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覺察《Factory》
7月
07
2020
Factory(滯留島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陳啟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7次瀏覽

徐乙文(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所學生)


在雷鳴光閃、下著雨的午後,伴隨著雨水敲打紅磚瓦屋頂的聲響,滯留島舞蹈劇場在鋼筋裸露的工廠中演出。觀眾置身於偌大、寬闊的工廠,作品名稱就叫做《Factory》,以一座工廠的運作模式,開展一段關於「生命主宰」議題的思索。此創作引用工廠的運作模式,來象徵生命的運行,也許是向自己,也向觀眾提問:誰才是工廠中最具權力的操作者?藉由這樣的提問,召喚觀眾身體和腦袋共同覺察,重思生命個體於社會生命運轉中的意義。


Factory(滯留島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陳啟瑞)

演出場域本身就已有著濃濃的工廠氛圍,舞者在燈光微弱的黑色狹長空間裡,猶如被置放在生命的劇場之中,這樁生命看似平凡、規律,卻又極為壓迫,充滿不確定感。緊接著,灰暗的燈光下,舞者們組成一個巨大的篩選網,緩緩地向前推進、運轉著,伴隨尖銳刺耳的機器摩擦聲,還有顯示商品已完成的燈號聲,工廠生產線開始規律地向前滾動。以相互牽引、繫絆之姿,舞者緊密依附彼此,同時給予重量,過程中非平滑而順暢,更多的是呈現曲折、錯落的身體型態。每位舞者會輪流經過其他舞者組成的大小篩選網,有些人會被篩選掉,有些則成功通過篩選網,像是比擬大環境之下唯有適者生存的道理,各種處境強逼著人們適應和調整自我的不足。然而這次只有獨舞者一人成功通過篩選,他被動而緩慢地向前,微弱的燈光讓整個過程散發著沉悶,也毫無生氣。於是他將身體縮得很小很小,在原地不停打轉,動作時而軟弱無力,時而強烈逃脫、向上掙扎,身體姿態像是呢喃。有時更望向遠方,期待有人可以將他帶離困境,但身體卻膽怯地蜷曲著,逃避跳脫生活舒適圈後可能迎來的不適應。大型風扇的葉片,透過燈光打在舞者身上,像是將舞者心靈壓迫到最底層,形成一股巨大的壓力,好比在夾縫中生存的日常,這畫面促使我思考:生命是如何運行?該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腳步?遇上不可逆的狀況、處在不確定的狀態中,人們又該如何持續推著生命向前進?

舞作最後,舞台上的裝置平台像是一道道平行輸送帶不斷地左右搖晃,散落的群舞者在搖晃的平台上不停位移、滾動、跳脫,甚至也有滯留的時候。過程中,舞者們必須用盡全力才能站穩在平台上,有些人「主動」想逃離,但又有些猶豫,有的則是「被動」地被狠狠摔出去再拼命衝回來,即使不停努力嘗試逃脫象徵框架的平台,下一秒又義無反顧地回頭,再度踏上平台,持續搖晃,像是一群無意識的勞動者,難以逃脫擺佈。這場景就如生活上那些半強迫的情境,迫使人們連滾帶爬向終點邁進。即便過程中曾經想要逃離這冷漠無情的平行輸送帶,但最終還是會選擇踏上吧!但,究竟誰是這製(滯)工廠的領導者,是這莫大的「環境」?還是「自己」?

理性分析作品,我認為,舞團選定的場域與舞蹈結合得很好,使觀賞者身歷其境,將自己也當作工廠裡的各式商品來剖析和檢視,與台上互映出心靈的恐懼與不安。身體上則是透過「主動」與「被動」的交替,展現「環境」和「自我」極具拉扯的狀況,同時有著對立的情緒,又有相互依賴之情感。而裝置平台就像人生中的無形枷鎖牽絆著我們,這個舞作擁有場域天生的遼闊空間感,更加凸顯出渺小的人類面對大環境所帶來的壓迫和無力,然而我們必須得耗費更大的力氣來面對大環境的各式動盪。

情感層面,編舞者在《Factory》中,以輪迴和重複性的動作,對應日復一日、不斷來回的無奈、疲乏和無助的生活樣貌,成功引導觀眾如我,思考一生當中存在許多拉扯,或是必須做出選擇的困境。面對這些,我們是否願意將人生主導權「主動」交回到自己手裡,還是會因此「被動」地向下沉淪而消失殆盡?該如何在主動與被動之間,探索各個生命的共通性和平衡點,如同舞者在台上不斷的「散落重組」的意象,體現出「人生存在需靠自己掌握」的價值觀。

《Factory》

演出|滯留島舞蹈劇場
時間|2020/06/07 14:30
地點|糖廍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文首先談論演出在形式上展現出的兩種個別身體狀態,並延伸到身體之間的三種關係,最後透過拆解其中有進行身體接觸的互動關係中,互助與對抗的這兩種性質,得出有別於個別身體的第三種,互動後的身體狀態——疲憊。(鍾承恩)
6月
11
2020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