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劇風味英雄劇《俠魂義膽廖添丁》
5月
01
2012
俠魂義膽廖添丁(ㄧ心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1次瀏覽
翁婉玲

從改良戲到新劇的作品中,幾乎不乏廖添丁的身影,歌仔冊、小說更是傳唱著本土英雄廖添丁的故事。2009年是傳奇人物廖添丁逝世百周年,台北霞海城隍廟與八里漢民祠(廖添丁廟)及大同區公所,舉辦「台灣俠義文化節—廖添丁百年祭」特展,希望藉由這些展演能讓民眾瞭解廖添丁的生平與傳說事蹟,其中戲劇的部份由一心戲劇團負責演出,以往大都是外台形式,今年2012年則移至大稻埕戲苑九樓演出。

一心所演出的《俠魂義膽廖添丁》有新劇的色彩,合歌、舞、演故事,搭配多媒體呈現新視角的廖添丁傳奇故事,情節從加藤屢抓不到廖添丁而憤怒,演唱【青の山脈】敘事開啟序幕。在這部《俠魂義膽廖添丁》裡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演員與觀眾互動機會多,讓台下觀眾時而疏離、時而開心大笑、時而配合演員入戲:當小販下台販售物品時,觀眾是市場中的遊客;當廖添丁易容喬裝賣花女,眼尖的觀眾高聲疾呼大聲鼓掌;當廖添丁嫵媚的唱著【桃花鄉】,一邊遞花給觀眾時,觀眾們更是索花踴躍;當日警下台追補廖添丁時,觀眾們又扮演起捍衛廖添丁的村民了。

不免俗的,這部《俠魂義膽廖添丁》的中心情節線落在劇中的雙生雙旦上,阿媚與廖添丁是一對戀人,日警加藤愛上貧窮的阿媚,而小雪則鍾情於加藤,形成愛情四角關係,情節不但鎖住這四位人物身上,時空也依這四人而轉換。例如第四場在廖添丁扮演老婦救下冒充漢女的小雪後,兩人在淡水河畔對景吟唱【思君】,從美景聯想到個人情愫,空間從此開始切割,從一塊變成二塊到【人蛇姻緣】時,阿媚、加藤走進舞台、變成四塊獨立的空間,隨著四人走位時而分散、時而走圈,此時對觀眾來說,時空已經開始錯亂,加上歌詞模糊的意境,此時描述的究竟是誰的心聲,已是個大謎團。整個情節到【找鴛鴦】唱完時,四人終於走成兩對分別站在左右台口,但這時,更怪的是兩對似乎都不是一對「戀人」,讓人感覺這個配對的走位有點怪異。

這部新劇色彩濃厚的歌仔戲,除了運用常見的【都馬調】、【雜唸調】、【雪梅思君】、【耍金扇】、【初一十五】、【思君】、【人蛇姻緣】、【找鴛鴦】、【江湖調】等傳統歌仔戲曲調外,也大量運用流行音樂及常聽的懷舊老歌,如【長崎蝴蝶姑娘】、【日日春】、【青春嶺】、【桃花鄉】、【南都夜曲】、【望月想愛人】、【西螺七崁】、【情詩淚】外,還有一條早期被禁唱的【塩埕區長】。不同的調隨著劇中情境交互運用,由於故事背景落在大稻埕及淡水河一帶,有些如廟會鏡頭、大稻埕街頭(小販買賣工作時)、月老神像(小雪及加藤祈求神明時)、淡水河畔(廖添丁與小雪見景思情時),都會運用到大稻埕及淡水河的舊照片,很有歷史意義。

這部戲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但情節編排完整、劇情緊湊,不但把廖添丁的英雄事跡都明白的演繹出來,還不時插科打諢引人入笑,對於廖添丁的感情世界及有名的「青腳巾」也能讓觀眾清楚的了解到。只是我有一點小疑問,為什麼「青腳巾」都掛在劇中男主角的脖子上?難道它也可以是「圍巾」麼?

《俠魂義膽廖添丁》

演出|一心戲劇團
時間|2012/04/28 14:0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