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在笑語下的真相?《妳和我和他的真相》
12月
10
2024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5次瀏覽

文 陳佩瑜(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碩士)

《妳和我和他的真相》來自法國劇作家Florian Zeller的喜劇作品《La Vérité》(英譯:《The Truth》)。兩對夫妻因交錯外遇產生諜對諜、謊包謊的絕妙喜劇效果;去年首演票房頗佳,今年乘勝加演。演出過程現場觀眾的笑聲此起彼落,反應熱烈。其中一場戲,男主角米希(屈中恆飾)在與好友妻子愛麗(賴雅妍飾)至外地渡假時,好友保羅(劉亮佐飾)電話查勤,要求與愛麗所稱來拜訪的姑媽通話;不得已之下,米希只好以古怪的聲音假扮姑媽與保羅對話。這場戲既緊張又爆笑,既荒謬又刺激;對照下半場保羅與米希攤牌時,保羅淡淡一句「那個姑媽裝得超不像」表示早已識破,幽默至極。舞台設計方面,簡約、擬真的裝潢家具,在靈活地變化排列組合下,翻轉成一間間媲美樣品屋的場景,賞心悅目。

此劇無庸置疑是齣成功的通俗劇,但若以專業角度審視,仍有不足之感。

以劇情而言,劇本堪稱佳構劇範本,結構工整——我與朋友之妻偷情,而他也早與我的妻子有染;本以為在工作、愛情甚至運動上皆勝對方一籌,卻在真相揭露後瞬間強弱易位;一直以為瞞過了對方,最後卻發現被蒙在鼓裡的是自己。過於整齊的平仄對偶,其實流於某種復古套路,故而內行者可以在人物關係交代後即猜出故事發展。之後還支撐著戲劇吸引力的,就剩語言上的機鋒了。法國劇本通常有兩種走向,一是滔滔不絕的雄辯,二是極端的摒除語言,此劇屬於前者。但過多的語言轟炸和太少的戲劇動作,導致屈中恆說台詞時,出現了說相聲的節奏,而內容卻不若相聲鋪哏密集與趣味性——設置的包袱往往兩三下就拆了,懸念不夠紮實,笑哏太小,便覺台詞冗長無聊。

以演員表現度來看,儘管乍看是雙生雙旦組合,但主線基本上是繫於屈中恆一人;他貫穿全場七個場景,戲外的辛苦程度恰恰呼應了戲中周旋於情人、好友、妻子間的疲於奔命。屈中恆的演技絕不在話下,但技巧大過於感情投入程度,不夠打動人。蔡燦得的表現則讓人眼睛一亮,尤其劇末的獨白,含淚的眼眶模糊了「欺騙」的對錯;與筆者觀賞2019年版《男言之隱》時相比,刮目相看。賴雅妍在本劇的發揮空間不大,頗為可惜。至於劉亮佐,以他的功力,角色應該要更突出的。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法國劇本《La Vérité》於2011年寫就,卻在五、六年後於英國倫敦爆紅,可能是劇情讓英國白領投射出在菁英階層感受到的虛偽與口蜜腹劍——劇中表面上的換帖兄弟,在一方失業後滿口安慰卻起了輕蔑之心,而當對方找到優於自己的工作時,卻又在祝福背後充滿不甘與嫉妒。

然而在台灣的演出,似乎僅呈現出淺層的喜劇樣貌。與法國民風迥異的台灣,應該很難同理保羅能詼諧又淡定地說出「你和我太太上床,又和我情婦上床」。那麼,除了笑聲,本劇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嗎?其實觀戲後,禁不住思索的是,對米希而言,元配與小三哪位才是真愛?若是前者,什麼特點讓米希感動而回頭;若是後者,什麼特點讓他心動而不顧兄弟之情?不論哪個面向,演出中若能多加著墨,都可引發觀眾對婚姻更深度的體會。

外國劇本在地化還可注意的細節例如:由於劇團沒有試圖讓觀眾以為這是個發生在法國的故事,整齣戲都很台灣味;因此當角色說出一個個歐洲地名時,便顯得相當突兀。置換成台灣地名應不是難事,若外遇出遊景點改成台東知本溫泉,相信會令人更有代入感。

移植外國喜劇時,若能就在地文化或受眾,小幅度調整改編,也許觀眾能擁有比笑聲更多的收穫。


注解

1、楊世彭,〈譯導法國喜劇《真相》的緣起〉。《聯合報》,2023年12月23日,D3版。

楊世彭,〈譯導法國喜劇《真相》的緣起〉。《聯合報》,2023年12月23日,D3版。

《妳和我和他的真相》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24/10/26 14: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愛情裡的真相與謊言並非絕對,只要心甘情願,謊言能成為真實,真實也可以是一種謊言。
10月
28
2024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