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偽善《Can We Talk About This?》
4月
17
2012
Can We Talk About This? (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2次瀏覽
陳品秀

上個周末,「高雄春天藝術節」邀請了以前衛、批判著稱的英國DV8肢體劇場,演出該團最新的作品 Can We Talk About This? 這個探討伊斯蘭教與多元文化議題的作品,吸引了大批台北藝文人士,砸重金買票,搭高鐵南下「朝聖」。

伊斯蘭教義所引發的謀殺與炸彈攻擊等行為著實讓人恐懼,然而觀眾如果想從這個作品看到DV8過去慣用的脫離常態、或驚悚的肢體表現,可能會大失所望。

Can We Talk About This?以紀實劇場(verbatim theatre)的手法,理路清晰地摘錄彙整了從《撒旦詩篇》到提奧‧梵谷謀殺案,到穆罕默德漫畫等等伊斯蘭教相關事件的文獻和訪問錄音,轉化為一場劇場的控訴。編舞家洛依‧紐森(Lloyd Newson)他對文本編織,對肢體與語言、節奏之間的對應關係,其運用手法之高明,技巧之精練,實屬罕見。

《Can》由十位舞者輪番上台演出上述事件,表演者從頭到尾邊跳邊說,而且臉不紅氣不喘,發聲咬字不輸專業演員。舞蹈本身並不與文本直接對應,頂多是像提奧‧梵谷拍攝的影片「Submission」影片,黑色緊身衣的舞者以手指在身體上筆畫,呼應片中女體身上的書寫。

作品裡用了十多首音樂,但這些音樂只提供了基本的節奏感和氣氛,真正的「音樂」落在舞者的動作上。舞蹈本身的節奏與動力,與語言的聲調、語氣和說話的節奏相呼應──舞者的身體彷彿真的說起話來,肢體反應靈活、流暢而精準,渾然天成。

整場演出緊湊,舞蹈穿插影像,80分鐘一氣呵成。(英文不夠好,或視力不夠好看字幕,還會跟不上它的「氣」)節目單上洋洋灑灑一長串的研究人員和剪接、聲音訓練人員,更保證了DV8劇場演出的超高水準。

大部分藝術家在面對政治或其他尖銳的議題時,為避免爭議,多會選擇以象徵、暗喻的手法來替代。但洛依‧紐森不躲不藏,直接挑明面對。一連串的事件演出之後,不管在場的觀眾之前對伊斯蘭教是否了解,在看完之後,多半都對伊斯蘭的「恐怖報復」手段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替它擔心:

DV8是不是即將成為伊斯蘭教下一個暗殺的目標?

但應該不會。因為,這裡頭所有可能冒瀆的話,都是別人說過的。而且這個作品控訴的對象不是伊斯蘭,而是:向來以人道主義為尊,卻以「尊重多元文化」之名,而對維護基本人權選擇保持沉默的偽善。

然而更弔詭的是整個作品最精采的一段:飾演英國議會成員Ann Cryer,當她談到她如何呼籲「反對強迫婚姻」,而那些怕被貼上種族文化迫害標籤的政客又如何反應。

即便討論的是女性面對著頃刻危急的人身迫害,她仍然冷靜,一副端著骨瓷杯喝著下午茶的從容模樣,一派優雅地在男性表演者身上高高低低地舞著。在這裡,Ann的(或者說殖民者帶著愧疚歉意的)從容,也意外成為編舞家所責難的偽善的幫兇。

無庸置疑,《Can》所挑起的這個具爭議性的話題,也是個應該被持續關注的議題。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紀實手法」是「有一個觀點為前題的選擇性摘要」。《Can》所呈現的「觀點」,並不一定代表「事實」的全貌。

《Can We Talk About This?》

演出|英國DV8肢體劇場
時間|2012/04/14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西方媒體對於伊斯蘭教義與先知的批判或嘲諷,以及所引發的激烈反應,卻必須放在當今世界政治中,英美各國仍以國家機器與利益團體的結合體,假正義之名在伊斯蘭世界行窮兵黷武之實的背景來理解。或許當歐美社會也能以其「言論自由」改變國家政策,並打破批判以色列與猶太人的禁忌時,這樣的衝突才有化解的一天。(陳雅萍)
4月
18
2012
在士林文林苑強拆事件發生不到一個月的此時,我們注意到,都市更新也是運用「法律機器」與「暴力機器」遂行其意志,那麼,我們的舞蹈觀眾與舞蹈空間,是否亦潛在地等待著某種強而有力的「宣訴機器」抗拒之?《我們可以談論這事嗎?》的力道恰恰在於它如此貼近真實:它是少數人的肢體、少數人的顫慄之舞、少數人的現實政治處境與夢魘,它傳達著少數人宣訴之尖銳叫喊,與赤裸裸的暴力之聲。( 龔卓軍)
4月
17
2012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