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與「聽見」:和諧、有序、高互動的室內樂力場《迴旋匈牙利》
1月
24
2024
迴旋匈牙利(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 攝影鄭達敬)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0次瀏覽

文 陳旻鈺(專案評論人)

「希望大家是為樂曲而來,不是只來看明星。」【1】因為當眾樂器發出聲響的一瞬,舞台上的人們僅有一個目標,那便是將音樂發揮到最理想的狀態。《迴旋匈牙利》來自「黃俊文與好朋友們」,當中純擊樂與純絃樂的兩首室內樂曲帶給聽眾不同滿足,令人醉心於室內樂的美妙存在。

巴爾托克《雙鋼琴與打擊樂的奏鳴曲》為音樂會揭開神秘詭譎的序幕。舞台上擺放拆掉琴蓋、呈現扇形的兩架鋼琴,左右包夾著打擊樂器群;一般雙鋼琴音樂會之鋼琴擺放位置,兩架琴時常並列對齊,或置一左一右,讓鋼琴家可互相看到彼此。如今轉頭視察對方的角度變大,在合作上更仰賴敏銳的聽覺。鋼琴家丁允晞揮舞雙臂,靈動的觸鍵帶領樂曲的流速,與另一頭相對沈穩的巴克斯形成對比,錯綜複雜的音叢與節奏在兩人心跳緊密舞動之下,聲響奇異交織,宛如左右各有十根手指的巨人隨心所欲地敲擊兩架鋼琴;擊樂家艾庭安、陳廷銓同樣隸屬於這個精確腦袋的巨人,他們眼神堅定,絲毫不放過眼前鋼琴家氣息流轉瞬間,抱持著對樂曲的熟稔,流暢且一鼓作氣地演奏穿透力強的樂器,讓艱澀樂曲裡激盪出趣味與精明。

聲響平衡的美感在判斷與抉擇上是一件複雜的事,但在室內樂合作中,卻是考驗音樂成熟的最好訓練。【2】與上半場稜角分明、俐落的作品大不相同,下半場的布拉姆斯《第二號G大調絃樂五重奏》聲響既甜蜜又溫煦。小提琴家黃俊文猶如永動機的軸心,他與小提琴家林品任之間的旋律張力互相牽引,利用肢體一再邀請每位演出者拉奏出最適切的樂音;大提琴家楊文信有力的撥奏為樂團勾勒出自信淡雅的低音,當旋律降臨在中提琴家今井信子的手上,她琴頸偏向觀眾,怡然自得地傾聽弓弦共鳴,在音量增強與減少道出安詳與仁慈;而另一位中提琴家黃瑞儀則含蓄巧妙地維持整個樂團的平衡,為聲部填充適當的音色,並清楚交代樂句與樂句間的來往,形成緊密且強大的力場。

所有人正朝著同一個目標。

室內樂和諧、有序的高互動性質,讓夥伴進行密切交流時獲得了難能可貴的結合感。與他人合作,並不代表處於被動狀態;每個音樂家需要「主動」熟悉自己每一根指頭、每一條肌肉的運作,仔細判斷傳到耳朵裡的聲響是否與大腦構想的雷同,更需清楚了解不同作曲家的風格,以及整首樂曲的段落編排,才可在團隊行動時,有意識地將身體與心智技能提升發揮到極限,將心力投注在群體討論出的嚮往畫面,拼湊出更完整、更豐盛的聲響風貌。

唯有放下了自我意識,一個人才可以超越自我,突破自我所設的界線。【3】

回過頭來看,一群人在玩音樂、沈浸在美好的聲響本來就是一件愉悅的事情,身為一位聽眾,我們不妨也嘗試專注「聆聽」。因為正當我們坐在台下,細細覺察舞台上音與音之間發生的事情時,台上的演出者同時也能夠「聽見」我們正在仔細地聆聽。「我在現場的演出,很少會有兩次一樣的情況發生,因為隨著舞台的不同,觀眾反應的不同,我在演出時的心情也會跟著隨之起伏⋯⋯若不用『心』來演奏,則演出的東西很容易淪為技巧機械式的反應,這是我之所以能夠不斷的演出同樣的曲目,卻永遠不會對它們缺乏新鮮感的原因。」【4】籠罩在這樣的氛圍下,演出者與觀眾共享了現場心靈充實交流的瞬間,如同乘坐一艘方舟,讓音樂海潮繼續帶領我們直到更遙遠的未來⋯⋯。


註解

1、黃俊文於當天演後座談會之期許與勉勵。

2、洪珮綺,《鋼琴合作視野之蕭頌聲響世界:以《給鋼琴、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的D大調協奏曲,作品21》為例》(臺北:翰蘆圖書,2019),頁306。

3、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著,張瓊懿譯,《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新北:行路文化,2023),頁106-107。

4、轉引自孫家璁(Joshua Sun),〈中提琴的巨人:今井信子Nobuko Imai〉,《MUZIK雜誌》第3期(2006.12)。

力晶2024藝文饗宴.NSO黃俊文與好朋友們《迴旋匈牙利》

演出|小提琴:黃俊文、林品任、中提琴:今井信子、黃瑞儀、大提琴:楊文信、打擊:艾庭安、陳廷銓、鋼琴:阿萊西奧.巴克斯、丁允晞
時間|2024/01/07 15:0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