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沒有實體:詼諧的後結構遊樂場《混音理查三世》
12月
01
2021
混音理查三世(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7次瀏覽

蔡斯昀(臺灣大學外文所碩士生)


理查三世和亨利七世有多大的不同呢?有的人或許會說,他們一個是暴君、一個是賢君;有的人或許會說,他們一個是敗者、一個是勝者;而在王嘉明導演的舞台上,在《混音理查三世》裡,他們是莫子儀的不同聲線,說著同樣的口號:「上帝與正義都與我們同在」,並基於政治利益,向同一個人偶求婚──其中一景裡,兩個國王同台演說,當正光打在莫子儀身上,他是亨利七世;當背光使莫子儀只顯示了一個輪廓,他又成了理查三世;最後在燈光迅速閃爍之間,觀眾已經無法分辨在說話的是哪一個角色。最終戰役的演出最後,莫子儀走到前方,用亨利七世的扮相,一邊叨念著勝利的口號一邊倒下──在劇情的脈絡中,死亡的君主是理查三世,但此處的死亡,彷彿在身分的模糊中隱喻了一種共相。

理查三世在此劇中沒有實體,開場時的他是衣架上的襯衫和帽子,由兩位演員來操縱他的雙手和行動,並由莫子儀幕後配音;另一幕中他在理髮廳裡,空無的形象,只由蓋著塑膠布的旋轉椅來呈現其動作;兵敗如山倒時,他則存在於黑暗舞台中、椅子上的一片空無。其中一幕裡莫子儀演出理查三世的死亡,卻仍然是亨利七世的扮相。沒有實體的理查三世,彷彿象徵其歷史形象虛無縹緲的本質──理查的惡,終究是後人建構出來的。在演出的頭尾,亨利七世光榮登基,演出《理查三世》來慶祝,建立了整齣劇的敘事框架,新朝敘事中的舊朝君主,形象自然不會太光彩。

王嘉明說,這齣劇並不是想為理查翻案,而是想呈現歷史和語言的建構性。整齣戲充滿了後設、後結構的懷疑基調,如同劇中使用的老哏笑話:普通難吃的麵食,用華美的長句品名來包裝,正昭示了語言表象與真實之間可能的巨大落差。此外,理查在台上大方演出他如何將其他角色製造成叛徒和惡人──前一秒是盟友的Hastings,後一秒就被抹黑而人頭落地;皇后的外戚勢力被理查陷害入獄,皇后問:「罪名呢?」,傳訊的人直接回答:「還在編。」,但觀眾同時也可以以後設的角度思考:理查今日的形象、這齣劇的誕生背後,理查是否也只是另一個「被製造出來的反派」?Words, world, war,語言建構了我們看到的世界,而建構的過程便是場戰爭,演技和話語權決定了生死勝敗,生死勝敗也決定了話語權的有無。


混音理查三世(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劇中多稱英格蘭為「島國」,在在暗示全劇主題與台灣本地的連結,並加入了種種台式迷因和政治諷刺,藉此加強台灣觀眾對劇情的共鳴──話語的建構不僅存在於英國,而是滲透著所有國家的過去與現在,台灣自然不是例外。王嘉明甚至直接說:「不要純用歷史的角度來看這齣戲,即使不認識英國歷史或王室成員也沒關係,反正看完也不太會記得出現的人和發生的事。」【1】雖然角色關係之複雜,似乎仍會讓不熟悉原作的觀眾不時感到些許困惑,劇中甚至有自我吐槽人物名字重複造成混亂的橋段──並似乎藉此讓觀眾感到更加混亂。未能排除觀眾理解劇情的阻礙,或許多少會對觀看體驗帶來負面影響,但也算瑕不掩瑜;畢竟無法完美了解人物關係,倒也不影響觀眾感受全劇的主題和欣賞其藝術手法。

整齣劇舞台設計的主要特點,便是舞台中間的背景板投影,被用以造就各種台前與背景的互動,每每帶來令人眼睛一亮的效果:理查用彷彿公司產品發表會般的語調,用投影板打出戲謔風格的PPT,告訴觀眾他的篡位SOP,幫助觀眾理解全劇的架構(或許若在這一景中讓理查順便介紹一下角色和陣營,對理解也會更有幫助?);另一幕中,投影板直播著兩名刺客在螢幕上瞬間移動,跳躍於不同的場景,明顯而稍嫌粗糙的剪接,似是再次暗示敘事剪裁的本質,但最後螢幕上的門「打開」,刺客從後方走到台前,設計又讓人眼睛一亮。另外,背景板還一度成為皇后的手機螢幕,讓觀眾得以光明正大地窺視皇后的line談話──她在得知她的親族被捕時傳出各種表達崩潰的貼圖,還被對方吐槽不要再傳貼圖了,讓人看了不由發噱。

當背景板投影新聞直播頁面時,觀眾與劇中人的界線進一步被打破──Edward小王的登基大典中,理查作為攝政王開直播對話,同時可見劇中的「觀眾」「即時」留言互動:「小查加油」、「心疼」等等,也有留言表示「都在演」直指理查假裝謙虛、實則正蓄意上演黃袍加身的戲碼(直播結束後,確實就發便當給假裝支持他的演員);直播中途,上方的新聞文字還出現了《王記便當》的廣告,宣傳王嘉明撰寫的、將四個小本子放在便當盒裡的作品集。劇場裡的觀眾,似乎在直播時也成了劇中的參與者,預錄的留言彷彿像是即時從觀眾席被打出來的一樣。即使劇場的觀眾裡,不會有人屬於被理查蒙騙的群體,大家倒很樂意被直播中的廣告置入性行銷──散場後即可見買劇本的觀眾大排長龍。

在欣賞新穎的舞台手法之餘,或許觀眾可以思考的是:在意識到我們對當代和歷史所有「真相」的理解,都注定是他人或自身語言建構拼貼的結果時,或許雖不必為此拋棄所有的價值和認知、進而走向虛無主義,與此同時,卻也不用太過堅信原先認定的事物或主流的話語,而是如同劇中的身分模糊、為不同角色配音演出一般,對自我的認知和角色,也保有一點流動換位的自由。


註釋

1、《混音理查三世》學生導讀手冊》p.11,網址:https://reurl.cc/ye8VMD

《混音理查三世》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21/10/2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除了「聲身分離」的手法讓語言建構了溢出劇情的另一層文本之外,本劇由各種聲音組成⋯⋯以政治為主題,且作為秋天藝術節「眾聲平等」的節目之一,劇中權力與話語的關係是亟待探討的關鍵。(許玉昕)
11月
08
2021
《混音理查三世》以偶戲般的表演策略、符號的搬弄拼貼,就語言、歷史與權力的關係進行一齣華麗的解構,不忘戲謔指涉台灣政治亂象。然而,在當代劇場及其觀眾早已熟捻後設解構的現在,「解構之後如何?」倒成了亟待處理的課題。(余欣衡)
10月
27
2021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莎妹劇團)再現出的理查,在舞台上成為了沒有肉身、空有服飾的有魂無體,以偶戲表演貫串全場。⋯⋯就形式而言,《混音理查三世》以莎翁經典為劇本基底,與科技、音樂、社會現況擦撞出精彩的火花。(陳琦卉)
10月
27
2021
「人們需要的是故事的想像,不是歷史的真相」,在社群平台發展興盛的現代,社會大眾習慣性地將生活瑣事以半公開的方式,使其在社群媒體上發展成人人得以議論之的故事。⋯⋯能否在混音時代中,保有屬於自己的身與聲?或許是生在資訊爆炸的我們值得深省的課題。(蔡億霖)
10月
21
2021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