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與「殘缺」,跨時代的辯證《混音理查三世》
10月
27
2021
混音理查三世(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4次瀏覽
陳琦卉(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學生)

理查三世,約克王朝的末代國王,在歷史上被記載著畸形、跛腳、手臂萎縮,生來就有被認為會招致不祥的相貌,他微駝的背上背負著一個個暴君、殺人犯、冷血變態等惡名。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莎妹劇團)再現出的理查,在舞台上成為了沒有肉身、空有服飾的有魂無體,以偶戲表演貫串全場。他半醉酒地自怨自艾著:「我只好扮演一位忌妒幸福、喪心病狂的混帳,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滿足大家的期望」【1】,規劃好篡位SOP,陷害二哥、除掉外戚、將姪子關進倫敦塔,以花言巧語擄獲安妮公主的心,再操弄民心換得統治的正當性。彷彿一切都按照他的計畫順利進行,然而,這樣的他,是如何被日日縈迴的夢魘纏身,落得戰死在沙場的黯然結局?究竟沾染鮮血的權位,是大時代下的悲劇,還是利慾薰心亙古不變?

就形式而言,《混音理查三世》以莎翁經典為劇本基底,與科技、音樂、社會現況擦撞出精彩的火花。揉合時事梗,像是麟洋配悠遊卡、五倍券、高端AZ疫苗、居家隔離、馬來貘命名,讓人會心一笑。不僅有中西合璧的微妙交錯感,也帶著古今穿插的特殊跳躍感。在色調的營造上也毫不馬虎,雙方陣營的勢不兩立,從高飽和度單色塊的紅白對比可見一斑。代表紅玫瑰陣營的瑪格麗特,身穿一襲大紅色禮服,訴說著喪夫亡子的哀戚,悲憤地立下詛咒;白玫瑰陣營的伊莉莎白,頂著銀白色皇冠與一身閃耀的白紗,繼丈夫病危、弟弟被殺、兩兒失蹤後萬念俱灰;而周旋在紅白疆界的安妮公主則身著一套引人注目的亮粉紅短洋裝,每次出場都讓人難以忽視。身聲分離、偶戲、一人分飾多角的手法,結合直播、限時動態、通訊軟體的科技,將舞台延伸至劇院後台、電梯、大廳、停車場,搭配上現場演員兼任樂手的演出,將舞台表演發揮地淋漓盡致。「混音」混得不單是爵士鼓、鋼琴、笛子的音符碰撞,也是人聲與人身的混合堆疊,以及跨國界、跨時代的事件拼湊,清潔婦們在收拾貴族飯後殘局時,交雜著不同口音你來我往,彷彿讓觀者看見:歷史這面鏡子,正映照著現實的倒影。

當理查呼喊著:「我的身體殘缺,我知道我心靈也殘缺,而你們身體正常;但卻自以為心靈也正常。」是否暗示著世間萬物皆非完整?旁人看他的眼光、世人對他的偏見,成了他自我實現的預言,用外在滿足來填補內心的空洞,現代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充斥在由社群媒體構建出的世界裡,假消息滿天飛、追求著生命中的小確幸,如同理查回應二哥喬治的:「這世界如果正常,那也不太正常。」所謂「正常」與否該交由誰來判定?安逸祥和、立場單一的社會,就是「正常」的嗎?身上沒有明顯「殘缺」的人們,就是「正常人」嗎?《混音理查三世》將人性的幽微、險惡、反覆無常刻劃出來,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利益考量、情感糾葛下做出選擇。無論是因王室爭鬥犧牲的無辜性命,還是沙場上戰死的小老百姓,這些慘劇是無可避免的嗎?還是其實是人性的沉淪,所造就出來的?

導演王嘉明將《混音理查三世》「玩」出許多新趣味,讓劇場不侷限於舞台上,打破原有的地理疆界,也穿越時空。將劇本包裝成「王記便當」,穿插著些許黑色幽默,甚至連最終理查三世戰死的停車場都巧妙呼應他在現實中被挖到骸骨之處。唯身聲分離、直播視訊的時間差,以及影像與現場表演同步的過多聲光刺激,使得觀劇體驗上視聽覺不一致,稍嫌可惜。

本劇在正常與殘缺的交互辯證中,引導觀者從歷史、從社會、從角色身上反思。誰不是負著傷活在千瘡百孔的世上呢?或許我們都在殘缺中,找尋屬於自己的正常。

註釋

1、引自劇中台詞。

《混音理查三世》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21/10/23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皇后的外戚勢力被理查陷害入獄,皇后問:「罪名呢?」,傳訊的人直接回答:「還在編。」,但觀眾同時也可以以後設的角度思考:理查今日的形象、這齣劇的誕生背後,理查是否也只是另一個「被製造出來的反派」?(蔡斯昀)
12月
01
2021
除了「聲身分離」的手法讓語言建構了溢出劇情的另一層文本之外,本劇由各種聲音組成⋯⋯以政治為主題,且作為秋天藝術節「眾聲平等」的節目之一,劇中權力與話語的關係是亟待探討的關鍵。(許玉昕)
11月
08
2021
《混音理查三世》以偶戲般的表演策略、符號的搬弄拼貼,就語言、歷史與權力的關係進行一齣華麗的解構,不忘戲謔指涉台灣政治亂象。然而,在當代劇場及其觀眾早已熟捻後設解構的現在,「解構之後如何?」倒成了亟待處理的課題。(余欣衡)
10月
27
2021
「人們需要的是故事的想像,不是歷史的真相」,在社群平台發展興盛的現代,社會大眾習慣性地將生活瑣事以半公開的方式,使其在社群媒體上發展成人人得以議論之的故事。⋯⋯能否在混音時代中,保有屬於自己的身與聲?或許是生在資訊爆炸的我們值得深省的課題。(蔡億霖)
10月
21
2021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