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需要的劇場《Can We Talk About This?》
4月
18
2012
Can We Talk About This? (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88次瀏覽
陳雅萍

自1986年創團以來,DV8的創作總是直探禁忌話題的核心、碰撞主流社會意識形態的框架。但即使以它自己的標準來看,這次在高雄演出的最新作品《Can We Talk About This?》(我們能否討論此議題?)仍舊讓熟悉該團歷史與風格的觀眾,為藝術總監暨編導Lloyd Newson的直言不諱捏把冷汗。它大量使用語言,直接引錄(verbatim)數十個訪談以及過去於媒體上出現的重要對話為文本,藉這些意義鮮明的話語,交錯出關於伊斯蘭教義、言論自由、當前西方社會的多元文化主義之間,錯綜複雜的信仰、種族、性別、個體自由、族群意識等尖銳議題。

不同於數年前曾在台北上演的《Just for Show》,以炫人耳目的聲光效果和肢體技巧為表達媒介,此次的舞台以近乎「貧窮劇場」的方式,讓現實中的事件透過當事人的話語成為舞作的核心。舞者們以聲音進入真實人物的角色位置,而同時她(他)們的身體則以口語發聲的韻律、速度、精力曲線為依歸,做出多半是重複且高度控制的動作。相較於舞台牆面上,三個投影幕中,不斷出現的紀錄片裡示威抗議者激烈的身體,舞者們精準而壓抑的肢體所營造的身體意象,或許正隱喻著Newson急切要傳達的,在自由主義高度發展的二十一世紀西方社會內部,被文化多元主義與文化相對論所合理化的,新一波性別剝削與言論自我箝制的人權問題--英國社會中伊斯蘭女性仍舊面對的強迫婚姻、以家族或宗教榮譽之名所進行的謀殺與凌虐;因為批判或嘲諷伊斯蘭教義與先知默罕默德所引發的謀殺或死亡威脅,以及隨之而來的寒蟬效應。

《Can We Talk About This?》所映照出的,正是當今歐洲社會肌理中,交纏著殖民歷史恩怨、基督教與回教間千年來彼此爭戰殺戮的記憶、以及西方社會所自豪的自由民主等現代價值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而讓情勢更加複雜的是,在當今所謂「後殖民」時代,自前殖民地(如巴基斯坦)大量遷入前殖民國(如英國)的移民浪潮下,過去的被殖民者或宗教世仇如今已成為西方人手足同胞的社會現實。

Newson所引述的社會事件其實在本質上並非全然一致。西方社會的伊斯蘭女性在家族與宗教中所遭受的迫害,其實是文化多元主義如今在西方社會已成為表面正義,但卻失去其尊重不同主體(包含種族、性別、個人等)之間平等自由之初衷的結果,因為任何的宗教與族群價值都不能以犧牲其中弱勢者的生命或權益為依歸,這是最根本的人權問題。但西方媒體對於伊斯蘭教義與先知的批判或嘲諷,以及所引發的激烈反應,卻必須放在當今世界政治中,英美各國仍以國家機器與利益團體的結合體,假正義之名在伊斯蘭世界行窮兵黷武之實的背景來理解。或許當歐美社會也能以其「言論自由」改變國家政策,並打破批判以色列與猶太人的禁忌時,這樣的衝突才有化解的一天。

不論我們是否全然擁抱Newson的觀點,我們都必須佩服他以劇場直接衝撞社會禁忌的勇氣,以及以身體、語言和其他元素論證複雜的政治、社會議題的能力。在國內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已綜藝化的現在,DV8的創作提醒了我們藝術在當今世界可以發揮的更大功能與責任。

《Can We Talk About This?》

演出|英國DV8肢體劇場
時間|2012/04/14 19:30
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士林文林苑強拆事件發生不到一個月的此時,我們注意到,都市更新也是運用「法律機器」與「暴力機器」遂行其意志,那麼,我們的舞蹈觀眾與舞蹈空間,是否亦潛在地等待著某種強而有力的「宣訴機器」抗拒之?《我們可以談論這事嗎?》的力道恰恰在於它如此貼近真實:它是少數人的肢體、少數人的顫慄之舞、少數人的現實政治處境與夢魘,它傳達著少數人宣訴之尖銳叫喊,與赤裸裸的暴力之聲。( 龔卓軍)
4月
17
2012
即便討論的是女性面對著頃刻危急的人身迫害,她仍然冷靜,一副端著骨瓷杯喝著下午茶的從容模樣,一派優雅地在男性表演者身上高高低低地舞著。在這裡,Ann的(或者說殖民者帶著愧疚歉意的)從容,也意外成為編舞家所責難的偽善的幫兇。(陳品秀)
4月
17
2012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