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劇風味英雄劇《俠魂義膽廖添丁》
5月
01
2012
俠魂義膽廖添丁(ㄧ心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6次瀏覽
翁婉玲

從改良戲到新劇的作品中,幾乎不乏廖添丁的身影,歌仔冊、小說更是傳唱著本土英雄廖添丁的故事。2009年是傳奇人物廖添丁逝世百周年,台北霞海城隍廟與八里漢民祠(廖添丁廟)及大同區公所,舉辦「台灣俠義文化節—廖添丁百年祭」特展,希望藉由這些展演能讓民眾瞭解廖添丁的生平與傳說事蹟,其中戲劇的部份由一心戲劇團負責演出,以往大都是外台形式,今年2012年則移至大稻埕戲苑九樓演出。

一心所演出的《俠魂義膽廖添丁》有新劇的色彩,合歌、舞、演故事,搭配多媒體呈現新視角的廖添丁傳奇故事,情節從加藤屢抓不到廖添丁而憤怒,演唱【青の山脈】敘事開啟序幕。在這部《俠魂義膽廖添丁》裡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演員與觀眾互動機會多,讓台下觀眾時而疏離、時而開心大笑、時而配合演員入戲:當小販下台販售物品時,觀眾是市場中的遊客;當廖添丁易容喬裝賣花女,眼尖的觀眾高聲疾呼大聲鼓掌;當廖添丁嫵媚的唱著【桃花鄉】,一邊遞花給觀眾時,觀眾們更是索花踴躍;當日警下台追補廖添丁時,觀眾們又扮演起捍衛廖添丁的村民了。

不免俗的,這部《俠魂義膽廖添丁》的中心情節線落在劇中的雙生雙旦上,阿媚與廖添丁是一對戀人,日警加藤愛上貧窮的阿媚,而小雪則鍾情於加藤,形成愛情四角關係,情節不但鎖住這四位人物身上,時空也依這四人而轉換。例如第四場在廖添丁扮演老婦救下冒充漢女的小雪後,兩人在淡水河畔對景吟唱【思君】,從美景聯想到個人情愫,空間從此開始切割,從一塊變成二塊到【人蛇姻緣】時,阿媚、加藤走進舞台、變成四塊獨立的空間,隨著四人走位時而分散、時而走圈,此時對觀眾來說,時空已經開始錯亂,加上歌詞模糊的意境,此時描述的究竟是誰的心聲,已是個大謎團。整個情節到【找鴛鴦】唱完時,四人終於走成兩對分別站在左右台口,但這時,更怪的是兩對似乎都不是一對「戀人」,讓人感覺這個配對的走位有點怪異。

這部新劇色彩濃厚的歌仔戲,除了運用常見的【都馬調】、【雜唸調】、【雪梅思君】、【耍金扇】、【初一十五】、【思君】、【人蛇姻緣】、【找鴛鴦】、【江湖調】等傳統歌仔戲曲調外,也大量運用流行音樂及常聽的懷舊老歌,如【長崎蝴蝶姑娘】、【日日春】、【青春嶺】、【桃花鄉】、【南都夜曲】、【望月想愛人】、【西螺七崁】、【情詩淚】外,還有一條早期被禁唱的【塩埕區長】。不同的調隨著劇中情境交互運用,由於故事背景落在大稻埕及淡水河一帶,有些如廟會鏡頭、大稻埕街頭(小販買賣工作時)、月老神像(小雪及加藤祈求神明時)、淡水河畔(廖添丁與小雪見景思情時),都會運用到大稻埕及淡水河的舊照片,很有歷史意義。

這部戲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但情節編排完整、劇情緊湊,不但把廖添丁的英雄事跡都明白的演繹出來,還不時插科打諢引人入笑,對於廖添丁的感情世界及有名的「青腳巾」也能讓觀眾清楚的了解到。只是我有一點小疑問,為什麼「青腳巾」都掛在劇中男主角的脖子上?難道它也可以是「圍巾」麼?

《俠魂義膽廖添丁》

演出|一心戲劇團
時間|2012/04/28 14:0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精衛》最迷人之處,是它拒絕走一條「混搭」、「拼貼」的捷徑,而是將雙方系統進行深層滲透,讓兩種身體語言彼此學習,最終產生質變。
5月
11
2025
這樣的鄭和下西洋再詮釋,不僅回應觀眾對傳說中任務的想像,也挑戰傳統偶戲善惡二元的框架,打破既有文化對立,令人難以簡單批評其對歷史複雜性的簡化。作為一種時間所積累的技藝,傳統偶戲如何通過多元文化的能動(agency)而體現當代性?
5月
09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