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需要的劇場《Can We Talk About This?》
4月
18
2012
Can We Talk About This? (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8次瀏覽
陳雅萍

自1986年創團以來,DV8的創作總是直探禁忌話題的核心、碰撞主流社會意識形態的框架。但即使以它自己的標準來看,這次在高雄演出的最新作品《Can We Talk About This?》(我們能否討論此議題?)仍舊讓熟悉該團歷史與風格的觀眾,為藝術總監暨編導Lloyd Newson的直言不諱捏把冷汗。它大量使用語言,直接引錄(verbatim)數十個訪談以及過去於媒體上出現的重要對話為文本,藉這些意義鮮明的話語,交錯出關於伊斯蘭教義、言論自由、當前西方社會的多元文化主義之間,錯綜複雜的信仰、種族、性別、個體自由、族群意識等尖銳議題。

不同於數年前曾在台北上演的《Just for Show》,以炫人耳目的聲光效果和肢體技巧為表達媒介,此次的舞台以近乎「貧窮劇場」的方式,讓現實中的事件透過當事人的話語成為舞作的核心。舞者們以聲音進入真實人物的角色位置,而同時她(他)們的身體則以口語發聲的韻律、速度、精力曲線為依歸,做出多半是重複且高度控制的動作。相較於舞台牆面上,三個投影幕中,不斷出現的紀錄片裡示威抗議者激烈的身體,舞者們精準而壓抑的肢體所營造的身體意象,或許正隱喻著Newson急切要傳達的,在自由主義高度發展的二十一世紀西方社會內部,被文化多元主義與文化相對論所合理化的,新一波性別剝削與言論自我箝制的人權問題--英國社會中伊斯蘭女性仍舊面對的強迫婚姻、以家族或宗教榮譽之名所進行的謀殺與凌虐;因為批判或嘲諷伊斯蘭教義與先知默罕默德所引發的謀殺或死亡威脅,以及隨之而來的寒蟬效應。

《Can We Talk About This?》所映照出的,正是當今歐洲社會肌理中,交纏著殖民歷史恩怨、基督教與回教間千年來彼此爭戰殺戮的記憶、以及西方社會所自豪的自由民主等現代價值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而讓情勢更加複雜的是,在當今所謂「後殖民」時代,自前殖民地(如巴基斯坦)大量遷入前殖民國(如英國)的移民浪潮下,過去的被殖民者或宗教世仇如今已成為西方人手足同胞的社會現實。

Newson所引述的社會事件其實在本質上並非全然一致。西方社會的伊斯蘭女性在家族與宗教中所遭受的迫害,其實是文化多元主義如今在西方社會已成為表面正義,但卻失去其尊重不同主體(包含種族、性別、個人等)之間平等自由之初衷的結果,因為任何的宗教與族群價值都不能以犧牲其中弱勢者的生命或權益為依歸,這是最根本的人權問題。但西方媒體對於伊斯蘭教義與先知的批判或嘲諷,以及所引發的激烈反應,卻必須放在當今世界政治中,英美各國仍以國家機器與利益團體的結合體,假正義之名在伊斯蘭世界行窮兵黷武之實的背景來理解。或許當歐美社會也能以其「言論自由」改變國家政策,並打破批判以色列與猶太人的禁忌時,這樣的衝突才有化解的一天。

不論我們是否全然擁抱Newson的觀點,我們都必須佩服他以劇場直接衝撞社會禁忌的勇氣,以及以身體、語言和其他元素論證複雜的政治、社會議題的能力。在國內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已綜藝化的現在,DV8的創作提醒了我們藝術在當今世界可以發揮的更大功能與責任。

《Can We Talk About This?》

演出|英國DV8肢體劇場
時間|2012/04/14 19:30
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士林文林苑強拆事件發生不到一個月的此時,我們注意到,都市更新也是運用「法律機器」與「暴力機器」遂行其意志,那麼,我們的舞蹈觀眾與舞蹈空間,是否亦潛在地等待著某種強而有力的「宣訴機器」抗拒之?《我們可以談論這事嗎?》的力道恰恰在於它如此貼近真實:它是少數人的肢體、少數人的顫慄之舞、少數人的現實政治處境與夢魘,它傳達著少數人宣訴之尖銳叫喊,與赤裸裸的暴力之聲。( 龔卓軍)
4月
17
2012
即便討論的是女性面對著頃刻危急的人身迫害,她仍然冷靜,一副端著骨瓷杯喝著下午茶的從容模樣,一派優雅地在男性表演者身上高高低低地舞著。在這裡,Ann的(或者說殖民者帶著愧疚歉意的)從容,也意外成為編舞家所責難的偽善的幫兇。(陳品秀)
4月
17
2012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