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性」的對話可能《拉歌 La Ke》
7月
03
2015
拉歌La Ke(布拉瑞揚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3次瀏覽
徐國明(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約莫從《拉歌》的一開始,我在觀眾席上,就隱隱感到不安、焦躁。台上舞者輪流以口語敘說著自己的生命經驗,關於個人認同、關於回歸部落,也關於現代國家體制與傳統姓名回復的扞格。若是套用當代文學理論經常強調個人生命史的小敘述,對於大論述的反抗,似乎顯得太過理論先行。但我想,這或許就是內心不安的來源吧。

具體來說,從《拉歌》前半部份的場面調度開始,就大量借用了「真實」內容來蓄積這齣舞碼的重點,意圖凸顯在當前台灣社會文化情境下,原住民族人面對認同、部落及國家的糾結難題。然而,當台上舞者逐一、交錯地向台下觀眾娓娓敘說自己的生命經驗時,不只在形式安排上過於刻意、鑿痕顯眼,在敘事內容方面,也是以「說故事」的感性基調來訴諸觀眾的情感共鳴。這樣的視覺呈現,一方面以高度的「敘事性」抑制了舞團應有的「去敘事性」的身體表達可能;另一方面,這樣的「敘事性」又必然受限於舞者自身的生命經驗與文化底蘊,效果參差不一,難以收束整體的敘事命題。

也就是說,在這樣隨性自在、密切互動的觀演關係下,《拉歌》的舞台魅力與展演力道,必須取決於舞者長期積累的部落文化實踐。雖然,名為《拉歌》,實則充斥著當代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命題。因此,我疑惑的是,《拉歌》從個人生命史開展出來的種種詰問、抗辯,這樣龐雜的文化焦慮感,究竟是來自於舞者的?還是導演的?

有趣的是,前半部分極力經營的文化論述,在後半部分的結構安排下,完全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兩種具有「部落」代表性的情境,一是投幣式卡拉ok,二是定期舉辦的(聯合)村運、鄉運。在這樣歡愉的氣氛渲染下,不只沖洗了前面較為沉重的生命敘事,也鋪展出「回家」的意象(或是想像?),口音、場景與歌曲越趨「部落化」,逗得台下非原住民族觀眾捧腹大笑、鼓掌歡呼,賓主盡歡。然而,這也是觀後令我憂心的部分,亦即觀眾對於「原住民性」(原住民之所以為原住民)的歧異想像。

從整齣《拉歌》來看,可以感受到布拉瑞揚舞團想要擺脫傳統台灣原住民族樂舞展演模式,重新為原住民劇場、舞蹈另闢蹊徑,開創一條不同的實驗性途徑。但是,這樣的企圖心卻又受限於自身的「原住民性」框架,特別是在調度原住民文化元素時,《拉歌》選擇了相當具有部落生活情境的「投幣式卡拉ok」和「部落運動會」作為舞台空間的營造,雖然成功拉近了表演與觀眾之間的觀演關係,卻也面臨「原住民性」的本質想像與文化翻譯問題。

如此一來,如何在現代舞、現代戲劇與原住民文化(元素)之間取得平衡,生產出多層次的原住民展演形式/空間,帶起不同的視覺呈現/想像,進而吸引到什麼樣的觀眾/共鳴,成為布拉瑞揚舞團需要思考、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的期待。

《拉歌 La Ke》

演出|布拉瑞揚舞團
時間|2015/05/30 19:30
地點|台南歸仁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不但知道「能動」,而且知道如何在「群體」裡動,在「部落」裡動,在「儀式」裡動。但布拉在舞作中也埋入自己的觀點,例如藉著運動競技的橋段,似乎也傳達了編舞者個人對原住民的「尚武/尚舞」等內、外在連結的憧憬與想像。(林育世)
7月
03
201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