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掙扎,身體鍜練《慾翼》
6月
23
2014
慾翼(蕭紫菡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5次瀏覽
謝東寧(特約評論人)

當代舞蹈中的身體,「為什麼動」比「怎麼動」來得重要,所以,如有足夠的動機驅使身體動作,那麼,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舞者。這個觀念在年輕編舞者蕭紫菡的作品中,再自然不過,去年年底「蕭紫菡舞蹈劇場──土地計劃」的第一站《土地計劃—金磚上的遺民》,蕭紫菡帶領著混合了專業與素人的舞者們,在遭政府強制拆除大半的華光社區廢墟事件現場中,演出了一場被藝評人吳牧青譽為:「正標記著台灣舞蹈界與劇場界……甚至是台灣藝文界全體,皆應至為值得感受與思索的一幕」(作品也入圍第12屆台新藝術獎初選)。緊接著今年年初,蕭紫菡更是帶領一群非專業舞者,在苗栗大埔張藥房被拆後的現場,發表了「土地計畫」第二號作品。

編舞者帶領關心此事的表演者,進入事件現場尋找舞蹈的動機,於是充滿強烈情感的身體,即使是素人舞者,仍然可以創造出最獨特的藝術性表達(當代舞蹈),想想,這不才是藝術創作的本意嗎?

這次,「土地計畫」第三號作品《慾翼》,來到了台東都蘭糖廠。這個計畫原來只是蕭紫菡應立賢教育基金會生命美學計畫的邀請,來到台東泰源國小教小朋友跳舞,三年的教學後,他們決定大膽做一次正式的劇場表演,並與當地的都蘭山劇團共同合作,所以這個演出舞者的年齡層,從國小、國中到大人都有。

燠熱傍晚的糖廠,一座無空調的木雕工作室廠房,網路報名的觀眾,手上被繫上一條麻繩手環當入場證明,首演之前,觀眾隔著薄薄的木門,可以聽見裡頭的慌忙,但是尚未入場的我們何嘗不是騷動。比預定時間延遲了幾分鐘後,大門終於打開,觀眾被引導在左右兩個區域,中間和兩邊留下通往舞台區的通道。舞台簡單地以原住民色彩的布幔,隔出背景與出入的翼幕,中間一位女舞者,雍容地以大地之母的姿態,身上長長的兩條披肩延伸到左右舞台之深處。

演出在大地之母的吟唱聲中開始,舞作一共有六段加上謝幕,大意是大地之母以祭司的形象,手拿一把稻穗為部落祈福,部落英勇的四個武士以老鷹的姿態,保護著這塊土地,其他男女村民一起耕種稻米(「滋長」)及「豐慶」收成,此時來了一個黑衣神秘女子(蕭紫菡),留下一塊閃著亮片金光的披肩(「慾翼」),村民開始了一段「惡之戮」,最後孩子們出現,天上落下許多五彩珍珠,讓被迷惑的勇士停止了爭奪,而女祭司再度回來給大家力量(「捧愛‧紮根」)。

編舞者讓舞者屈膝降低重心,以專注的精神帶領身體緩慢前進,可以看到之前她參與無垢舞蹈劇場所受的影響,不過,編舞者喜歡在舞者身上加上物件,雨傘、稻穗、披肩、層層疊疊的服裝…,讓舞者身體能量必須更為集中,才能穿透這些象徵之物,以表達編舞的肢體語彙與情感,所以這些「物件」既是象徵也是障礙,而唯有身體突破障礙,象徵才會再度出現,而觀眾就是在跟現場舞者,共度這段突破障礙的身心過程。

要讓這群國小、國中的原住民學生,做到上述的意圖,我想編舞者必定花了不少心思,才能讓浮躁的年輕身體安靜下來。而舞作後段,當大家圍著圈,如同拉威爾《波麗露》的重複舞蹈儀式,中間的小舞者竟然可以獨挑大樑,與其他周圍舞者的能量所抗衡,想必,這位小舞者是充分瞭解了這段舞的動機,而編舞者也準確地抓住了舞者的身體。

形式之外,舞作的內在意義,恐怕才是這個舞蹈活動的真正精神。蕭紫菡在演後座談說到,當她去「反美麗灣」的現場,看到部落裡兩方人馬,都是唱著祖先留下來的歌謠,一方支持、另一方反對建美麗灣度假飯店,讓她有了創作這個作品的念頭。而在美麗灣海灣的另一頭,都蘭鼻的高地上立著一個「阿才之柱」,十一年前劇場工作者陳明才,為了反蘭鼻渡假中心在此地投海,兩個事件(與建築)遙遙相望,更能體會蕭紫菡與她的舞者們,想傳遞的對於「慾望」與「土地」的永恆爭辯。

《慾翼》

演出|泰源國小舞者ⅹ都蘭山劇團ⅹ蕭紫菡舞蹈劇場
時間|2014/06/20 19:00
地點|台東都蘭糖廠(蘇飛‧希巨木雕工作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