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黃金年代的哀愁與希望《散戲》
3月
24
2016
散戲(明華園戲劇總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87次瀏覽
黃絹雯(國中表演藝術教師)

每一個世代都代表著不同的黃金年代,一個黃金年代過去,另一個黃金年代會再來。

序曲音樂隨著投影於幕上的照片,如跑馬燈般於觀眾前倒述著每一張黑白照片背後的歡笑與淚水;接著由女主角秀潔,娓娓道出她身為歌仔戲演員的命運與人生,曾經的千辛萬苦,到風光亮麗,再轉變至低潮無奈的時期,看得出個腳色在艱難中,不忘苦中作樂,並且勉勵彼此的心情轉折,也透露出每位腳色心中有言語道不出的心酸。幕啟即由人物敘述手法間接帶出社會的變遷也影響著「玉山歌劇團」的起落與興衰。

《散戲》為作家洪醒夫短篇小說,收錄於《黑面慶仔》,作者將它象徵新舊文化交替下,「傳統」守護者的無奈及淚水,將所有傳統的事物運用具象、抽象、隱喻的方式,娓娓道出那年代的文化、生活型態、倫理價值的轉變;也帶出妥協於現實的人們與守護傳統理想的人們心中的辛酸,運用蒙太奇手法,將今日、昔日、前臺、後臺轉換不斷交替進行,同時帶出農村文化的歌仔戲光輝不在的哀愁,卻依然有堅守崗位的人們守護著那塊可貴的理想與精神。洪醒夫說:「不要忘了我們的來處,不管將來過得燦爛或者黯然,都不要忘記。」【1】明華園戲劇總團的《散戲》,將原著做了許多改編及嘗試,並運用現代舞臺劇與傳統歌仔戲的「段子」,以戲中戲方式呈現於觀眾眼前。編導黃致凱將文本加入喜劇的元素,掌握原著的架構和精神思想,將哀怨悲情的社會現狀,增添許多苦中作樂、悲喜交歡的跨界舞臺劇表演。

歌仔戲與現代劇相互碰撞後,過去與現代的揉捻與結合,在醞釀過程中必然有些取捨,引用此劇編導黃致凱所言:「生活中的每件事物,都不斷在演變,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擺盪,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拉扯。這個過程有時是加法,有時是減法;有些元素進來了,也有些原來的東西流失不見了。我們可以仔細觀察,在加加減減中,是否有哪些東西是沒有變過的─這些東西就是這個事物的本質。」【2】是故在此劇中,能看見編導運用「戲中戲」手法呈現傳統歌仔戲的野臺表演情景;不論是鑼鼓喧天的精彩武戲,抑或是情感細膩的文戲,甚至是野台歌仔戲常見的「做活戲」,在場景交替的過程中,皆能有所體會。只是感覺較特別的是,每個腳色於戲棚下的辛酸,在舞臺上轉化得既幽默又逗趣,操作手法彷如卓別林,悲喜交融的表現手法,卻也留下該時代人們的毅力及韌性是對人類心靈深處的觸動,這不恰巧與戲中一句台詞:「人生過得越甘苦,越要笑得更大聲。」相互呼應嗎?

整場演出,由精簡的文武場配置,在「戲中戲」橋段特別安排本於後臺演奏的文武場演奏者搬上臺前演奏,主胡與唱腔的搭配,緊密相扣,編奏與編腔的轉變亦是一大突破,絲毫不喧賓奪主。舞臺上跨越傳統與現代的古今交錯的氣氛,貫穿交替點處理絲毫不突兀彆扭,烘托出腳色內心情感並牽引觀眾情緒。只可惜在於文武場的表現參差不齊及現場音響技術人員的疏忽,尤以第十八場戲〈大戰金光陣〉是歌仔戲經典武戲,當「做活戲」的喜劇幽默演出之後,隨著劇情及演員情緒的表現在期待演員拿手戲之時,武場的運用與演員搭配默契差了些且演奏不夠精準,譬如說【急急風】結尾「倉才倉」的段落,武場演奏稍零散;抑或是武場文場曲牌合奏橋段,部分擊不到拍點,以致零碎的擊樂無法烘托舞台上氣勢的場面,實為可惜。

文武場於傳統戲曲的重要性是不可或缺,具有生命力與靈魂,但如今看來,在聲音「電子化」的時代,鑼鼓聲的音源想必也不會少,若文武場專業性低落,勢必會影響觀眾聽覺感受,是否之後被取代的機率遽增?這也帶來另一層面的思考與擔憂─能在臺上演奏的文武場人員,必是經過時間日積月累的練習才得以有深厚的技藝;而與舞臺上演員的搭配及隨機應變的演奏能力,更仰賴豐富經驗的累積,但如今是否也遇到戲曲專業人才培養的瓶頸?這種狀況實令人擔憂。而另一可惜之點在於現場的音控技術,在演員要唱或說之時,發生幾回來不及播放出來的狀況,明顯的控制不佳。但令人驚喜的是,導演安排文武場分別由左右舞臺上場,幫「戲中戲」表演伴奏的安排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使觀眾能夠親眼目睹於戲曲舞臺的背後文武場演奏人員與臺上演員搭配的默契及過程。

