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演奏不是誰都學得來:《杭諾.卡普松與周善祥的莫札特二重奏之夜》
3月
04
2024
杭諾.卡普松與周善祥的莫札特二重奏之夜(鵬博藝術提供/攝影林仁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9次瀏覽

文 顏采騰(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歸根究柢,音樂必須是自由的」【1】,在談到莫札特作品的演奏時,小提琴家卡普松(Renaud Capuçon)如此說道。自2016年起,卡普松踏入了莫札特的廣闊世界,近年陸續和鋼琴家周善祥(Kit Armstrong)、洛桑室內樂團(Orchestre de Chambre de Lausanne)灌錄奏鳴曲、協奏曲等小提琴作品,亦多次演出全場莫札特獨奏會。他特別指出,在周善祥自然流暢風格的影響下,他也變得重視演奏當下的即興與靈感,二人將以自由且直觀的方式呈現莫札特。令人好奇的是,周善祥的「自由」的詮釋方法,是一個能夠被學習、被沿用的方法論嗎?如果周善祥和卡普松的實踐成果有所不同,又是什麼因素造成的?

整場音樂會,以莫札特移居維也納的1781年為分界,上下半場分別帶來短小精緻的K. 304、K. 305、K. 380,以及長篇的K. 481、K. 526。如同二位演奏家強調的,他們總是以一種臨場實驗的、即興般的姿態進行合奏,在演出當下隨時穿插新靈感,彼此即時反應並來回對話,讓音樂時時流動且充滿鮮活的氣息,樂曲結尾處尤其注入了競奏的刺激氛圍。若和他們在德意志留聲機(Deutsche Grammophon)的錄音相比,也會發現許多處理及細節大不相同(例如,現場並未反覆樂段、快板更為刺激);透過當下自由的靈感迸發,他們每一次的演奏都不會相同,詮釋永遠在更新著。

在二人之間,周善祥的演奏尤其令人驚艷。他不帶一絲仿古風格,而以現代的句法演奏,彈起維也納古典主義的莫札特卻渾然天成。例如,在K. 305第二樂章變奏曲,他指尖下的音符及樂句連綿不止,色彩近乎浪漫主義;最後一首K. 526第二、三樂章則在小提琴與鋼琴的共同線條之外拉出精巧旋律,再度展現他高超的多聲部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卡普松承襲著他招牌的溫暖音色以及濃情樂句,用有些過度深情的方式演奏,慢板樂章尤其;這雖在末兩首的K.481、K. 526有動人的情緒堆疊,但在E小調K. 304第二樂章則稍嫌濫情。此外,他也穿插嘗試質樸的古典風格,使用減少抖音、音色平實的奏法(如K. 380),這則顯示了他自由嘗試多樣方法、隨興而至的詮釋思維。

雖然演出當下充滿刺激與新鮮的氣氛,但以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的演奏史角度而言,二人所謂「詮釋不斷翻新」的成就,其實是相當有限的:自上世紀大約80至90年代以降,大量的小提琴家開始以仿古樂器、歷史風格演奏莫札特作品,透過刻意的(在樂器選擇、學術研究、歷史演奏法意義上的)「不自由」,開闢了遼闊的詮釋可能性;錄音如90年代的Chiara Banchini、2005年風靡一時的Andrew Manze,到近年最受矚目的Isabelle Faust,都是極好的例子。相較之下,選擇「自由」的卡普松,則讓自己留守於20世紀傳統大師的陳套典範之中,並沒有從樂曲中發掘更多的未知性。

而內在地看,相比於周善祥永遠直觀自然的演奏,卡普松則始終給我一種隔閡的、有距離感的感受。這並不是說卡普松以一種疏離的、旁觀的視角詮釋樂曲,而是他所有的修飾、鋪陳、抒情或煽情、樂句拋接、靈感對話,都看得出他極力親近莫札特、拉近距離的意圖,這反而更凸顯了他與樂曲的遙遠。這似乎顯示了,任何人想要直接直觀地、質樸地(naïve)、自由地演奏莫札特——或甚至任何作品——都是困難的。可以說,卡普松從周善祥身上沿用的,「自由」方法的嘗試,並不算成功。這也反映了兩件事:

一、演奏詮釋是一件關乎「中介」的,幾乎無法直觀進行的活動。19至20世紀以降,由於表演市場的變化及諸多因素的介入,作曲和演奏兩個活動漸漸地相斷裂,作曲家不再是活躍的表演者,演奏家則不以自己的作品為主要魅力。於是,演奏者與作品之間變得愈來愈遙遠,「中介」愈來愈多——演奏家必須透過學院體制、學派傳統、時代風格或甚至歷史文獻,方能慢慢靠近樂曲,演奏出符合規範的詮釋。我們再也不能單純地、不經反思地——或依卡普松所說,自由地——演奏作品,否則只會盡顯自己和作品的不親近。

二、周善祥的真正天賦則在於,他能夠重整自己與樂曲的關係,讓自由演奏重新變得可能。他始終以平起平坐、忘卻時空隔閡、如作曲家般、甚至「視如己出」的態度面對並演奏作品,將作品帶往每個演奏的當下,使死去的歷史文獻復甦為鮮活的生命。在這樣的關係下,演奏不再仰賴中介,因而讓直觀、直覺、自由的詮釋方法得以成立。

在「周善祥旋風」進入第三年,經過了如此多場的演出之後,我愈來愈認為,比起眾所周知的超群記憶力、理解力或文理雙棲的高智力,這個「當下化」的能力才是貫穿他至今所有演奏的核心,也是周善祥真正的天才之所在。相比之下,卡普松的仿效與嘗試,只能是更襯托前者天賦的插曲。


注解

1、引自《Mozart: Sonatas for Piano & Violin》專輯(2023),Apple Music的專訪。Mozart: Sonatas for Piano & Violin

《杭諾.卡普松與周善祥的莫札特二重奏之夜》

演出|杭諾.卡普松(Renaud Capuçon)、周善祥(Kit Armstrong)
時間|2024/2/21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