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掙扎,身體鍜練《慾翼》
6月
23
2014
慾翼(蕭紫菡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7次瀏覽
謝東寧(特約評論人)

當代舞蹈中的身體,「為什麼動」比「怎麼動」來得重要,所以,如有足夠的動機驅使身體動作,那麼,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舞者。這個觀念在年輕編舞者蕭紫菡的作品中,再自然不過,去年年底「蕭紫菡舞蹈劇場──土地計劃」的第一站《土地計劃—金磚上的遺民》,蕭紫菡帶領著混合了專業與素人的舞者們,在遭政府強制拆除大半的華光社區廢墟事件現場中,演出了一場被藝評人吳牧青譽為:「正標記著台灣舞蹈界與劇場界……甚至是台灣藝文界全體,皆應至為值得感受與思索的一幕」(作品也入圍第12屆台新藝術獎初選)。緊接著今年年初,蕭紫菡更是帶領一群非專業舞者,在苗栗大埔張藥房被拆後的現場,發表了「土地計畫」第二號作品。

編舞者帶領關心此事的表演者,進入事件現場尋找舞蹈的動機,於是充滿強烈情感的身體,即使是素人舞者,仍然可以創造出最獨特的藝術性表達(當代舞蹈),想想,這不才是藝術創作的本意嗎?

這次,「土地計畫」第三號作品《慾翼》,來到了台東都蘭糖廠。這個計畫原來只是蕭紫菡應立賢教育基金會生命美學計畫的邀請,來到台東泰源國小教小朋友跳舞,三年的教學後,他們決定大膽做一次正式的劇場表演,並與當地的都蘭山劇團共同合作,所以這個演出舞者的年齡層,從國小、國中到大人都有。

燠熱傍晚的糖廠,一座無空調的木雕工作室廠房,網路報名的觀眾,手上被繫上一條麻繩手環當入場證明,首演之前,觀眾隔著薄薄的木門,可以聽見裡頭的慌忙,但是尚未入場的我們何嘗不是騷動。比預定時間延遲了幾分鐘後,大門終於打開,觀眾被引導在左右兩個區域,中間和兩邊留下通往舞台區的通道。舞台簡單地以原住民色彩的布幔,隔出背景與出入的翼幕,中間一位女舞者,雍容地以大地之母的姿態,身上長長的兩條披肩延伸到左右舞台之深處。

演出在大地之母的吟唱聲中開始,舞作一共有六段加上謝幕,大意是大地之母以祭司的形象,手拿一把稻穗為部落祈福,部落英勇的四個武士以老鷹的姿態,保護著這塊土地,其他男女村民一起耕種稻米(「滋長」)及「豐慶」收成,此時來了一個黑衣神秘女子(蕭紫菡),留下一塊閃著亮片金光的披肩(「慾翼」),村民開始了一段「惡之戮」,最後孩子們出現,天上落下許多五彩珍珠,讓被迷惑的勇士停止了爭奪,而女祭司再度回來給大家力量(「捧愛‧紮根」)。

編舞者讓舞者屈膝降低重心,以專注的精神帶領身體緩慢前進,可以看到之前她參與無垢舞蹈劇場所受的影響,不過,編舞者喜歡在舞者身上加上物件,雨傘、稻穗、披肩、層層疊疊的服裝…,讓舞者身體能量必須更為集中,才能穿透這些象徵之物,以表達編舞的肢體語彙與情感,所以這些「物件」既是象徵也是障礙,而唯有身體突破障礙,象徵才會再度出現,而觀眾就是在跟現場舞者,共度這段突破障礙的身心過程。

要讓這群國小、國中的原住民學生,做到上述的意圖,我想編舞者必定花了不少心思,才能讓浮躁的年輕身體安靜下來。而舞作後段,當大家圍著圈,如同拉威爾《波麗露》的重複舞蹈儀式,中間的小舞者竟然可以獨挑大樑,與其他周圍舞者的能量所抗衡,想必,這位小舞者是充分瞭解了這段舞的動機,而編舞者也準確地抓住了舞者的身體。

形式之外,舞作的內在意義,恐怕才是這個舞蹈活動的真正精神。蕭紫菡在演後座談說到,當她去「反美麗灣」的現場,看到部落裡兩方人馬,都是唱著祖先留下來的歌謠,一方支持、另一方反對建美麗灣度假飯店,讓她有了創作這個作品的念頭。而在美麗灣海灣的另一頭,都蘭鼻的高地上立著一個「阿才之柱」,十一年前劇場工作者陳明才,為了反蘭鼻渡假中心在此地投海,兩個事件(與建築)遙遙相望,更能體會蕭紫菡與她的舞者們,想傳遞的對於「慾望」與「土地」的永恆爭辯。

《慾翼》

演出|泰源國小舞者ⅹ都蘭山劇團ⅹ蕭紫菡舞蹈劇場
時間|2014/06/20 19:00
地點|台東都蘭糖廠(蘇飛‧希巨木雕工作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