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戲鏡框,舊瓶新酒?《散戲》
3月
18
2016
散戲(明華園戲劇總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92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散戲》,來自作家洪醒夫一篇描述台灣於五六十年代,描述歌仔戲班沒落的小說,然而傳統/藝術與進步/現實間的辯證,至今持續,觀賞明華園將此小說改編上演,似乎與近日來,大學合併之爭中,對於藝術教育的不同觀點(如以評鑑績效質疑藝術教育之未來等等)可連結上,「藝術無用」之存在永遠是值得討論的。

作為一齣總結明華園八十六年歷史之創團紀念劇,並激勵後輩,觀眾歡喜見到明華園家族三代盡都上台演出,傳承的意味感人,透過此製作重現榮光。開場的明華園歷史照片回顧,讓明華園的氣勢直透出螢幕。

三小時的演出長度中,應可深入探究歌仔戲的沒落與復興,篇幅除了諧音引起的誤會與笑鬧外,多是感性層面的哀嘆,接著積極鼓舞的奮發,但對於戲班難以生存的描寫(大環境不好,觀眾喜好改變),以及人物的內在轉折卻讓人隱隱不滿足,簡化扁平之餘,顯得笑鬧部分錦上添花。可知此劇期盼面面俱到,藉「散戲」講出明華園的故事,歌仔戲班台前台後的景況以及台灣時代變化之衝擊,「玉山歌劇團」與「明華園」不斷的彼此對照與融合,且處處使人聯想李國修作品《京戲啟示錄》。結局中「玉山歌劇團」真的散班了,最後一場好戲《大破金光陣》與眾人彼此激勵竟是秀潔的幻覺,當然現實都是殘忍的,在最後一場奮起好戲後,觀眾意猶未盡之時,如此的編排點破了舞台上的精采,直指了對比虛幻舞台的真實台下,但卻有種生硬感,一種跨界創作與文本新編的尷尬,揣測是,要觀眾為「玉山歌劇團」凋零傷透了心,「明華園」在台上的存在感更加巨大,凸顯出「黃金年代」即將來臨,然假假真真之間,卻覺立場不明而減弱力道。

強調台上台下的真實界線,此劇中主要的旋轉式舞台似乎不夠靈巧與即時,戲台上的長形投影,表現了戲班於日夜變化間的流浪感,而男女談情時投影出漫天花瓣飛舞,以及愛河水流等等,卻覺整個舞台要說的話太滿?除了科技效果與歌仔戲台處於磨合期,也是現代劇與歌仔戲結合間的縫隙。另,進場觀賞的戲迷許多盼著能享受歌仔戲演員的技藝,此劇展現了歌仔戲的風華,然因著「跨界」,在場次間,常有觀眾未盡興之感,甚且歌仔戲的「狂」「野」被馴服一般,生猛的表現倒是那有時上台的樂師了。左右字幕具備功能外,與舞台上方長形投影幕形成框中框,讓鏡框畫面中的演員看來似是綁手綁腳,呈現在「跨界」轉換間適應的狀態,例如飾演美琴的資深演員高玉珊,其豐厚的「腹內」在台詞中未暢快伸展,不禁思考,是否台詞編寫可以更深入台語的精髓,貼近戲班「野生」於民間的生氣勃勃,樂趣便不僅止於語言表面。

戲中戲的部份,不管是秦香蓮還是樊梨花,這些經典劇碼與角色都是眾人屏息投入的,我感受到觀眾席間快要壓抑不住的興奮感,歌仔戲不管本再老,都讓人陶醉,不過這齣「跨界」之作將其屢屢打斷,無法暢快,自然聯想到布萊希特的疏離效果,也讓歌仔戲變得陌生起來。欲要「作活戲」【1】,不過在處處安排得當之際,這樣的「活戲」只模擬了野台景況,再現野台場面之際,有了廟口的投影畫面,仍失了元氣。整齣戲看來有種將歌仔戲的戲裡戲外,以及其歷史經過剪裁整齊,依照規則放置的樣態,一如教科書。

