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扮演與扮裝之間做自己《我的妻子就是我》
12月
19
2011
我的妻子就是我(劉人豪 攝,同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76次瀏覽
劉守曜

在「一人分飾多角」的獨角戲(one man show)裡,演員的「扮演(impersonate)」技巧通常被視為演技的考驗或是整齣戲的噱頭、賣點。但是,如果演員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個跨越性別、 視「扮裝」為自然(非變裝癖)的人物時,導演與演員對多重扮演的拿捏與處理,就成了詮釋文本的觀點。同黨劇團演出美國劇作家道格.萊特(Doug Wright)的獨角戲作《我的妻子就是我》(I Am My Own Wife),導演讓「扮裝」成為角色「扮演」的一部分,有效、節制地鋪陳跨性人主角Charlotte von Mahlsdorf(簡稱 Charlotte )的人生與衝突,少了些讓觀眾認同與入戲的機會,卻看到歷史交錯背後「壓迫(Oppression)」主題的原因。導演選擇說清楚這位德國主角的身世,卻也同時讓台灣觀眾找到了此刻看戲的連結。

《我》劇的情節主要以劇作家道格與1928年出生柏林的知名跨性別者Charlotte的訪談為主線,接連帶出Charlotte回憶過去家庭成長、納粹毒打、酒館被毀等遭遇裡的關鍵人物(父親、阿姨、情人……),並交雜功能性的角色(如軍官、守衛、秘密警察、節目主持人、記者等……)凸顯德國歷史環境與時代價值的錯謬。劇本除了結構清楚、敘事完整外,更有趣的是,總計所有四十位出現的角色皆由一位演員來扮演,為此戲在形式上增添了許多新意與賣點。

劇本於2004年獲普立茲戲劇獎(Pulitzer Prize for Drama)後,幾年間在美加、歐洲、墨西哥等地曾以不同語言、演員進行搬演。或許由於劇本設定角色轉換皆直接跳接的緣故,也或許因此戲獲獎連連的首演演員Jefferson Mays卓越演出的影響,搬演此戲的演員大多都不依靠服裝道具,僅以細微的聲音表情、動作變化來處理不同角色,也讓此劇在表演上跳脫一般劇目做足「角色扮演」的刻板印象,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

有趣的是,此次同黨劇團演出的《我》劇,雖維持此劇一致的風格詮釋,但是導演謝東寧卻讓演員邱安忱自己(沒有扮演)演出劇作家道格的角色,引導觀眾進入戲的脈絡。而「扮裝」的Charlotte反以一種由男扮女的方式,用「扮演」接近梅莉史翠普演出電影《美味關係》( JULIE & JULIA)裡茱莉亞的姿態、時而德語的發音,讓觀眾有距離地來看Charlotte這個角色,刻意彰顯印象中「德國」女人的樣貌,讓人物與背後影像、話題中的東西德、納粹、史塔西(stasi)、同性戀緊密連結。

Charlotte的情人Alfred塑造則介於前述兩者之間,較進入角色心理狀態,軟化整個過硬的主題。其他角色幾乎多屬功能性的扮演,時而誇張、時而戲謔,點出連台灣觀眾也能理解的白色恐怖、嗜血媒體、歧視與壓迫。整體表演脈絡清楚,避開了一個人飾演四十個角色「奇觀式」的庸俗演技展現,像極了Charlotte與道格的回憶剪接記錄,讓觀眾理解主角的處境,直入無國界的「壓迫」主題。搬演翻譯劇本常考慮是否要本土化的問題,《我》劇的文本與導演詮釋似乎提供了另一種解答。

當然,獨角戲的演員是戲成敗的關鍵,邱安忱清楚掌握角色的轉換與分寸,陰柔氣質的道格與刻意扮裝的Charlotte有著細膩的對比。特別是當他每每轉身要進行角色轉換的那一瞬間,沒有扮演、沒有太多的技巧與匠氣,一種演員中性狀態下自我真實的暴露,十分難得,《我》劇可說是他近年來最好的演出。

劇末Charlotte說他不願修補受損收藏品的原因:「因為那是他們原來的真實樣子。」 堅持著女裝的Charlotte堅持做自己「原來的真實樣子」,獨角戲演員透過「扮演」諸多角色的過程,在轉換間顯現自己內在的「真實」。果然,戲劇與人生的差異總在一線之間。或許要有真正的「真實」才能打破藩籬,讓兩者相遇。

《我的妻子就是我》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11/12/15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似乎只從中得悉一個遙遠地方的「真實」故事,但這故事又對自己產生了甚麼共鳴或意義呢?在舞台空間和表演手法上我們看見了導演許多不同的「選擇」,但在文本的詮釋上卻是顯得保守的。(陳志豪)
11月
15
2013
一人分飾四十角的標語是把雙面刃,在多樣的同時,也注定了有些角色勢必被定型化,刻板印象化;此乃一趕多(特別是如此多的角色)的非戰之罪,且礙於劇中篇幅所限,對於角色的比重、刻畫的空間,本來就得有所平衡。也許就是因為我們對其人其地的陌生,給了表演者詮釋上的自由,而觀眾也很容易就能接受一個屬於邱安忱的演員/夏洛特/道格/...。(黃心怡)
10月
29
2012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