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與「聽見」:和諧、有序、高互動的室內樂力場《迴旋匈牙利》
1月
24
2024
迴旋匈牙利(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 攝影鄭達敬)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4次瀏覽

文 陳旻鈺(專案評論人)

「希望大家是為樂曲而來,不是只來看明星。」【1】因為當眾樂器發出聲響的一瞬,舞台上的人們僅有一個目標,那便是將音樂發揮到最理想的狀態。《迴旋匈牙利》來自「黃俊文與好朋友們」,當中純擊樂與純絃樂的兩首室內樂曲帶給聽眾不同滿足,令人醉心於室內樂的美妙存在。

巴爾托克《雙鋼琴與打擊樂的奏鳴曲》為音樂會揭開神秘詭譎的序幕。舞台上擺放拆掉琴蓋、呈現扇形的兩架鋼琴,左右包夾著打擊樂器群;一般雙鋼琴音樂會之鋼琴擺放位置,兩架琴時常並列對齊,或置一左一右,讓鋼琴家可互相看到彼此。如今轉頭視察對方的角度變大,在合作上更仰賴敏銳的聽覺。鋼琴家丁允晞揮舞雙臂,靈動的觸鍵帶領樂曲的流速,與另一頭相對沈穩的巴克斯形成對比,錯綜複雜的音叢與節奏在兩人心跳緊密舞動之下,聲響奇異交織,宛如左右各有十根手指的巨人隨心所欲地敲擊兩架鋼琴;擊樂家艾庭安、陳廷銓同樣隸屬於這個精確腦袋的巨人,他們眼神堅定,絲毫不放過眼前鋼琴家氣息流轉瞬間,抱持著對樂曲的熟稔,流暢且一鼓作氣地演奏穿透力強的樂器,讓艱澀樂曲裡激盪出趣味與精明。

聲響平衡的美感在判斷與抉擇上是一件複雜的事,但在室內樂合作中,卻是考驗音樂成熟的最好訓練。【2】與上半場稜角分明、俐落的作品大不相同,下半場的布拉姆斯《第二號G大調絃樂五重奏》聲響既甜蜜又溫煦。小提琴家黃俊文猶如永動機的軸心,他與小提琴家林品任之間的旋律張力互相牽引,利用肢體一再邀請每位演出者拉奏出最適切的樂音;大提琴家楊文信有力的撥奏為樂團勾勒出自信淡雅的低音,當旋律降臨在中提琴家今井信子的手上,她琴頸偏向觀眾,怡然自得地傾聽弓弦共鳴,在音量增強與減少道出安詳與仁慈;而另一位中提琴家黃瑞儀則含蓄巧妙地維持整個樂團的平衡,為聲部填充適當的音色,並清楚交代樂句與樂句間的來往,形成緊密且強大的力場。

所有人正朝著同一個目標。

室內樂和諧、有序的高互動性質,讓夥伴進行密切交流時獲得了難能可貴的結合感。與他人合作,並不代表處於被動狀態;每個音樂家需要「主動」熟悉自己每一根指頭、每一條肌肉的運作,仔細判斷傳到耳朵裡的聲響是否與大腦構想的雷同,更需清楚了解不同作曲家的風格,以及整首樂曲的段落編排,才可在團隊行動時,有意識地將身體與心智技能提升發揮到極限,將心力投注在群體討論出的嚮往畫面,拼湊出更完整、更豐盛的聲響風貌。

唯有放下了自我意識,一個人才可以超越自我,突破自我所設的界線。【3】

回過頭來看,一群人在玩音樂、沈浸在美好的聲響本來就是一件愉悅的事情,身為一位聽眾,我們不妨也嘗試專注「聆聽」。因為正當我們坐在台下,細細覺察舞台上音與音之間發生的事情時,台上的演出者同時也能夠「聽見」我們正在仔細地聆聽。「我在現場的演出,很少會有兩次一樣的情況發生,因為隨著舞台的不同,觀眾反應的不同,我在演出時的心情也會跟著隨之起伏⋯⋯若不用『心』來演奏,則演出的東西很容易淪為技巧機械式的反應,這是我之所以能夠不斷的演出同樣的曲目,卻永遠不會對它們缺乏新鮮感的原因。」【4】籠罩在這樣的氛圍下,演出者與觀眾共享了現場心靈充實交流的瞬間,如同乘坐一艘方舟,讓音樂海潮繼續帶領我們直到更遙遠的未來⋯⋯。


註解

1、黃俊文於當天演後座談會之期許與勉勵。

2、洪珮綺,《鋼琴合作視野之蕭頌聲響世界:以《給鋼琴、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的D大調協奏曲,作品21》為例》(臺北:翰蘆圖書,2019),頁306。

3、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著,張瓊懿譯,《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新北:行路文化,2023),頁106-107。

4、轉引自孫家璁(Joshua Sun),〈中提琴的巨人:今井信子Nobuko Imai〉,《MUZIK雜誌》第3期(2006.12)。

力晶2024藝文饗宴.NSO黃俊文與好朋友們《迴旋匈牙利》

演出|小提琴:黃俊文、林品任、中提琴:今井信子、黃瑞儀、大提琴:楊文信、打擊:艾庭安、陳廷銓、鋼琴:阿萊西奧.巴克斯、丁允晞
時間|2024/01/07 15:0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