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與「聽見」:和諧、有序、高互動的室內樂力場《迴旋匈牙利》
1月
24
2024
迴旋匈牙利(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 攝影鄭達敬)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3次瀏覽

文 陳旻鈺(專案評論人)

「希望大家是為樂曲而來,不是只來看明星。」【1】因為當眾樂器發出聲響的一瞬,舞台上的人們僅有一個目標,那便是將音樂發揮到最理想的狀態。《迴旋匈牙利》來自「黃俊文與好朋友們」,當中純擊樂與純絃樂的兩首室內樂曲帶給聽眾不同滿足,令人醉心於室內樂的美妙存在。

巴爾托克《雙鋼琴與打擊樂的奏鳴曲》為音樂會揭開神秘詭譎的序幕。舞台上擺放拆掉琴蓋、呈現扇形的兩架鋼琴,左右包夾著打擊樂器群;一般雙鋼琴音樂會之鋼琴擺放位置,兩架琴時常並列對齊,或置一左一右,讓鋼琴家可互相看到彼此。如今轉頭視察對方的角度變大,在合作上更仰賴敏銳的聽覺。鋼琴家丁允晞揮舞雙臂,靈動的觸鍵帶領樂曲的流速,與另一頭相對沈穩的巴克斯形成對比,錯綜複雜的音叢與節奏在兩人心跳緊密舞動之下,聲響奇異交織,宛如左右各有十根手指的巨人隨心所欲地敲擊兩架鋼琴;擊樂家艾庭安、陳廷銓同樣隸屬於這個精確腦袋的巨人,他們眼神堅定,絲毫不放過眼前鋼琴家氣息流轉瞬間,抱持著對樂曲的熟稔,流暢且一鼓作氣地演奏穿透力強的樂器,讓艱澀樂曲裡激盪出趣味與精明。

聲響平衡的美感在判斷與抉擇上是一件複雜的事,但在室內樂合作中,卻是考驗音樂成熟的最好訓練。【2】與上半場稜角分明、俐落的作品大不相同,下半場的布拉姆斯《第二號G大調絃樂五重奏》聲響既甜蜜又溫煦。小提琴家黃俊文猶如永動機的軸心,他與小提琴家林品任之間的旋律張力互相牽引,利用肢體一再邀請每位演出者拉奏出最適切的樂音;大提琴家楊文信有力的撥奏為樂團勾勒出自信淡雅的低音,當旋律降臨在中提琴家今井信子的手上,她琴頸偏向觀眾,怡然自得地傾聽弓弦共鳴,在音量增強與減少道出安詳與仁慈;而另一位中提琴家黃瑞儀則含蓄巧妙地維持整個樂團的平衡,為聲部填充適當的音色,並清楚交代樂句與樂句間的來往,形成緊密且強大的力場。

所有人正朝著同一個目標。

室內樂和諧、有序的高互動性質,讓夥伴進行密切交流時獲得了難能可貴的結合感。與他人合作,並不代表處於被動狀態;每個音樂家需要「主動」熟悉自己每一根指頭、每一條肌肉的運作,仔細判斷傳到耳朵裡的聲響是否與大腦構想的雷同,更需清楚了解不同作曲家的風格,以及整首樂曲的段落編排,才可在團隊行動時,有意識地將身體與心智技能提升發揮到極限,將心力投注在群體討論出的嚮往畫面,拼湊出更完整、更豐盛的聲響風貌。

唯有放下了自我意識,一個人才可以超越自我,突破自我所設的界線。【3】

回過頭來看,一群人在玩音樂、沈浸在美好的聲響本來就是一件愉悅的事情,身為一位聽眾,我們不妨也嘗試專注「聆聽」。因為正當我們坐在台下,細細覺察舞台上音與音之間發生的事情時,台上的演出者同時也能夠「聽見」我們正在仔細地聆聽。「我在現場的演出,很少會有兩次一樣的情況發生,因為隨著舞台的不同,觀眾反應的不同,我在演出時的心情也會跟著隨之起伏⋯⋯若不用『心』來演奏,則演出的東西很容易淪為技巧機械式的反應,這是我之所以能夠不斷的演出同樣的曲目,卻永遠不會對它們缺乏新鮮感的原因。」【4】籠罩在這樣的氛圍下,演出者與觀眾共享了現場心靈充實交流的瞬間,如同乘坐一艘方舟,讓音樂海潮繼續帶領我們直到更遙遠的未來⋯⋯。


註解

1、黃俊文於當天演後座談會之期許與勉勵。

2、洪珮綺,《鋼琴合作視野之蕭頌聲響世界:以《給鋼琴、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的D大調協奏曲,作品21》為例》(臺北:翰蘆圖書,2019),頁306。

3、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著,張瓊懿譯,《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新北:行路文化,2023),頁106-107。

4、轉引自孫家璁(Joshua Sun),〈中提琴的巨人:今井信子Nobuko Imai〉,《MUZIK雜誌》第3期(2006.12)。

力晶2024藝文饗宴.NSO黃俊文與好朋友們《迴旋匈牙利》

演出|小提琴:黃俊文、林品任、中提琴:今井信子、黃瑞儀、大提琴:楊文信、打擊:艾庭安、陳廷銓、鋼琴:阿萊西奧.巴克斯、丁允晞
時間|2024/01/07 15:0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