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偽善《Can We Talk About This?》
4月
17
2012
Can We Talk About This? (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92次瀏覽
陳品秀

上個周末,「高雄春天藝術節」邀請了以前衛、批判著稱的英國DV8肢體劇場,演出該團最新的作品 Can We Talk About This? 這個探討伊斯蘭教與多元文化議題的作品,吸引了大批台北藝文人士,砸重金買票,搭高鐵南下「朝聖」。

伊斯蘭教義所引發的謀殺與炸彈攻擊等行為著實讓人恐懼,然而觀眾如果想從這個作品看到DV8過去慣用的脫離常態、或驚悚的肢體表現,可能會大失所望。

Can We Talk About This?以紀實劇場(verbatim theatre)的手法,理路清晰地摘錄彙整了從《撒旦詩篇》到提奧‧梵谷謀殺案,到穆罕默德漫畫等等伊斯蘭教相關事件的文獻和訪問錄音,轉化為一場劇場的控訴。編舞家洛依‧紐森(Lloyd Newson)他對文本編織,對肢體與語言、節奏之間的對應關係,其運用手法之高明,技巧之精練,實屬罕見。

《Can》由十位舞者輪番上台演出上述事件,表演者從頭到尾邊跳邊說,而且臉不紅氣不喘,發聲咬字不輸專業演員。舞蹈本身並不與文本直接對應,頂多是像提奧‧梵谷拍攝的影片「Submission」影片,黑色緊身衣的舞者以手指在身體上筆畫,呼應片中女體身上的書寫。

作品裡用了十多首音樂,但這些音樂只提供了基本的節奏感和氣氛,真正的「音樂」落在舞者的動作上。舞蹈本身的節奏與動力,與語言的聲調、語氣和說話的節奏相呼應──舞者的身體彷彿真的說起話來,肢體反應靈活、流暢而精準,渾然天成。

整場演出緊湊,舞蹈穿插影像,80分鐘一氣呵成。(英文不夠好,或視力不夠好看字幕,還會跟不上它的「氣」)節目單上洋洋灑灑一長串的研究人員和剪接、聲音訓練人員,更保證了DV8劇場演出的超高水準。

大部分藝術家在面對政治或其他尖銳的議題時,為避免爭議,多會選擇以象徵、暗喻的手法來替代。但洛依‧紐森不躲不藏,直接挑明面對。一連串的事件演出之後,不管在場的觀眾之前對伊斯蘭教是否了解,在看完之後,多半都對伊斯蘭的「恐怖報復」手段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替它擔心:

DV8是不是即將成為伊斯蘭教下一個暗殺的目標?

但應該不會。因為,這裡頭所有可能冒瀆的話,都是別人說過的。而且這個作品控訴的對象不是伊斯蘭,而是:向來以人道主義為尊,卻以「尊重多元文化」之名,而對維護基本人權選擇保持沉默的偽善。

然而更弔詭的是整個作品最精采的一段:飾演英國議會成員Ann Cryer,當她談到她如何呼籲「反對強迫婚姻」,而那些怕被貼上種族文化迫害標籤的政客又如何反應。

即便討論的是女性面對著頃刻危急的人身迫害,她仍然冷靜,一副端著骨瓷杯喝著下午茶的從容模樣,一派優雅地在男性表演者身上高高低低地舞著。在這裡,Ann的(或者說殖民者帶著愧疚歉意的)從容,也意外成為編舞家所責難的偽善的幫兇。

無庸置疑,《Can》所挑起的這個具爭議性的話題,也是個應該被持續關注的議題。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紀實手法」是「有一個觀點為前題的選擇性摘要」。《Can》所呈現的「觀點」,並不一定代表「事實」的全貌。

《Can We Talk About This?》

演出|英國DV8肢體劇場
時間|2012/04/14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西方媒體對於伊斯蘭教義與先知的批判或嘲諷,以及所引發的激烈反應,卻必須放在當今世界政治中,英美各國仍以國家機器與利益團體的結合體,假正義之名在伊斯蘭世界行窮兵黷武之實的背景來理解。或許當歐美社會也能以其「言論自由」改變國家政策,並打破批判以色列與猶太人的禁忌時,這樣的衝突才有化解的一天。(陳雅萍)
4月
18
2012
在士林文林苑強拆事件發生不到一個月的此時,我們注意到,都市更新也是運用「法律機器」與「暴力機器」遂行其意志,那麼,我們的舞蹈觀眾與舞蹈空間,是否亦潛在地等待著某種強而有力的「宣訴機器」抗拒之?《我們可以談論這事嗎?》的力道恰恰在於它如此貼近真實:它是少數人的肢體、少數人的顫慄之舞、少數人的現實政治處境與夢魘,它傳達著少數人宣訴之尖銳叫喊,與赤裸裸的暴力之聲。( 龔卓軍)
4月
17
2012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