此劇將後場場景搬上舞臺,安排演員在後臺著裝、換裝甚至是卸妝的景象,運用明示、暗示的方式呈現於現場觀眾;劇情的「衝突」表現也不斷讓觀眾反思與自覺封建思想下的疏忽及缺憾。全場運用舞臺劇、投影、旋轉舞臺,在場次與場次間交替出現,運用靈活。「戲中戲」的安排橋段帶出腳色中彼此的情感關係,演員在現代劇及歌仔戲之間不斷進行感情與腳色的交替變化,對於演員而言是一大挑戰。傳統歌仔戲的表演是不將臺下情緒帶到舞臺上的,但《散戲》的「戲中戲」讓演員將戲中腳色於臺下的情緒起伏帶到臺上,並結合臺上腳色的「做活戲」方式詮釋,縱使心情再怎麼低潮、不甘願,為了圓滿演出,還是必須放下個人恩怨情感完成使命。傳統與現代的權衡與取捨,「戲中戲」的運用猶如屏風表演班《莎姆雷特》,幽默逗趣,卻也帶出腳色的無奈。在此演出中,注意到一幕,當包公(金發叔/林少竣飾)出現時,秦香蓮(秀潔/陳昭婷飾)的其中一位小孩腰際上的綁帶掉了,秦香蓮不慌不忙幫小孩綁帶綁整齊後,帶著小孩們各就定位等待轉身上戲的情景,帶出「做活戲」的部分樣貌;而在另一場景的「做活戲」,包公(阿珠姐/孫翠鳳飾)的唱段搭配公主(進旺/韋以丞飾)身段動作的喜劇式的即興演出,讓人感受到演員的應變及反應:就算人生有許多突來狀況發生,但只要面對,然後解決,就對了。

散戲了,萬人空巷的場景不在,但依舊有許多認愛此表演藝術的人們在這年代奮鬥著,投影幕上的照片如同電影式的跑馬燈不斷出現,道盡風華年代的榮耀與曾經。到底歌仔戲表演類型轉變至今,遭遇到多少更迭起伏,已經不是一齣戲能夠道得明白,但卻能夠道出難能可貴的精神以及價值觀。傳統與現代元素結合的標準要如何拿捏?保留與捨棄中又該如何取捨?我想劇中臺詞給了一個期許:「活不下去,就變成歷史;能活下去,才能成為傳統。」雖然,要成為傳統的路是崎嶇遙遠的,但至少有了方向,就會有達到理想的那天。如同戲臺上人們那堅忍的韌性,越走就會越堅強。

註釋

1、洪醒夫,《黑面慶仔》。爾雅出版社。1978

2、《散戲》節目單。

《散戲》

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
時間|2016/03/13 14:30
地點|員林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明華園的《散戲》,有笑有淚,悲喜交加,通俗討喜,但無論是阿珠姐的無奈,秀潔的悲情,或整個戲班的荒腔走板,都是那麼直接而明白,而少了讓人細細品味的餘韻,全劇結束在歡喜的大合唱聲中,預告「一個黃金年代會擱來」,讓《散戲》成了歌仔戲轉運成功敘事中的一個小小註腳。
6月
07
2024
戲中戲的部份,不管是秦香蓮還是樊梨花,這些經典劇碼與角色都是眾人屏息投入的,我感受到觀眾席間快要壓抑不住的興奮感,歌仔戲不管本再老,都讓人陶醉,不過這齣「跨界」之作將其屢屢打斷,無法暢快。(陳元棠)
3月
18
2016
現今戲曲舞臺在藝文界已經佔有一席之地。為何在介紹這項瑰寶時,卻總是先從辛酸面切入呢?若是先以茁壯成果、傳承意義為要,對於未來有意投入的青年來說,這份心意才不會被輕易動搖吧! (李光任)
3月
01
2016
編導安排了一個有點意識流的手法,虛擬了一場想像中的完美演出,再點出只是虛幻。這回歸這齣劇作所本的,洪醒夫關照現世人生的現實主義。只是,這齣戲仍然選擇相信希望,一齣戲散了,總有另一齣戲會再登臺。(陳涵茵)
1月
29
2016
除此之外,《劈棺驚夢》本質上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京崑的演法,大致上切成前半思春、重逢、假死,後半試妻、劈棺、自刎,且融入紙紮人的演出,強化驚悚氛圍。但《劈棺驚夢》將群戲與多數看點集中於上半場,下半場則留予主演進行內心敘事,無論是視覺畫面或情節調度,都有明確的不均衡感。
7月
26
2024
本齣戲看似按演義故事時間軸啟幕,卻無過多三國人物出場,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赤壁之戰,都僅用荀彧唱段或幕後合唱轉場,虛寫歷史,去脈絡化明顯。如此濃縮主題核心,觀眾視域下的時空感會稍顯模糊,也較無法先入為主。對此,編劇在唱詞上大量打破傳統歌仔戲七字正格,擴大情感空間,潛入角色幽微,跳脫傳統三國戲框架,卻也成功襯托出曹操得意與懷疑自身之對比。
7月
25
2024
劇作原型《徐庶下山》出自外台民戲劇碼。搬進室內劇場後,選擇將演義故事轉換為武俠類型。武俠風格釋出較為寬闊的抒懷空間,民弱官強的亂世無奈、剷奸除惡的情義雙股糾纏,武俠本身混合感官刺激及抒情浪漫,淡化了演義戲碼的歷史色彩,趨近大眾娛樂形式。
7月
24
2024
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7月
16
2024
歌仔戲是流動的,素無定相;由展演場所和劇團風格共同形塑作品樣貌。這齣《打金枝》款款展示歌、舞、樂一體的古典形式;即使如此,當代非暴力觀點可以成為古路戲和解的下台階,古路陳套歡快逆轉後,沾染胡撇氣息,不見胡亂。為何一秒轉中文的無厘頭橋段可以全無違和?語言切換的合理性,承載著時空及意念盤根錯節構成的文化混雜實景。
7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