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嶄新的生命《消失—神木下的夢》
4月
21
2014
消失—神木下的夢(飛人集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73次瀏覽
鄭瑞媜(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畢,社會人士)

飛人集社以生命的三階段為主題,製作出三部小孩也可以看的系列戲劇,立意良善,不但刺激小孩觀眾思考與想像,也激發帶孩子進劇場看戲的大人觀眾藉此喚回童心。如果你來不及看第一部曲《初生》、第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錯過溫柔魔幻第三部曲《消失-神木下的夢》的你定會加倍惋惜。

這是關於一對相依為命的姐弟,為了尋找「消失」的媽媽,經歷冒險、學會勇敢,不再害怕死亡。幕啟,枝葉扶疏的大樹下,年幼的姐弟仰望花絮如雪花般隨風而落,童言童語,道盡兒童世界的純真。冒險途中,姐弟遇見了龍王。弟弟童真地問:「媽媽在哪裡?」龍王告訴他,你的媽媽消失了。「什麼是消失?」弟弟疑惑地問。龍王說:「消失就是死了,死了就是消失了,你的媽媽死了。」生命其實是一個難以用言語說明解釋的旅程,人們總會習慣性避而不談,反而讓「死亡」蒙上一層神秘感、讓人懼怕。編劇在劇本中放入相關議題,挑起大人敏感的受覺、挑戰民間禁忌。筆者看往身邊一叢叢像小蘿蔔頭一樣的孩子,他們個個表情雲淡風輕,專心致志的看著演出。與此同時,筆者不禁會心一笑,是不是大人預設的立場太多,反而低估了我們的孩子其實比想像中更成熟。

出發冒險,也是返家的旅程。為了尋找消失的媽媽,小姐弟鼓起勇氣爬進樹洞,意外掉入地底下,遇見龍王並經歷一串串的冒險。在東方文化的觀念中,死亡就是落葉歸根,將身體回歸給自然,自然則代表大地。姐弟倆掉入樹洞、在地底旅行冒險,正是巧妙地呼應這個觀念。龍王帶走弟弟的旅途中,他們遇到狐狸的「慶典」。編劇藉此重新定義死亡,將狐狸的死亡儀式轉譯、解釋為是身體與土地的婚禮。他強調,「死亡」本來就是一件值得歡慶和開心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害怕。

龍王一角的出現可謂是畫龍點睛,將劇情推入高潮。龍王故作兇惡的大吼,反問台下的小朋友「咳咳…我這樣…夠不夠兇阿?那這樣呢?還是…這樣呢?」惹得大人小孩笑聲一片。有趣的是,在傳統中國故事中「龍」是具有祥賀之氣的瑞獸,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的先祖,也因此絕大多數的傳説故事都和牠有不可畫分的密切關係。牠代表皇室權力、中華文化精神,同時也象徵喜氣、吉兆。編劇描述劇本裡的龍王生活在地面底下,而且顛覆傳統將牠寫成一個喜歡偽裝兇猛的份子,但骨子裡其實又十分善良。龍獸雖然在地面上象徵喜氣,龍王在劇本中則是稱霸地表下的世界,代表死亡。有趣的是,在地底下的死亡被定義為「歡天喜地的重生」──這樣一個如同輪迴又像是彼此互相對比的設定,不失為一個富含巧思、用意深遠的安排。

飛人集社一如往昔,使用幻燈片投影出神話般的童話空間,將牆壁、布幕和觀眾席都囊括成舞台的一部分。搭配輕快音樂、精湛的幻燈片動態效果,讓劇場不再只是黑暗的銅牆鐵壁。在道具及戲偶的製作上,巧妙運用複合式媒材,使用不需過多花費且隨手可得的物品,製作出姊弟倆的紙偶、狐狸面具和栩栩如生的龍王。如此,大小觀眾即便離開了劇場,也能在家裡自己做道具,和家人用戲劇、美術和音樂來互動交流,利用家裡的空間來搬演一齣又一齣的戲。劇中栩栩如生的紙偶、狐狸面具、龍王戲偶,活靈活現、真實感十足。因此,當充滿爆發力的狐狸帶上面具,當龍王兇猛地晃動著尾巴、左右搖擺身軀,我們其實更期望它們能走進觀眾席,帶給觀眾更逼真的臨場感。

本戲是一齣值得推薦給身邊親友的小戲,唯一可惜的是觀眾們並未能在票房上給予支持,不禁讓人為藝術惋惜。或許藝術行銷與包裝稍顯不足,但飛人集社秉持信念、一如既往的穩固其藝術品質與核心價值的態度,讓人十分欣賞。《消失-神木下的夢》雖沾染淡淡的憂傷,卻能以歡樂、勇敢等正面力量來包裹這段故事,讓大小觀眾貼近劇場、觸碰特殊議題。不論藝術層面或內部價值,他們皆是值得肯定、一再回味的好戲。

《消失—神木下的夢》

演出|飛人集社
時間|2014/04/05 19:30
地點|台南市立台南文化中心國際廳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畫面出現過世的狐狸,我們看著牠慢慢地被一鏟又一鏟的泥土覆蓋,最後消失不見,整個畫面只剩下泥土的黑。此時音樂是輕柔的,呼應了慶祝亡者跟土地結婚的部份,此段戲緩慢但令人印象深刻。(張家綾)
3月
14
2013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