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發新聲,勇敢逐夢《風神寶寶之火焰山》
3月
12
2013
風神寶寶之火焰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54次瀏覽
劉美芳(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明華園總團團長陳勝福一向以擁有敏銳市場嗅覺著稱,多次帶領劇團完成看似離經叛道卻總能開創新局的挑戰;而今他又從少子化風潮中意識到兒童戲劇燦亮的前景,創辦了「風神寶寶」劇團,委由企管系畢業的女兒陳昭賢擔任團長,展現專業的製作行銷長才,請出了自家人孫翠鳳與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擔任藝術總監,提供豐沛的藝術及人脈資源。於是創團首部作品《風神寶寶之火焰山》,便以堅實的創作團隊為後盾,打造出結合歌子戲、雜技、歌舞、現代劇場及3D動畫,又具有明華園一貫華麗奇幻風格的兒童戲劇。

全劇取材自最廣為人知的《西遊記》故事,擷取三藏師徒過火焰山借芭蕉扇的段落,但不管人物性格、情節發展都有極為大膽發想的顛覆與解構,想像瑰奇,創意無限。台北場特別找來了大咖演員孫翠鳳與蘇達分飾牛魔王與鐵扇公主,刻意不以其本色應工,裝扮造型已頗為吸睛;加以性格的翻轉,公主負責主理事務,魔王成了怕老婆一族,更是「笑」果十足。劇中主角「風神寶寶」由陳昭賢親自飾演,角色年齡與兒童觀眾接近,容易取得認同,台上台下互動熱絡,歡聲四起。他既是牛魔王與鐵扇公主的孩子,明顯是以「紅孩兒」為範本,一樣手持火尖槍、修得三昧真火,然而以「風神」為名,若用台語發音,猶可襯其少年英豪氣傲心高的神采;可惜劇中多以國語叫喚,他既不是腳踏「風火輪」的李哪吒,也沒有能一翻十萬八千里的觔斗雲,綜核名實似乎不甚相稱。

劇團自詡為「台灣第一個以東方文化與本土藝術說故事的兒童劇場」,果真如此?撇開各劇種都嘗試過的兒童戲曲不論,以「東方文化」為素材的兒童戲劇多到不可勝數。紙風車劇團從1999年起的生肖系列就推出過《武松打虎》、《哪吒大鬧龍宮》、《白蛇傳》、《小小羊兒要回家-三國奇遇記》、《西遊記-孫悟空大戰牛魔王》等戲。若要加上「本土藝術」甚至是戲曲身段的,早在二十多年前(1990年)魔奇兒童劇團便搬演過李永豐編導的《哪吒鬧海》,劇中真人演員還與布袋戲偶同台演出,劇本更被選入「臺灣兒童文學一百」。

風神寶寶劇團與一般兒童劇團最大的差異該在音樂吧!除了新編歌曲,劇中絕大多數的曲調來自傳統歌子戲與台灣民歌小調,經過重新編曲處理,在熟悉的旋律中添增現代新意,頗受觀眾好評,場外的故事劇場音樂CD禮盒更是熱賣到供不應求。遺憾的是演出時多數的演唱選擇以對嘴的方式處理,完全背馳了每次演出文本都該是唯一獨有的劇場價值。而且演員在台上演出,表現優劣或有仁智不同的詮解,為了劇場效果,即興的發揮本也無可厚非;但不該使用不恰當的語彙,尤其在兒童觀眾面前。而在售票的專業劇場裡更不該犯的錯誤便是笑場,甚至是一笑再笑到無法收拾的狀態,竟得煩勞寬容的觀眾以掌聲鼓舞,協助演員恢復演出。新生的劇團有衝勁理想勇於嘗試固然是好事,年輕演員的專/敬業態度恐怕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風神寶寶之火焰山》

演出|風神寶寶兒童劇團
時間|2013/03/10 14: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語言表現方式而言,除了歌仔戲的曲調之外,說台語或演唱台語歌曲,當然是另一種東方文化的隱喻──正港的臺灣!多用絕對無害,但得善用。「你祖母」這三個字彷彿代表了臺灣人「我」的表述方式。(一朵云)
4月
18
2013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