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尚未到來《魚:閃閃發光或其他》
5月
09
2015
魚:閃閃發光與其他(那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71次瀏覽
羅倩(成大藝術研究所)

斑駁水泥、佈滿黑色髒污的木箱,在舞台上圈起一長方形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木箱或高或低、或橫或直地堆疊著,代表著建築物的外圍。在圍起的空間中,左半邊的舞台以藍色的燈光投射而下,擺放了幾個紙箱,是三個好朋友相聚談天、交流與排戲的共同空間,右半邊則是家屋的另一頭,是樓梯、是門外、是背對觀者的一隱蔽空間。

戲裡講述時間作為一條永不回頭的長河,生活在其中的魚兒們只能不斷地往前游,無法抗拒的線性時間,形成了對於時間不斷流失的焦慮。度過的不止是時間,還有記憶堆疊的內容物,雜揉著現實與內心情境、生活與創作、理想與困難的片段,隨著時間捨棄的或無法遺棄的一切過往,都是魚兒們的成長故事。而劇中講述的鬼島、美國夢、地震、夜奔墾丁等段落,則是貼近三十歲世代成長經歷的某些體驗,帶出一種當代書寫、創作與生活的個人記錄。

編導張婷詠將人比喻為海裡的魚,廣大而深邃的海就是我們所處的社會,每一個人都在大海裡遨遊,每個自由的魚都有各自的煩惱與生活。戲裡的魚狀態接近人生的三十歲,在海裡遨遊了一段時間,開始有點回顧過去的心情,而邁向青壯年的狀態,如戲中演員所表述的「二十出頭用來夢想,二十好幾用來失敗,三十歲,你就習慣了。」劇團將《魚:閃閃發光或其他》的調性定位為「悲歡輕喜劇」、「輕熟心靈的日常之詩」實則相當適切,劇中講述的就是要邁向三十歲的各式各種紛雜的情緒。

舞台由三位女演員劉巽熙、張婷詠、林惠兒交織的各種生活狀態與事件組成,觀看三個朋友的對話:她們正在排戲、她們正在面對各種生活、她們偶爾會掉入一種內心狀態或讓回憶瞬間襲來、又或是搬演正在排練的戲劇,觀眾看到了很多層次的狀態,自己的、公眾的、回憶的、私密的、演出的。戲裡有著大量演員單獨面向觀眾的對白表述,傾訴自己生活片段,放大自我的特寫鏡頭,邀請觀眾不斷掉入物與事件的狀態,感受被時間/ 事件襲擊的強烈感受。

透過全黑的光線間隔與音樂的串場,演員在堆疊起來的長方形空間自由移動、停駐腳步、轉換場景,一幕幕不停斷的事件過場,透過適切的燈光引導、切割、聚焦,如焦慮深紅的情緒燈光或是迴圈造型般的藍藍地景,紛飛的泡泡、極度閃爍代表地震瞬間的燈光或是播放地震災情的廣播聲等等,燈光設計王江舜與音樂設計林威廷展現繁複且密集的場景轉換調度。

那個劇團2015 TNAF臺南藝術節「臺灣精湛」作品《魚:閃閃發光或其他》表現了生活的過往與此刻到未來的時間絮語,如同窺看一種私人狀態般細膩情感的無私敞開,在現實與理想中的斑駁積累,因歲月篆刻了過去所形成的現在,回憶總總時不時湧上心頭,一條無法逆反的長泳,只能持續地往前。作為編導的原創劇本,它極度貼近生活的現實,在理想中的掙扎,浮埋若顯那股隱隱推動的創作欲望,渴望持續懷抱著戲劇(創作)、自由、冒險和大海,最閃閃發亮的時刻尚未到來。

《魚:閃閃發光或其他》

演出|那個劇團
時間|2015/05/02 14:30
地點|臺南市歸仁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