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指認東方,打開生命的現實:《R&J and others》
12月
18
2023
R&J and others(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劉璧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7次瀏覽

文 黃馨儀(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臺中歌劇院今年的「遇見巨人」系列,邀請吳子敬和陳品蓉改編莎士比亞經典《羅密歐與茱麗葉》(以下簡稱為《羅茱》)為新作《R&J and others》,各自執導上下半場,期待藉由不同的世代與性別觀點,剖析臺灣現下的愛情、離別與悵然。【1】

〈R&J〉:沈浸愛情,玩耍經典的語言

上半場為吳子敬的〈R&J〉,聚焦在《羅茱》的現代搬演,以英譯中的原文本、現代口語和另一種詩意語言,堆疊玩耍出《羅茱》的不同層次。對應著三種語彙,吳子敬的茱麗葉也有三個樣態,對應著原文本的單純浪漫(吳靜依飾)、現代文本的直接情感(趙欣怡飾),以及預示未來悲劇的詩意(Mayo飾),也將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間都安放在茱麗葉身上,其他角色則會依造場景情境有不同的語言表現。這樣的形式讓茱麗葉的面向立體,卻也不免讓上半場有一種不一致的斷裂,作為觀眾,並感覺到演員台詞處理與段落間作為觀眾的理解落差。現在的語彙總是最自然生動,而咬文詩意則有一種故作的距離,原文則是卡在中間,召喚著共鳴與熟悉,卻又被時代感扞格。在段落與段落間,一不小心就會找不到安放彼此的位置。

在〈R&J〉中,吳子敬也將自己的導演特色充分發揮,尤其對於空間以及其空間符號的指涉。利用「後台」的天棚或是貓道展現樓台會,並且向舞台下挖掘,製作出地窖並暗喻陷阱或深淵。開場眾人以不同狀態掉落,也為整場演出定調,營造強烈的敘事氛圍。然而可惜處或許也在此,專注於《羅茱》的現代演繹,雖然藉由不斷地符號轉譯與翻新帶來趣味與層次,可當面對經典明白結局,再怎樣耍玩似乎也難讓人感覺新意,三種文字語彙的交替也讓敘事變得零散。

〈The Others〉:脫離情愛,看見沈沒的其他

然而,上半場的節奏掌握與鋪排確實彰顯了下半場陳品蓉想要就《羅茱》原文本所延伸展現的議題。陳品蓉選擇純粹的當代,除了Mayo所飾演的未來茱麗葉仍延續上半場的角色穿著感,其他人都是現代的休閒服飾,也讓脫離愛情的苦海成為可能。

下半場的一開始沈樂扮演的救生員從愛情的苦海裡救起了楊迦恩飾演的羅密歐,也在歌劇院小劇場舞台打開、展現真實外界的那一刻,帶出了「茱麗葉就是東方」的另一層意涵。陳品蓉將時間接續到歷史的1595 年: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突破海上封鎖的一年,其船隊航行往東方開始進行香料貿易。於是情愛關係也預示了殖民及貿易,如同茱麗葉縱使有再多面向,女性在當時也不過就是上流階級的婚姻交易資本。


R&J and others(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劉璧慈)

羅密歐暫離了愛情苦海,未回到墓穴去見茱麗葉,卻航行遠洋,也終止了《羅茱》故事的和解敘事,無有殉情、無有仇恨終結,而兩家族的戰爭也是世界的戰爭。縱使世界開闊了,但當帝國主義與殖民崛起,和平也是渺茫。羅密歐在他的航海新身份裡展開新的經驗、完成他的復仇——他收購了卡普萊特家族的航線與商船,包含一艘在茱麗葉出生時建造、以她命名的船。

東印度公司的航行也來到台灣,在這進程中,有些其他子題展現,像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像是有誰在乎被驅逐出境的羅密歐,如同有誰在乎1971年退出聯合國的台灣?但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是所有的事件都會被看見與提起,在航行中,或有魚躍閃現,但也終將沈沒入海。

雙導演視角共構的意義翻新

對比上半場仍以《羅茱》為主軸,下半場〈The Others〉則更在周邊的他者,那些沈沒的事件與亮點、那些如果沒有主角仍會發生的事。

這也不禁讓人將《R&J and others》與去年野田秀樹的《Q:歌舞伎之夜》聯想在一塊。野田秀樹的羅茱因為歷史的陰錯陽差未得共赴黃泉,羅密歐被俘至冰天凍地的西伯利亞,茱麗葉則因為兩家族為了維持和平的假象,隱瞞了她的存活。卻也因為兩人生命的延續,展現了現實的殘酷,並在經典浪漫中帶來反戰的哀思。而在〈The Others〉則因為羅密歐出航,將視野開展到航海時代的侵略與交易,揭示彼方的戰火,也讓茱麗葉假死成真,隱姓埋名而造就了卡普萊特的家破人亡。就此,《Q:歌舞伎之夜》和《R&J and others》不僅是翻轉與重譯經典文本,而是延伸設想了新的可能,並在經典中投入了當代的注視與關懷,因而也將劇場望向了更遠地方。

有趣的也是,作為生理男性,吳子敬的上半場關注在茱麗葉的多元展現,而生理女性的陳品蓉則關注在羅密歐的離開與離散。兩人的選擇讓性別的角度即詮釋不再單一,並展現不同的視野觀點。只是在這次的製作聚焦在導演觀點,而在雙導演的分工之下,也不免好奇對兩人而言,《羅茱》所代表的意義為何?現階段的《R&J and others》是彼此共同的期待與看見嗎?當陳品蓉的羅茱航向了遠方成為歷史中的他者,吳子敬的羅茱是否仍會死亡?又或是,如果是單一導演來構做,又會是怎樣的敘事?

註釋

1、參考演出節目單:https://www.npac-ntt.org/dispUploadBox/PJ-/Ckeditor/20231124101306555.pdf

NTT遇見巨人——吳子敬X陳品蓉《R&J and others》

演出|吳子敬X陳品蓉雙導演
時間|2023/11/25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符合「用當代視角重新閱讀經典」的策展概念,所以選擇《羅密歐與茱麗葉》來改編,應該是藝術節提出的創作命題。因此,筆者關注的是經典再現的議題當代性和劇場表演性,以及雙導演的互文性。
12月
18
2023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