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嘩熱鬧的家庭僵局《海》
8月
25
2016
海(褶子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8次瀏覽
蔡敏秀(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海》不是一齣寫實又俗氣的家庭劇碼,也沒有先疏離後大和解的賺人熱淚情節。觀眾首先會被熱熱鬧鬧的舞台呈現吸引,每位成員都有專屬自己的一場戲,或在現實生活中,或在遊戲關卡中。妹妹唱作俱佳地唸「我的志願」(在火星上開動物園)作文、頒布樂樂園法令,顯示出她是個想像力極豐富、但又過度理想化的小學生。媽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了丈夫的外遇,與丈夫大吵,在遊戲關卡中則被轉化為賣場裡執迷於「滿千送百」的婦女。父親在酒店聚會的場景道出職場男人的無奈,離開酒店後的獨白(小時候家住海邊,姊姊發燒變成植物人後他還硬要帶她去游泳,結果她就溺死了。)才顯現出不同於失職父親/丈夫、失意職員的樣貌。

相較之下,哥哥的戲份較少,想出門找媽媽、阻止她自殺卻被妹妹絆住,想對妹妹說明樂樂園法規的荒謬,卻因誤殺妹妹的寵物而被困在房裡。哥哥的角色功能無法妥善發揮,他的存在似乎只是為了拉出遊戲中K的敘事,一開始K還被他操控著,但後來遊戲失控,K也脫離了他,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故事。

但喧嘩熱鬧結束之後,令人不禁回想,戲劇一開始就點明的家庭危機─父親的外遇以及母親的離去─解決了嗎?一幕接一幕的緊湊場景只顯示出家庭成員的性格以及家裡各自為政、疏離、不相容的氛圍,然而危機依舊存在,敘事似乎沒有推展。

或許導演和編劇的用意本就不在解決家庭內的僵局,那樂樂園和遊戲關卡則可另解讀為非典型的家庭圖像。樂樂園是妹妹理想家庭樣貌的投射、是近乎烏托邦的想像。住在同一屋簷下的樂樂園成員們可以「各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地區」、「所有人權力均等,權利也均等」、「在互不傷害的前提下擁有最大的自由,尤其是,追求個人幸福的自由」。但由於樂樂園成員們都是動物(貓咪、鴨子、老鼠、蟑螂),有些就是「不能放在一起養」,互相傷害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妹妹並不能接受這樣的互相傷害,因此頒布法令以期保障所有人的權利。成員們的自由被剝奪,權利卻還是未獲得保障:哥哥誤踩蟑螂、貓咪咬了老鼠。妹妹為了「依法行事」,以「正義」之名殺了所有動物。這種執行正義的恐怖偏執說明了要求家人間不互相傷害的荒謬,因為互相傷害本來就是「很自然的」。妹妹企圖打造的烏托邦終究破滅。

哥哥的遊戲關卡則像是反烏托邦,人物受極權管控,沒有自由意志,與樂樂園完全相反。一開始是哥哥操控K,後來則是遊戲設定本身控制K。但貓咪進入遊戲後反烏托邦敘事有了變數,貓咪質疑K的設定,讓K反思為何自己要去找海;貓咪啟蒙K,讓K知道吃東西的感覺;貓咪改變了K,讓K覺得不去找海也沒關係,想去哪就去哪。戲劇最後,K角色設定原本是不用吃東西的,但他拼命塞入鱈魚香絲,可看做是對遊戲設定的抵抗。與現實對照,虛擬的遊戲角色K有了轉變,而呂家四口彷彿從頭到尾都沒有進展;虛擬的遊戲關卡也出現了家庭關係中和諧動人的部分:貓咪與K互相陪伴,貓咪離開時K痛徹心扉(而不似媽媽離家出走時妹妹開心地擴建樂樂園或父親的蠻不在乎)。

妹妹極力想打造的烏托邦禁不起考驗,而哥哥的反烏托邦電玩世界卻展演了感人的陪伴。在烏托邦與反烏托邦之間,家究竟接近光譜的哪一端呢?海又在哪一端呢?

《海》

演出|褶子劇團
時間|2016/08/21 14:30
地點|台北客家音樂戲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現實主角呂凱浩和虛擬主角K之間並沒有再做進一步的辯證。至於K一面擁抱「自由」,並拯救誤入虛擬世界的動物朋友,一面依照原本遊戲「設定」的最終關卡:找「海」。這種自由意志和遵守設定的自相矛盾,從文本到舞台調度都沒有再繼續追究。(林乃文)
8月
29
2016
「海」在戲中象徵某種美好而令人嚮往的目標,真實世界的四位角色卻無一到達終點,反是虛構的遊戲人物K成功到達海邊,完成關卡,全部破解後似乎得到永生,但卻也暗示著永滅。(曾達元)
8月
25
2016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