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想像 VS. 歷史的真相《混音理查三世》
10月
21
2021
混音理查三世(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7次瀏覽

蔡億霖(表演藝術工作者)


取材自莎士比亞的作品《理查三世》,導演王嘉明以輕巧的敘事手法,將嚴肅的人性議題處理得好解易讀,運用偶戲的概念,讓理查這個在不存在的存在,一絲不苟地牽引著觀眾的情緒與焦點。

全劇使用了「身聲分離」的表演形式,使觀者能夠更強烈感受角色的內心意境與張力,搭配現場配音的運用,營造出一種亦虛亦實的強大臨場感,由李班宇扮演的瑪格麗特,不成比例的身高、四肢與臉部大小,加上同時存在男性與女性之超現實聲線,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現場表演可看性讓全劇碰撞出更多的精彩,除了製作團隊的高質感外,演員們的強大表演力,也是讓此劇更加完整且豐富的重要功臣之一。多層次的角色切換與場面調度,使得演員們的表演功力展露無遺,複雜的走位與場面調度也讓表演更顯專業性。其中有幾場戲演員的嘴型與聲音的搭配沒有完整一致,稍微可惜了一些。

在舞臺設計方面,臺上多處各自風格獨立卻又調性一致的拼貼式陳設,加上舞臺中央的巨型螢幕,將約克王朝的雍容與現代科技揉和得宜。除了舞臺上的設置引人入勝,對於劇場空間的運用與調度更是讓人驚艷。劇中多起事件皆發生於非典型舞台處,將整個劇場前後台甚至是館外的空間運用透徹,再透過影像的即時直播或是影像與現場共存於舞臺上的的形式,使觀眾能夠自行選擇要將視線焦點投放於何處,為觀者增添幾分類似於窺探的心理感受度。演員台詞的語言轉換、笛子加上爵士鼓、劃時空的人物角色設定等安排,自然不刻意地呼應「混音」的概念。其中三位清潔佣人的對話口音運用,以及當今政治時事與劇本概念相呼應的巧妙,更是完整體現了臺灣的文化特性,凸顯出我們身處的臺灣本身就是一個跨文化的母體,使得混音一詞更具別緻的意義。


混音理查三世(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權力,自古以來便是人們爭相奪取的目標之一。《混音理查三世》的劇本透過人與人之間的算計、蔑視、周旋等手段,刻劃出俗人對於權力的渴求。而劇場內的觀眾,猶如一位老者,沉沉地在某一個靜謐的角落,看著一切的發生,也看透一切的發生。由莫子儀詮釋的理查三世聲線道:「人們需要的是故事的想像,不是歷史的真相」,在社群平台發展興盛的現代,社會大眾習慣性地將生活瑣事以半公開的方式,使其在社群媒體上發展成人人得以議論之的故事。人們在意的是事件本身的戲劇張力與故事性,所謂真相,就是像巧克力蛋糕上的金箔一樣,僅僅是點綴作用而已。

「這世界到處都是人,卻也根本沒有一個人」由演員趙逸嵐所飾演的國王,憤憤地一語道破人性的冷漠。曾幾何時,人們選擇將對於生命意義的追求,悄然輕放,閉起雙眼,只相信耳朵聽到的,而不願將生命信仰擺放於雙眼所見處,也忘了用心體會身旁的一切。能否在混音時代中,保有屬於自己的身與聲?或許是生在資訊爆炸的我們值得深省的課題。

《混音理查三世》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21/10/08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皇后的外戚勢力被理查陷害入獄,皇后問:「罪名呢?」,傳訊的人直接回答:「還在編。」,但觀眾同時也可以以後設的角度思考:理查今日的形象、這齣劇的誕生背後,理查是否也只是另一個「被製造出來的反派」?(蔡斯昀)
12月
01
2021
除了「聲身分離」的手法讓語言建構了溢出劇情的另一層文本之外,本劇由各種聲音組成⋯⋯以政治為主題,且作為秋天藝術節「眾聲平等」的節目之一,劇中權力與話語的關係是亟待探討的關鍵。(許玉昕)
11月
08
2021
《混音理查三世》以偶戲般的表演策略、符號的搬弄拼貼,就語言、歷史與權力的關係進行一齣華麗的解構,不忘戲謔指涉台灣政治亂象。然而,在當代劇場及其觀眾早已熟捻後設解構的現在,「解構之後如何?」倒成了亟待處理的課題。(余欣衡)
10月
27
2021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莎妹劇團)再現出的理查,在舞台上成為了沒有肉身、空有服飾的有魂無體,以偶戲表演貫串全場。⋯⋯就形式而言,《混音理查三世》以莎翁經典為劇本基底,與科技、音樂、社會現況擦撞出精彩的火花。(陳琦卉)
10月
27
2021
海島演劇推出「人權遊台灣計畫」,透過演出人權議題戲劇,將被過去政府刻意壓制的話題、人們漸漸淡忘的過往,用戲齣紀錄。《開在壁上的花》主要圍繞在當時政治受難者簡國賢、林秋祥、楊國宇及其家屬們。開場透過重現簡國賢編導的舞台劇《壁》⋯⋯
9月
25
2023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今年推出韋伯的《魔彈射手》,作為年度歌劇製作,選擇演出這部作品,其實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本文將試著從本次的《魔彈射手》的演出狀況與觀後心得,綜合思考歌劇製作的困難、與其在臺灣的運作複雜性。
9月
22
2023
由台灣C MUSICAL製作團隊與韓國拼死奔跑劇團所製作的《伊底帕斯》,選擇了一個不容易處理的文本,以一種相當冒險的方式來呈現,或許也呼應了伊底帕斯這個文本其中一個重點,也是主創團隊所挑中呈現的關鍵字「選擇」。
9月
19
2023
今年於新北市音樂劇節登場的音樂劇《沒有臉的娃娃》,這齣戲最先開始的設定為兒童音樂劇,並且是小劇場演出,但作品文本所探討的,包括家庭成員情感互動、群體所要共同面對的難關,還有生死病痛、人是否真的能選擇命運等議題。
9月
14
2023
看著《親愛的陌生人2.0》,難免感到心情複雜。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患者增多,也讓許多老年人士與其家人憂心忡忡。這背後及牽涉到「失智症污名化」的問題:因為對失智症的迷思與刻板印象,使得患者不願及時就醫,造成後續治療與照護準備的困難。
9月
1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