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旻鈺(專案評論人)
「希望大家是為樂曲而來,不是只來看明星。」【1】因為當眾樂器發出聲響的一瞬,舞台上的人們僅有一個目標,那便是將音樂發揮到最理想的狀態。《迴旋匈牙利》來自「黃俊文與好朋友們」,當中純擊樂與純絃樂的兩首室內樂曲帶給聽眾不同滿足,令人醉心於室內樂的美妙存在。
巴爾托克《雙鋼琴與打擊樂的奏鳴曲》為音樂會揭開神秘詭譎的序幕。舞台上擺放拆掉琴蓋、呈現扇形的兩架鋼琴,左右包夾著打擊樂器群;一般雙鋼琴音樂會之鋼琴擺放位置,兩架琴時常並列對齊,或置一左一右,讓鋼琴家可互相看到彼此。如今轉頭視察對方的角度變大,在合作上更仰賴敏銳的聽覺。鋼琴家丁允晞揮舞雙臂,靈動的觸鍵帶領樂曲的流速,與另一頭相對沈穩的巴克斯形成對比,錯綜複雜的音叢與節奏在兩人心跳緊密舞動之下,聲響奇異交織,宛如左右各有十根手指的巨人隨心所欲地敲擊兩架鋼琴;擊樂家艾庭安、陳廷銓同樣隸屬於這個精確腦袋的巨人,他們眼神堅定,絲毫不放過眼前鋼琴家氣息流轉瞬間,抱持著對樂曲的熟稔,流暢且一鼓作氣地演奏穿透力強的樂器,讓艱澀樂曲裡激盪出趣味與精明。
聲響平衡的美感在判斷與抉擇上是一件複雜的事,但在室內樂合作中,卻是考驗音樂成熟的最好訓練。【2】與上半場稜角分明、俐落的作品大不相同,下半場的布拉姆斯《第二號G大調絃樂五重奏》聲響既甜蜜又溫煦。小提琴家黃俊文猶如永動機的軸心,他與小提琴家林品任之間的旋律張力互相牽引,利用肢體一再邀請每位演出者拉奏出最適切的樂音;大提琴家楊文信有力的撥奏為樂團勾勒出自信淡雅的低音,當旋律降臨在中提琴家今井信子的手上,她琴頸偏向觀眾,怡然自得地傾聽弓弦共鳴,在音量增強與減少道出安詳與仁慈;而另一位中提琴家黃瑞儀則含蓄巧妙地維持整個樂團的平衡,為聲部填充適當的音色,並清楚交代樂句與樂句間的來往,形成緊密且強大的力場。
所有人正朝著同一個目標。
室內樂和諧、有序的高互動性質,讓夥伴進行密切交流時獲得了難能可貴的結合感。與他人合作,並不代表處於被動狀態;每個音樂家需要「主動」熟悉自己每一根指頭、每一條肌肉的運作,仔細判斷傳到耳朵裡的聲響是否與大腦構想的雷同,更需清楚了解不同作曲家的風格,以及整首樂曲的段落編排,才可在團隊行動時,有意識地將身體與心智技能提升發揮到極限,將心力投注在群體討論出的嚮往畫面,拼湊出更完整、更豐盛的聲響風貌。
唯有放下了自我意識,一個人才可以超越自我,突破自我所設的界線。【3】
回過頭來看,一群人在玩音樂、沈浸在美好的聲響本來就是一件愉悅的事情,身為一位聽眾,我們不妨也嘗試專注「聆聽」。因為正當我們坐在台下,細細覺察舞台上音與音之間發生的事情時,台上的演出者同時也能夠「聽見」我們正在仔細地聆聽。「我在現場的演出,很少會有兩次一樣的情況發生,因為隨著舞台的不同,觀眾反應的不同,我在演出時的心情也會跟著隨之起伏⋯⋯若不用『心』來演奏,則演出的東西很容易淪為技巧機械式的反應,這是我之所以能夠不斷的演出同樣的曲目,卻永遠不會對它們缺乏新鮮感的原因。」【4】籠罩在這樣的氛圍下,演出者與觀眾共享了現場心靈充實交流的瞬間,如同乘坐一艘方舟,讓音樂海潮繼續帶領我們直到更遙遠的未來⋯⋯。
註解
1、黃俊文於當天演後座談會之期許與勉勵。
2、洪珮綺,《鋼琴合作視野之蕭頌聲響世界:以《給鋼琴、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的D大調協奏曲,作品21》為例》(臺北:翰蘆圖書,2019),頁306。
3、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著,張瓊懿譯,《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新北:行路文化,2023),頁106-107。
4、轉引自孫家璁(Joshua Sun),〈中提琴的巨人:今井信子Nobuko Imai〉,《MUZIK雜誌》第3期(2006.12)。
力晶2024藝文饗宴.NSO黃俊文與好朋友們《迴旋匈牙利》
演出|小提琴:黃俊文、林品任、中提琴:今井信子、黃瑞儀、大提琴:楊文信、打擊:艾庭安、陳廷銓、鋼琴:阿萊西奧.巴克斯、丁允晞
時間|2024/01/07 15:00
地點|國家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