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熱喧闐,鑼鼓聲摧落去《陣頭》
9月
25
2012
陣頭(九天民俗技藝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25次瀏覽
蔡諄任

將一般民間廟會科儀性質的節目帶到文化場表演,極力地推廣與端正民眾對陣頭文化的觀感,是我對九天民俗技藝團的印象。放眼台灣民俗藝陣表演團體不勝枚舉,然而九天能獨占鰲頭,可謂沙漠淘金難能可貴,看他們對於民俗技藝的傳承與發揚不遺餘力,更帶領這個台灣文化的表演,前進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為國爭光。

演出時每一位要進入劇場欣賞表演的觀眾,要鑽過在門外放置的大型轎門和神將,除了藉以賜福澤被民眾,更是將演出的氛圍提前在入口處暖場。幕啟首段<祭天>清煙裊繞遞送崇偉、神聖的開場表演,透過表演者擁有戲曲及舞蹈的肢體,四平八穩、流暢有力的動作,和輕柔氤氳杳杳的清香線條,雜揉融合出莊嚴肅穆的感覺,那種祭天同時敬天,力與柔的祈福表演,簡潔卻饒富韻味。

接續表演的<調營>,則是將傳統廟會文化的神秘性按照節奏的儀式過程,有條不紊的呈現,而可惜之處便在中營號令調兵遣將過程當中,其他四方各營在各據一方鼓聲不斷下,互動稍嫌不足,如此便讓觀眾覺得冗長無新趣,但五方分別象徵的性質和意涵則是清楚且明確的。又如<尬陣>中雙方相互叫陣、蠻爭觸戰,彼此間相較不下,最後一人出面搓圓揉扁,雙方甚至與和事佬從雄霸一方到化干戈為玉帛的戲劇互動,似乎隔靴搔癢,張力未能散發。然而這兩段卻也表演出陣頭文化最具生命力和良性競爭的所在之處,尤其鑼鼓喧闐,節奏鏗鏘有勁,十足表現出雙方在鼓動和較勁的意涵,也是身與聲互動最刺激之處。

<下馬金>和<將>,是演出過程中兩段,靠演員肢體展現最多的地方,可以看出試圖結合傳統與現代、戲曲及舞蹈各方面的嘗試,惟一利必有一弊難兩全,<將>的舞者傳統的身段不足,既跳不出將的風味、又無法將戲曲身段展現,只有在街舞的部分才重新找回自己在舞台上的身體;而<下馬金>透過投影幕和舞者與金紙飄散的畫面,烘托出不同的氣氛,製造出視覺上不同的結合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且耐人尋味。其次最具互動性的<蜈蚣鼓陣>,除了展現傳統鼓陣的靈活性,更是加了幾段俏皮的戲劇表演手法博得滿堂彩!表演者必須兼具打鼓與身段的表演還有戲劇的表現,執行層面需兼具比較廣泛,但卻也表現得恰如其分,也因這段表演讓陣頭文化的草根性和親民感適時發揮出來,是極為逗趣的演出段落。

接近末段重達二十公斤的太子,跳脫以往電音的氛圍,呈現不同的太子陣型,是最被大眾熟知的橋段,然而音樂設計的部分包含<將>的呈現,總會有一種格格不入的距離感,或許是少了那明確的節奏性關係,讓音樂的柔美與舞蹈的節奏性無法一致結合。而尾聲的唯我獨尊,確實是表現出鼓聲中最撼動、最澎湃的渲染力,那激昂而明快的節奏擲地有聲,彷彿在訴說著「捨我其誰」的爆發力,整體曲目安排的流暢性極佳,鼓曲的部分的確令人讚許;然在純樂曲部分與演出執行在呈現時總有冷暖無法調劑的抱憾,在燈光的空間氛圍設計也過於生澀不純熟。另外,導演的部分,對於全場的場面調度與畫面火候的掌控仍待琢磨,舞是舞、鼓曲是鼓曲、氛圍是氛圍,各自表述缺乏一致性的統整和協調。

未來九天要再更進一步,表演者的到「位」與到「味」、放與收,以及精準度和沉穩度都是要再思忖磨練的,還有在獲得眾多掌聲背後的沉潛與藝術性的陶冶必須要更多,這樣才能把這個在地而且特別的表演文化推向另一個藝術的堂奧,相信如這次節目所呈現的,九天民俗技團不認輸、拚落去的精神,一定會發展的更好,未來持續帶給大家特別且創新的感官饗宴!

《陣頭》

演出|九天民俗技藝團
時間|2012/09/22 19:30
地點|台中市立葫蘆墩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