再度受邀來臺,帶來了劇目《銀幕之人》(Screen Man),同樣由演員暨操偶師堤安‧鞏巴鄔(Tian Gombau)獨撐全場,內容上融合了對現實的掙扎與對夢想的渴望,手法上結合了人物扮演、現場說書、操偶展演,多媒體投影,自然中可見魔幻,生動活潑,妙趣橫生,一步又一步以不同層次帶領觀眾進入想像又回到現實,可視為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絕佳作品。

舞台上一塊大幕,投影出世界的萬物百態,晝夜遞嬗,日月交替,物換星移,劇情就從這世界的一天出發。在這世界建構的過程中,由操偶師飾演的男人現身,以平凡的手勢和動作,搭配高超的投影技術,並藉由人與物、物與影之間靈活、緊密且流暢的互動,不僅彷彿這世間的轉換和流變都掌握在男人的魔法之下,也讓觀者感受到銀幕中的物體栩栩如生。例如,男人從一塊布中生出了花朵,將花朵變成了太陽,充滿著超現實的樂趣和美感;銀幕中忽有飛機出現,以不同速度奔馳、滑翔,甚至逼近男人,男人也順勢閃躲,與飛機隔出了一道安全距離,這些輕巧而簡單的無奇動作,足以讓這虛擬的影像瞬間成真,也給予了觀眾身歷其境的途徑。霎時間,一串的字母從半空中掉落,變成了小鳥,男人接著隔空取物,將銀幕中的小鳥變到了自己的手上,藉由影像、物件、表演的精準結合,打造出了魔幻般的驚喜效果。

鋪陳世界的面貌和邏輯之後,劇情迅速切入了事件的發生。原本一切在男人掌控之中的風景,突然變色,大風吹拂,烏雲密佈,雷電交加,大雨滂沱,淹水至膝,還出現了一道烏雲不斷尾隨。在男人手指一戳之下,宛如洩了氣的氣球般飛走,這小小的衝突於是得到了解決。剛才所殘留的一池水泊,上面乘載著悠游自得的鴨子,也有健康陽光的風帆手,還有全戲的主角男孩「小番茄」——一個被同學嘲笑、被父母斥責而最後勇敢成為自己的小丑。於是,這段中的「水」,不僅可說是劇情承先啟後的橋樑,亦是全戲變幻萬千、流動不已的象徵,更是整齣戲集合了童趣、活力和成長的精神寫照。

在男人的鼓舞之下,男孩小番茄一步步從生活中的「小丑」變成了專業的小丑。男人引導著男孩,以雙手幻化出了一個馬戲團帳篷,男孩嘗試後失敗,失敗後再嘗試。整個過程中,男孩的舉手投足是透過現場操偶來傳達,於是此刻同時結合了科技彩繪和操偶技巧,表演之中蘊含表演,非常多元且多層。不止於此,男人也向男孩說了一個故事,此時的操偶師、引路人轉成了說書人,而聽書人不僅是男孩小番茄,也是台下的大小朋友們,聽著故事中的故事,看著男孩也省思自己。

在這個「故事的故事」裡,講述了男人過去的自己,同時呼應了男孩現在的自己,更將這過去的故事背景連結到現在所發生的場景,交集於一個馬戲團空間內部的場上。在親人和朋友面前,男孩勇敢呈現著小丑表演,在半空中飛來拋去,同時也是偶件在表演。對台下的觀眾來說,不僅是在觀看一場由偶件所進行的虛構的表演,也是在觀賞一場實在的馬戲團表演,實實在在地疊合了扮演與真實。甚至到了最後,在男人引導之下,銀幕中出現了流星,劃過天際,成了一個許願的園地。這園地,是男孩的,也是現場觀眾的,表演的場域就此被拓寬了。觀眾的地位從被動變成主動,從觀賞者變成參與者。

除此之外,全戲基調明亮、活潑,所以音樂色彩豐富且鮮明,多有手風琴為底,從開場呼應背景調性的清脆、輕快,過渡到接近尾聲,加入了法國號等中低音的銅管樂器及三角鐵等輕巧的敲擊聲響,帶出了馬戲團氛圍的歡愉、華麗。另有劇場演員洪健藏,擔任中文說書,除了重述、翻譯操偶師所述的內容之外,還以不同的聲頻、音色來演繹劇中旁人角色如父母、同學的性格和態度,讓人物樣貌立體了起來,也讓全戲的聲音彩度增色不少。

總的來看,《銀幕之人》藉由偶戲、物件、說書等不同層次的敘事形式,把一個簡簡單單的小故事,透過男人與男孩的角色,透過操偶師的指掌之間,讓想像的重量和尋夢的概念皆有了著力點,讓觀眾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能夠共感同理角色們的逆境、孤獨與勇氣,以及夢想的魔力。

《銀幕之人》

演出|西班牙「公仔劇場」(El teatre de L’home DIBUIXAT)
時間|2018/07/04 14:30
地點|台北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