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政治的宣訴機器:有人在穆斯林律法的投影下跳舞《Can We Talk About This?》
4月
17
2012
Can We Talk About This? (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1次瀏覽
龔卓軍

洛伊.紐森的DV8,這次給了我們一具回歸身體政治性的「宣訴機器」(machine of enunciation)。

我們看到魏淑美在《當代歐洲新舞蹈-表演:非舞蹈、反身體》一書中所謂的「新舞蹈-表演」,以其低調、貼近生活現實動作的反擴張性、反奇觀性、反非本質性的編舞思考取向,進行「肢體劇場」的操演,我們彷彿在觀看一個談話性節目、一個公共論壇、一個歐洲式全民開講的亞洲實映,或者是一個身體政治的「引錄」(verbatim)報告劇場。

用身體政治性的「宣訴機器」來界定這次在高雄演出的最新作品《我們可以談論這事嗎?》(Can We Talk About This?)的特色,主要是「肢體劇場」用身體來做身體政治的鬥爭報告,進行哲學倫理學上的論辯,跳脫出物理運動身體獨自表達的本位思考,讓說話中的身體、對話中的身體、談論中的身體、影像中的身體,甚至爭論中的身體,在談論事情之作用力中鑄造其自身。

而且,觀看這個表演的同時,暴力的問題如影隨形,如同洛伊.紐森在現身說法座談回答觀眾問題時,呈現了某種暴力陰影:「我的生命受威脅,其實微不足道,在這個表演的同時,英國有好幾千個這樣的(強迫婚姻、榮譽濫用、近親結婚、宗教律法暴力、言論自由、穆斯林同性戀)案例,他們的生命受到的威脅遠比我來得真實而恐怖。」《我們可以談論這事嗎?》做為一具「宣訴機器」,就是要把這個被噤聲的暴力問題掀出檯面。

「宣訴機器」把說話中的宣訴者肢體所具有的音樂性、力度、腔調、情緒、表情、姿勢,透過「引錄」引用的方式,與說話者的職業、膚色、宗教、性別、文化、身體政治立場,做了多向度的表演組裝,展演了一個台灣觀眾不熟悉的哲學議題:當文化多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變成無限上綱的政策,用以掩飾英國對其帝國時期的殖民罪疚感之後,穆斯林在英國的85個伊斯蘭教教法議會--「法律機器」,有可能已成為某種過度被文化多元主義包裝與縱容下的「暴力機器」。

於是,以田野調查和口頭「引錄」為基礎,透過肢體劇場的碎形節奏(如以脊椎為中軸的左右搖擺)、斷句念白的音樂性和力度、對質場景的腔調和情緒、自訴時的聲音身體表情與姿勢,構成了我所謂的「宣訴機器」。

如果當代舞蹈可以不再進行傳統客體的再現,不再做為宗教儀式與宮廷裝飾的配件,也不再進行現代主體的表現,不再指向內在的人文情感與激情,記憶、想像與夢幻,它還可以做些什麼?在士林文林苑強拆事件發生不到一個月的此時,我們注意到,都市更新也是運用「法律機器」與「暴力機器」遂行其意志,那麼,我們的舞蹈觀眾與舞蹈空間,是否亦潛在地等待著某種強而有力的「宣訴機器」抗拒之?《我們可以談論這事嗎?》的力道恰恰在於它如此貼近真實:它是少數人的肢體、少數人的顫慄之舞、少數人的現實政治處境與夢魘,它傳達著少數人宣訴之尖銳叫喊,與赤裸裸的暴力之聲。

《Can We Talk About This?》

演出|英國DV8肢體劇場
時間|2012/04/15 14: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西方媒體對於伊斯蘭教義與先知的批判或嘲諷,以及所引發的激烈反應,卻必須放在當今世界政治中,英美各國仍以國家機器與利益團體的結合體,假正義之名在伊斯蘭世界行窮兵黷武之實的背景來理解。或許當歐美社會也能以其「言論自由」改變國家政策,並打破批判以色列與猶太人的禁忌時,這樣的衝突才有化解的一天。(陳雅萍)
4月
18
2012
即便討論的是女性面對著頃刻危急的人身迫害,她仍然冷靜,一副端著骨瓷杯喝著下午茶的從容模樣,一派優雅地在男性表演者身上高高低低地舞著。在這裡,Ann的(或者說殖民者帶著愧疚歉意的)從容,也意外成為編舞家所責難的偽善的幫兇。(陳品秀)
4月
17
2012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