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尚未到來《魚:閃閃發光或其他》
5月
09
2015
魚:閃閃發光與其他(那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32次瀏覽
羅倩(成大藝術研究所)

斑駁水泥、佈滿黑色髒污的木箱,在舞台上圈起一長方形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木箱或高或低、或橫或直地堆疊著,代表著建築物的外圍。在圍起的空間中,左半邊的舞台以藍色的燈光投射而下,擺放了幾個紙箱,是三個好朋友相聚談天、交流與排戲的共同空間,右半邊則是家屋的另一頭,是樓梯、是門外、是背對觀者的一隱蔽空間。

戲裡講述時間作為一條永不回頭的長河,生活在其中的魚兒們只能不斷地往前游,無法抗拒的線性時間,形成了對於時間不斷流失的焦慮。度過的不止是時間,還有記憶堆疊的內容物,雜揉著現實與內心情境、生活與創作、理想與困難的片段,隨著時間捨棄的或無法遺棄的一切過往,都是魚兒們的成長故事。而劇中講述的鬼島、美國夢、地震、夜奔墾丁等段落,則是貼近三十歲世代成長經歷的某些體驗,帶出一種當代書寫、創作與生活的個人記錄。

編導張婷詠將人比喻為海裡的魚,廣大而深邃的海就是我們所處的社會,每一個人都在大海裡遨遊,每個自由的魚都有各自的煩惱與生活。戲裡的魚狀態接近人生的三十歲,在海裡遨遊了一段時間,開始有點回顧過去的心情,而邁向青壯年的狀態,如戲中演員所表述的「二十出頭用來夢想,二十好幾用來失敗,三十歲,你就習慣了。」劇團將《魚:閃閃發光或其他》的調性定位為「悲歡輕喜劇」、「輕熟心靈的日常之詩」實則相當適切,劇中講述的就是要邁向三十歲的各式各種紛雜的情緒。

舞台由三位女演員劉巽熙、張婷詠、林惠兒交織的各種生活狀態與事件組成,觀看三個朋友的對話:她們正在排戲、她們正在面對各種生活、她們偶爾會掉入一種內心狀態或讓回憶瞬間襲來、又或是搬演正在排練的戲劇,觀眾看到了很多層次的狀態,自己的、公眾的、回憶的、私密的、演出的。戲裡有著大量演員單獨面向觀眾的對白表述,傾訴自己生活片段,放大自我的特寫鏡頭,邀請觀眾不斷掉入物與事件的狀態,感受被時間/ 事件襲擊的強烈感受。

透過全黑的光線間隔與音樂的串場,演員在堆疊起來的長方形空間自由移動、停駐腳步、轉換場景,一幕幕不停斷的事件過場,透過適切的燈光引導、切割、聚焦,如焦慮深紅的情緒燈光或是迴圈造型般的藍藍地景,紛飛的泡泡、極度閃爍代表地震瞬間的燈光或是播放地震災情的廣播聲等等,燈光設計王江舜與音樂設計林威廷展現繁複且密集的場景轉換調度。

那個劇團2015 TNAF臺南藝術節「臺灣精湛」作品《魚:閃閃發光或其他》表現了生活的過往與此刻到未來的時間絮語,如同窺看一種私人狀態般細膩情感的無私敞開,在現實與理想中的斑駁積累,因歲月篆刻了過去所形成的現在,回憶總總時不時湧上心頭,一條無法逆反的長泳,只能持續地往前。作為編導的原創劇本,它極度貼近生活的現實,在理想中的掙扎,浮埋若顯那股隱隱推動的創作欲望,渴望持續懷抱著戲劇(創作)、自由、冒險和大海,最閃閃發亮的時刻尚未到來。

《魚:閃閃發光或其他》

演出|那個劇團
時間|2015/05/02 14:30
地點|臺南市歸仁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