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於傳統與當代之間的《獨演.場》
7月
19
2023
獨演.場(吳妍萱提供/攝影徐煒勳、青田藝集)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26次瀏覽

文 葉娟礽(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助理研究員)

青年古箏演奏家吳妍萱所策劃的「獨演」,從自己與古箏長久以來相伴的音樂旅程中,精心挑選了五首作品,分別映照著不同的成長階段,從個人喜愛的傳統箏曲《海青拿鶴》、承襲自陝西箏派傳人周望的《秦桑曲》、展現柔美與炫技的創作箏曲《蓮花謠》,以及近年來學習電子音樂的個人創作兩首。

節目在演奏與談話中穿插進行,讓觀眾可以在輕鬆的氛圍下,聽到演奏家對每首作品的解說,更能感受她所呈現的音樂詮釋。吳妍萱在音樂會文宣上寫道:「彈琴是一種存在的實感,是表述心抒的手段。關於生活裡所有情緒的常態,在音樂裡也都是常態而已。我提供一個音樂場景,希望你/妳們,能聽到那份透徹與自由。」【1】 在她的演奏裡,貫注著個人私密的心境與思緒,在無形的幻想空間塑造音樂場景,開放聽眾走近感受。

吳妍萱自幼學習古箏,就讀於國立新竹高級中學音樂班主修古箏的期間,以自信與亮眼的表現,獲得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第一名,亦曾與臺北市立國樂團附設少年團合作,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古箏協奏曲。隨後赴北京求學,隨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周望教授學習,取得學士及碩士文憑,曾連續三年獲得「臺灣學生獎學金」一等獎肯定。2017年畢業後回臺展開個人演奏生涯,積極嘗試跨域結合,與臺灣現代創作音樂、流行音樂界、電子音樂圈、民族音樂等藝術家合作,於南韓全州國際音樂藝術節、臺灣世界音樂節、鐵玫瑰音樂祭、臺北藝穗節⋯等重要音樂活動中演出,並加入CUBE BAND與琵琶演奏家蘇筠涵及打擊演奏家方馨共同於2022年舉辦《3/4》當代作曲家專場。【2】 近年她與製作人、合成器人、編曲人蘇玠亘(外號:蛋)學習電子音樂,製作電子音樂作為背景,再加上個人古箏演奏,創作出多首嶄新面貌的作品,並於SoundCloud平臺【3】公開分享。

她的演奏有著修習傳統器樂所講求「精、氣、神」與音樂的合一,造就生動多變的氣韻流動,時刻賦予音樂生命力,深刻感染著現場的聽眾;加上多年來長時間閉關於琴房修煉演奏技巧,手型放鬆且易於施力、手指靈敏、雙手協調性極佳,以純熟的技術與專注的詮釋,帶給聽眾精彩與動人的表現。

節目的第一首及最後一首是她創作的電子音樂作品,長度各約三至五分鐘。演奏現場的古箏前,擺放著四臺多個旋鈕的播放控制器,左右置放揚聲器,古箏底面中間音孔下方放置收音麥克風。她專注的開啟旋鈕,在聽覺陌生的特殊電子音樂音響中,陸續於部分段落加入古箏的演奏;兩者時而有著前景、後景之別,時而互為相輔,此起彼落在上行音群中錯落交織。她將過去與異文化交流的經驗作為養分,創作的音樂律動鮮明且富變化性,她也將與當代作曲家合作的經驗,追求音色變化的各種可能性、以極少素材即興發展出最多面貌,並在中後段落推陳出複雜的雙聲部演奏技巧樂段,與電子音樂搭配得一氣呵成。

臺灣年輕的箏樂學子,為學習道地的傳統箏樂特色,除了藉由各箏派代表傳人彈奏與出版的專輯、影音,揣摩經典曲目的聲韻表現,一部分人曾考慮留/遊學中國拜師。1980年代,傳統箏樂流派曲目曾進行大規模的研討、整理與訂譜出版,1990年代進入教學規範化的時期。為了保留與傳承傳統箏樂流派的音樂特色,將原本口耳相傳的骨幹旋律,進行細緻的訂譜、標註右手彈奏指法、左手吟猱按放符號,每個聲韻都是被固定的進行教學,四十年後的今日,逐漸形成箏人對傳統箏樂曲目與音樂特色的認知。

吳妍萱隨陝西箏派大師周延甲的女兒周望教授學箏,特在本場音樂會中演奏《秦桑曲》,其演奏版本無可挑剔,速度和曲境的掌握亦佳,唯令人期待中清脆明亮的序奏似乎略顯溫厚,前段的Fa、Si按音音高略為失準,直到中後段才穩定下來。演奏的另一首傳統箏曲為浙江箏派《海青拿鶴》(又名《海青拿天鵝》),此曲為王巽之傳譜,常見有項斯華與王昌元兩個不同的演奏版本,在古箏考級中屬於較高難度的曲目,必須要有紮實的指力與穩定的高速控制力。浙江箏曲在1960年代發展之初,以雙手搊箏為其特色,但左手不帶義甲,而用指肉撥絃以仿西洋豎琴渾厚的音色。2000年後隨著新創曲目的需要,左手開始帶上義甲,音色也隨之改變。傳統箏樂的音聲特色,也受到某些程度的影響與傳承的抉擇考驗。

音樂會中最柔美的樂曲《蓮花謠》(王建民作於1995年),以優美的旋律、同時兼具雙聲部不同拍子律動、快速指序的炫技樂段,受到彈箏人與聽眾的喜愛。吳妍萱在演奏上完全能充分掌握感性與理性,但選擇性的刪除兩個樂段未彈,使全曲未臻完整較為可惜。

坐落於臺北市精華地段人文薈萃大安區的青田藝集,由作家楊照於2015年創辦,是文人雅士閱讀共學、音樂展演並供應美食的優雅舒適空間。週六音樂夜系列節目,平均每個月有二至三場次,以爵士音樂、藝術音樂為主,讓演奏家與聽眾近距離輕鬆的互動。音樂會門票包含前段品嚐美食套餐,音樂沙龍則於八點正式開演,提供忙碌的都會人親近音樂藝術的好場域。本場音樂會當天適逢補班日,晚間仍有大約八成觀眾參與,一起見證了吳妍萱不凡的音樂演奏風采。


注釋

1、引自Accupass網站活動介紹。(2023年7月查詢)。
2、參考自〈CUBE BAND三重奏 帶聽眾在音樂中尋寶解謎〉。(2023年7月查詢)。
3、吳妍萱電子音樂創作雲端平臺。(2023年7月查詢)。

《獨演.場》

演出|吳妍萱
時間|2023/06/17 20:00
地點|青田藝集Art Reading Caf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