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現實形式之迷航《海》
8月
29
2016
海(褶子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9次瀏覽
林乃文(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第十七屆台北文學獎首作品搬上舞台。通常除非家喻戶曉的故事或經典文本,觀眾看的是戲,品評的是戲,很少有人再追究劇本,但這戲的劇本已是網路公開文件,這便產生幾種觀演可能:一、先看劇本心理有譜來看實踐結果,二、只看演出而不疑有他(或不想深究),三、看完戲意猶未足再找劇本來看。我屬於第三種,以下也就直接就劇本和戲劇之間並行討論。

故事框架是一個外表正常、內在疏離的台灣中產家庭,一家四口以「同房異夢」的方式各自逃離現實:外遇的父親泡酒店、離家出走的母親逛超市、兒子沈迷電玩、女兒在家偷養寵物;敘事形式由此開展其他變體,猶如在家庭寫實劇的老屋基礎上增建各種花樣閣樓:哥哥是電子虛擬幻境、妹妹是黑色童話風兒童劇、爸爸是豬哥亮式酒家社會綜藝劇,媽媽則叨叨絮絮她白色遊艇上的愛情回憶——這一段或許太近於寫實原型而在演出時刪除了——另還有幾段苦主不明的異想情節:媽媽回家後看見只露出兩顆頭顱的兄妹,為他們縫上斷手斷腳,是黑色荒謬劇;最後一家四口開車看海而在隧道裡面拋錨,下車步行卻遇上大雪,又彷彿象徵戲。迥異體裁,被年輕劇作家以一種電動闖關的碎片邏輯拼湊起來,這種敘事上的不統一和佈局上的不完整,或許對某些導演來說,正是舞台調度介入的絕佳隙縫?

只見舞台以角材為框架,包覆白紙,有點工地暫厝的質感。四方圍著沙發茶几的地方,是家的客廳所在,哥哥妹妹的電玩練功房和秘密動物園因此被虛化。後舞台區有一條長長棧道橫越,上方鷹架也覆蓋著白色紙片,是給電玩聲光畫面投影的屏幕,風一吹就浮動翩翩。近中場的客廳紙牆被兒子戳破,顯然以破毀的物質裝置,再強調一次家的崩壞,到下半場時便轉作為父親應酬的酒色包廂。長棧道則是異想世界的主要展示台:上半場哥哥的擋關電玩角色和妹妹奇想動物園裏的動物偶,展示會般排排站,先後形象疊合,拉平了電子擬像和手工物偶的質感落差;下半場棧道化為一家人重聚的「尋海隧道」,所有人全著白衣,表明是象徵非寫實,但難以分辨這是誰的幻想(或許是作者自己的)。

整體來說,舞台設計走一物多用,演員也一人分飾多角,分配精簡,表演恰如其分。工寮的粗樸質感與電玩的光滑幻影質感有些扞格。當遊戲中的虛擬主角K被玩家「放生」後,真人K現身舞台,意涵上是繼續在虛擬世界中闖關,視覺上卻是入侵到現實空間。可惜現實主角呂凱浩和虛擬主角K之間並沒有再做進一步的辯證。至於K一面擁抱「自由」,並拯救誤入虛擬世界的動物朋友(為何只有野貓哈囉有此特權?),一面依照原本遊戲「設定」的最終關卡:找「海」。這種自由意志和遵守設定的自相矛盾,從文本到舞台調度都沒有再繼續追究。

令人費解的是明明是硬底演員,為何在中型劇場需要貼戴麥克風?這也使得現實世界和電子虛擬世界的聲音同源擴音,失去分野。而作為終極象徵的「海」,從戲一開始就是一幅海景圖畫,與投影幕成L型並置,「到不了的地方」,高高懸掛,劇中人始終找不到,但觀眾始終看得到,只是難以再由此生出更多意涵。

這戲有著多重形式風格的潛能,玩著如「寶可夢」般虛擬與現實弭界的最新遊戲,核心意識則是一顆軟糖,綿糊糊盪漾於抒情之海:如果重點是家的分崩無法回返,其實並沒看到誰在做修復的努力;如果說強調的是想像力自由,足以超越任何現實困局,觀眾也只看到凱浩的放棄和K的迷航。結果,現實世界的可能(或作者希望的)解決之道——「和解」,便由虛擬世界的設定——「找海」所取代;理由不可辯證,哀傷不言自明。全劇最「魔幻」的時刻,是啟用才五年的專業表演空間,竟在演出當中讓外面垃圾車的「少女祈禱」音樂穿牆而入。現實與虛構的互滲,原來早已是現實而不是虛構的特權。

《海》

演出|褶子劇團
時間|2016/08/20 19:30
地點|台北客家音樂戲劇中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海」在戲中象徵某種美好而令人嚮往的目標,真實世界的四位角色卻無一到達終點,反是虛構的遊戲人物K成功到達海邊,完成關卡,全部破解後似乎得到永生,但卻也暗示著永滅。(曾達元)
8月
25
2016
或許導演和編劇的用意本就不在解決家庭內的僵局,那樂樂園和遊戲關卡則可另解讀為非典型的家庭圖像。樂樂園是妹妹理想家庭樣貌的投射、是近乎烏托邦的想像。 (蔡敏秀)
8月
25
2016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