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書寫的第一章《拉歌 La Ke》
7月
03
2015
拉歌La Ke(布拉瑞揚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1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當了現代舞者與編舞家近廿年的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回家」卻是近幾年的事情,近幾年布拉瑞揚開始藉著參與《迴夢》、《找路》等與台灣原住民故事及精神內在相關的舞作,開始了自己的精神返鄉之路,但是在2014年,布拉瑞揚才真正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台東,創立自己的舞團「布拉瑞揚舞團BDC」。這場《拉歌La Ke》就是他個人舞團的創團首作。

舞團成員甄選的條件非限科班出身的專業舞者,這標誌了布拉瑞揚想藉著創立一個真正來自部落、在地生根的原住民舞團來做為自己返鄉意圖的實踐,他在《拉歌》開演前的致詞有點害羞地說到,這可能是(場)「不太漂亮的舞蹈」,實則應該也是為自己的返鄉後的首作問世,帶點「近鄉情怯」的自我調侃。

相較於「返鄉」之前,在紐約、在台北的布拉瑞揚,雖有著被主流社會認可的外顯的一流舞者的身分與地位,但可能也意味著自己原住民身分長期的「去主體化」;而決心返鄉重新建構自己文化主體身分的各項內涵,布拉瑞揚必須親力親為地在舞作裡展開逐步的向內書寫。有趣的是相較於在原住民其他藝術領域的同時代人物如文學的夏曼‧藍波安,造型藝術的拉黑子‧達立夫等人,布拉瑞揚雖身為舞蹈界的藝術老兵,但在原住民主體內向書寫的梯隊裡,他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稚齡新兵。

在《拉歌La Ke》裡,我們看到布拉瑞揚試圖藉著對「歌」與「舞」的在部落裡的多重輪廓的重新描寫與定義,來架構他的內向書寫的第一個篇章。第一階段的論述來自對「典型」舞蹈肢體的反抗與解構,布拉以近乎遊戲的舞者肢體與聲、意聯絡,重新闡述原住民身體律動的來源。與許多嘗試努力建構新原住民舞蹈美學的編舞家一樣,布拉非常注意原住民的「集體性」對身體表現的內在帶動力量,原住民不但知道「能動」,而且知道如何在「群體」裡動,在「部落」裡動,在「儀式」裡動。但布拉在舞作中也埋入自己的觀點,例如藉著運動競技的橋段,似乎也傳達了編舞者個人對原住民的「尚武/尚舞」等內、外在連結的憧憬與想像。

對於「歌」這個元素對架構原住民身體內容的影響,布拉瑞揚也賦予了非常吃重的地位。相較於他在《找路 Pu’ing》裡做過的溯源式的身體內容的解析,在《拉歌La Ke》裡,他放進了一個比較有趣而且有感染力的方式,他將「歌」視為一個各種文化向內進入部落的甬道,列舉了(老)西洋流行音樂、日本演歌、國語流行歌曲進入部落,又深深內化成部落身體的一部分的現象作為他觀察的佐證。另外他也觀察到了「歌」對原住民幾近烙印的功能,或者說「歌」是原住民的另一種「族服」,也是原住民喚醒自我主體存在的一個極明顯的能量。

布拉瑞揚藉著台上演出的成員穿插的口白,也提到原住民身分與身體的宿命問題,諸如回復原住民姓名的困難,與原住民普遍的離家等等傷痕現象,應該也是來自他進行內向思索的切身議題,只是藉由舞作中的舞者代言。但這樣的文化論述的子題,似乎就不如他在書寫「歌」與「舞」這兩個議題般的精采與有力結尾。

但既然布拉展開了向內書寫的第一篇章,誰說將來不會看到他在將來的舞作中逐步展開新的關注議題與書寫內容呢?

《拉歌 La Ke》

演出|布拉瑞揚舞團
時間|2015/05/30 19:30
地點|台南歸仁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布拉瑞揚舞團想要擺脫傳統台灣原住民族樂舞展演模式,重新為原住民劇場、舞蹈另闢蹊徑,開創一條不同的實驗性途徑。但是,這樣的企圖心卻又受限於自身的「原住民性」框架。(徐國明)
7月
03
2015
《崩》在疫情中斷後再度上演,恰好成為下一個世代必須面對的提問:社會可能瓦解,制度可能崩壞,而身體往往最先回應真實;在崩解之際,身體甚至可能是唯一仍能作為政治行動的媒介。這部作品留下的不是結論,而是一種正在進行中的狀態——一個不再假裝完整、正試圖從舊訓練、舊制度與舊語言中掙脫的身體。
11月
28
2025
《崩》中舞者面對的是世界的崩解與制度殘留,身體被逼迫即時反應並掙脫訓練痕跡;而《機》中的身體則面對人工技術與外骨骼介入,需要在精密機械節律中尋找自主節奏與協作感。
11月
28
2025
這間虛擬的咖啡廳,是四位舞者生命交會的空間。咖啡粉被細心勻配成圓,成為她們生命軌跡的視覺化呈現——那個圓,象徵著起點即是終點的循環。而這場演出最動人之處,正在於它將個人的身體史轉化為集體的記憶圖景。
11月
26
2025
在原民主體性與現代性的鬥爭局勢中,始終戰鬥著要守住的,並且為了守住反而導向毀滅的,究竟會是什麼?
11月
20
2025
當《最後的隧道》借助另類的時間和空間來搭建一個想像的世界時,這樣揉合神話/末日的敘事方式,正也悄然轉動一種鬼魅時間(spectral time),不只掙脫了殖民主義的現代性機制,更通過非人(non-human)的鬼魅現身重返過去歷史造成的斷裂
11月
20
2025
整場演出令人深刻之處並非歷史檔案中的馬利亞為何,而在曼奇展現出一個舞蹈被檔案所固定,再被文化市場要求的過程,在解放坐姿舞即興性的過程中,那個原被忽視的裂縫重新浮現:我們可以如何保存舞蹈,而不讓舞蹈失去活性?
11月
17
2025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