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於總合?《既視感》
1月
03
2017
既視感(陳長志 攝,張婷婷獨立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03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既視感指人在神智清楚的狀態下,初次見到某個情景,却感到莫名的「似曾相識」,好像曾經在過去經歷過一模一樣的事情,這個詞來自法語「Déjà vu 」,代表一個獨特又神秘的生理現象,好似幻覺般似真似假的記憶,有人把這種現象當作靈魂漫遊或前世記憶的證明,而神經科學與腦科學家也試圖解釋這種現象,認為既視感可能是來自於暫時性的記憶存儲混亂,因腦部處理錯誤,而將當下發生的訊息錯誤地判斷為「過去記憶當中的畫面」【1】,然而,這種神秘感召的呼喚,還是引發無數藝術工作者的創意聯想。

由張婷婷獨立製作的3D舞蹈劇場作品《既視感》,透過實驗性3D技術結合舞蹈劇場,探討了古老的既視感現象。舞作充滿未來感,開場時在極為冷調的黑白原色光線變化中,配上震耳欲聾的音樂,地板上菱格紋色塊塑造出冷冽的視覺印象,而舞者身著黑色衣服,從左右橫移起始,做出類似鐘擺晃動的感覺,從像球體一樣的中心軸開始擺動,而觀眾配戴上3D眼鏡之後,也可以看到舞台後方的光影,呈現出建築感般的立體層次,與舞者配合圓球體中軸的鐘擺移動。

在吵雜的聲響節奏中,觀眾看見被波紋圍繞的舞者,在凌波花紋的線條轉折中,呈現出一種與光影線條共舞的錯覺,地板上的方形格紋,也在光彩巧妙錯置下,變幻出不同的軌跡。3D的立體投射,從舞者身上層層圍住,再緩緩而下,舞者宛如做困獸之鬥,黑色的舞衣包裹在皮膚上,與場內冷冽肅穆的風格,恰巧形成一個很清冷的對比。而舞者高超技巧的展現,不只在作為鐘擺晃動身體的瞬間,還帶著微妙手指姿勢,有若民間舞般細膩的手部動作,強化了動作與節奏之間的節奏,在呼吸聲、心跳聲與舞者之間細膩的連結中,情感的醞釀也逐間加溫。結尾處,舞者從右舞台走到左舞台,背景是剛開始的中軸線和建築物倒影,而線條也呈現繞圓的條形,以點對點的方式,兩人和三人成舞,搭配頭頂上的3D視覺印象,呼應開頭的鐘擺姿勢,舞者以圓形隊伍搖晃至舞蹈結束。

這支舞作最特別之處,是當觀眾戴上3D眼鏡之後,透明鏡片模糊了舞者相對清晰的身形,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感受到舞者似乎也在某個程度上,簡化為略為平面的迷糊線條,在此狀態下,移動舞者與3D動態顯影的分界似乎也逐漸消弭。由此觀之,若既視感無心理學上神秘主義式的「曾經好像」來臨,或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彼此反覆糾結掙扎的互動狀態,則代表的是一種神經科學之中,對記憶重置的錯誤阻斷狀態,在演出過程中,3D影像與舞者動作間的呼應是有些曖昧難解的昏暗和不清晰,而是否這些真實舞者活生生舞動出來的身體動作,在模糊化之後,與3D顯影那似真卻又似假的三維空間影像結合,卻反而能暗示了模稜兩可的「潛意識」之前的意識?如此說來,新媒體似乎最能捕捉這種充滿流動性的模糊印象,例如,在攝影發明之後,法蘭雀斯卡·伍德曼(Francesca Woodman)拍攝了在子宮間徘徊的模糊女體,在牆面、桌角穿梭如鬼魅的形象,暗示了形象與界限的消失,藉以描繪「賤斥」女體概念下的消失主體性【2】;而台灣新銳攝影藝術家陳長志的得獎系列作品《體面計畫》,以新的創作技法「相對透視」捕捉身體性的流動性,也暗示了數位科技為平面視覺藝術帶來3D面向的立體感。

攝影或是3D影像較其他視覺藝術媒材,似乎更能表現出模糊流動的錯置感,由此來表現「既視感」這個概念,似乎再恰當也不過,然而,必須小心拿捏的是,舞蹈本來就是以三度空間運動來表現的立體藝術,當把普遍運用在電影中帶來視覺刺激的3D手法,運用在原本就是以立體的身體動作訴求主要概念的舞蹈表演時,究竟3D技術能為原本就是三度空間的劇場,達到如完形心理學所謂「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果【3】,還是成為觀眾想專注欣賞肢體動作時的干擾?在應用新技術的實驗過程中,將3D技術運用在劇場中欣賞,或許值得提問是,這樣的感官新意,將把觀眾帶往何處?

註釋

1、參見 Brown, Alan S. (2004). The Déjà Vu Experience. Psychology Press. ISBN 1-84169-075-9. 和Cleary, Anne M. (2008). "Recognition memory, familiarity and déjà vu experienc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5): 353–357. doi:10.1111/j.1467-8721.2008.00605.x

2、請參考 劉瑞琪,《陰性顯影:女性攝影家的扮裝自拍像》,台北:遠流,2004年 。

3、完形心理學又稱為格式塔心理學(德語:Gestalttheorie),興起於20世紀初的德國,後來經常被用來解釋視覺藝術的造型形式法則。透過對「模式、形狀」等「動態的整體(dynamic wholes)」分析,完形心理學認為由於人腦的運作原理是整體的,因此「整體不同於其部件的總和」。在本文所探討的舞作中,完形心理學的整體是指同時觀看「3D影像加上舞蹈動作的整體經驗」,理應比單純看「舞蹈動作」加上看「3D影像」個別單獨存在再加在一起時,還要更能凸顯其作品的藝術內涵。

《既視感》

演出|張婷婷獨立製作
時間|2016/12/25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市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每一個舞者都代表都市叢林中的鬥士,從他們的身上,觀者開始發現一點點的不同。這些慢慢被透露的「不同」的背後,是每個個體的生命記憶。他們不斷地彼此發生關係、交纏推擠、蹦跳抖動,然後逐漸機械式地「一致」。這是城市最吞噬人的地方。(楊儒强)
12月
15
2018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