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發新聲,勇敢逐夢《風神寶寶之火焰山》
3月
12
2013
風神寶寶之火焰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20次瀏覽
劉美芳(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明華園總團團長陳勝福一向以擁有敏銳市場嗅覺著稱,多次帶領劇團完成看似離經叛道卻總能開創新局的挑戰;而今他又從少子化風潮中意識到兒童戲劇燦亮的前景,創辦了「風神寶寶」劇團,委由企管系畢業的女兒陳昭賢擔任團長,展現專業的製作行銷長才,請出了自家人孫翠鳳與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擔任藝術總監,提供豐沛的藝術及人脈資源。於是創團首部作品《風神寶寶之火焰山》,便以堅實的創作團隊為後盾,打造出結合歌子戲、雜技、歌舞、現代劇場及3D動畫,又具有明華園一貫華麗奇幻風格的兒童戲劇。

全劇取材自最廣為人知的《西遊記》故事,擷取三藏師徒過火焰山借芭蕉扇的段落,但不管人物性格、情節發展都有極為大膽發想的顛覆與解構,想像瑰奇,創意無限。台北場特別找來了大咖演員孫翠鳳與蘇達分飾牛魔王與鐵扇公主,刻意不以其本色應工,裝扮造型已頗為吸睛;加以性格的翻轉,公主負責主理事務,魔王成了怕老婆一族,更是「笑」果十足。劇中主角「風神寶寶」由陳昭賢親自飾演,角色年齡與兒童觀眾接近,容易取得認同,台上台下互動熱絡,歡聲四起。他既是牛魔王與鐵扇公主的孩子,明顯是以「紅孩兒」為範本,一樣手持火尖槍、修得三昧真火,然而以「風神」為名,若用台語發音,猶可襯其少年英豪氣傲心高的神采;可惜劇中多以國語叫喚,他既不是腳踏「風火輪」的李哪吒,也沒有能一翻十萬八千里的觔斗雲,綜核名實似乎不甚相稱。

劇團自詡為「台灣第一個以東方文化與本土藝術說故事的兒童劇場」,果真如此?撇開各劇種都嘗試過的兒童戲曲不論,以「東方文化」為素材的兒童戲劇多到不可勝數。紙風車劇團從1999年起的生肖系列就推出過《武松打虎》、《哪吒大鬧龍宮》、《白蛇傳》、《小小羊兒要回家-三國奇遇記》、《西遊記-孫悟空大戰牛魔王》等戲。若要加上「本土藝術」甚至是戲曲身段的,早在二十多年前(1990年)魔奇兒童劇團便搬演過李永豐編導的《哪吒鬧海》,劇中真人演員還與布袋戲偶同台演出,劇本更被選入「臺灣兒童文學一百」。

風神寶寶劇團與一般兒童劇團最大的差異該在音樂吧!除了新編歌曲,劇中絕大多數的曲調來自傳統歌子戲與台灣民歌小調,經過重新編曲處理,在熟悉的旋律中添增現代新意,頗受觀眾好評,場外的故事劇場音樂CD禮盒更是熱賣到供不應求。遺憾的是演出時多數的演唱選擇以對嘴的方式處理,完全背馳了每次演出文本都該是唯一獨有的劇場價值。而且演員在台上演出,表現優劣或有仁智不同的詮解,為了劇場效果,即興的發揮本也無可厚非;但不該使用不恰當的語彙,尤其在兒童觀眾面前。而在售票的專業劇場裡更不該犯的錯誤便是笑場,甚至是一笑再笑到無法收拾的狀態,竟得煩勞寬容的觀眾以掌聲鼓舞,協助演員恢復演出。新生的劇團有衝勁理想勇於嘗試固然是好事,年輕演員的專/敬業態度恐怕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風神寶寶之火焰山》

演出|風神寶寶兒童劇團
時間|2013/03/10 14: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語言表現方式而言,除了歌仔戲的曲調之外,說台語或演唱台語歌曲,當然是另一種東方文化的隱喻──正港的臺灣!多用絕對無害,但得善用。「你祖母」這三個字彷彿代表了臺灣人「我」的表述方式。(一朵云)
4月
18
2013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