本劇演員不管歌仔戲或現代劇均表現稱職,曲調與唱腔優美回味無窮,在傳統與創新,劇種跨界之間的實驗,能踏出這一步,已是不容易。然在祖師爺的護庇下,以及堅實的基礎之上,如何避免成為活化石,繼續向前邁進,也是這齣戲給劇場後輩的一道題。以創新方式提出傳統的美好,提出歌仔戲的現代性,尚有空間可發揮,實讓人期待。

註釋

1. 見2016年01月21日,中時電子報-《散戲》笑中帶淚做活戲 重現時代悲歌。連結如下: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121000537-260115

《散戲》

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
時間|2016/03/12 19:30
地點|員林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明華園的《散戲》,有笑有淚,悲喜交加,通俗討喜,但無論是阿珠姐的無奈,秀潔的悲情,或整個戲班的荒腔走板,都是那麼直接而明白,而少了讓人細細品味的餘韻,全劇結束在歡喜的大合唱聲中,預告「一個黃金年代會擱來」,讓《散戲》成了歌仔戲轉運成功敘事中的一個小小註腳。
6月
07
2024
全場運用舞臺劇、投影、旋轉舞臺,運用靈活。「戲中戲」的安排橋段帶出腳色中彼此的情感關係,演員在現代劇及歌仔戲之間不斷進行感情與腳色的交替變化,對於演員而言是一大挑戰。(黃絹雯)
3月
24
2016
現今戲曲舞臺在藝文界已經佔有一席之地。為何在介紹這項瑰寶時,卻總是先從辛酸面切入呢?若是先以茁壯成果、傳承意義為要,對於未來有意投入的青年來說,這份心意才不會被輕易動搖吧! (李光任)
3月
01
2016
編導安排了一個有點意識流的手法,虛擬了一場想像中的完美演出,再點出只是虛幻。這回歸這齣劇作所本的,洪醒夫關照現世人生的現實主義。只是,這齣戲仍然選擇相信希望,一齣戲散了,總有另一齣戲會再登臺。(陳涵茵)
1月
29
2016
除此之外,《劈棺驚夢》本質上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京崑的演法,大致上切成前半思春、重逢、假死,後半試妻、劈棺、自刎,且融入紙紮人的演出,強化驚悚氛圍。但《劈棺驚夢》將群戲與多數看點集中於上半場,下半場則留予主演進行內心敘事,無論是視覺畫面或情節調度,都有明確的不均衡感。
7月
26
2024
本齣戲看似按演義故事時間軸啟幕,卻無過多三國人物出場,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赤壁之戰,都僅用荀彧唱段或幕後合唱轉場,虛寫歷史,去脈絡化明顯。如此濃縮主題核心,觀眾視域下的時空感會稍顯模糊,也較無法先入為主。對此,編劇在唱詞上大量打破傳統歌仔戲七字正格,擴大情感空間,潛入角色幽微,跳脫傳統三國戲框架,卻也成功襯托出曹操得意與懷疑自身之對比。
7月
25
2024
劇作原型《徐庶下山》出自外台民戲劇碼。搬進室內劇場後,選擇將演義故事轉換為武俠類型。武俠風格釋出較為寬闊的抒懷空間,民弱官強的亂世無奈、剷奸除惡的情義雙股糾纏,武俠本身混合感官刺激及抒情浪漫,淡化了演義戲碼的歷史色彩,趨近大眾娛樂形式。
7月
24
2024
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7月
16
2024
歌仔戲是流動的,素無定相;由展演場所和劇團風格共同形塑作品樣貌。這齣《打金枝》款款展示歌、舞、樂一體的古典形式;即使如此,當代非暴力觀點可以成為古路戲和解的下台階,古路陳套歡快逆轉後,沾染胡撇氣息,不見胡亂。為何一秒轉中文的無厘頭橋段可以全無違和?語言切換的合理性,承載著時空及意念盤根錯節構成的文化混雜實景。
7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