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靈魂交給我吧 看著我就擁有《低著的世界—視.限》
5月
23
2023
低著的世界—視.限(種子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33次瀏覽

文 劉美辰(自由接案工作者)

入場後,坐下來的觀眾(包含我)在等待表演開始前,拿起手機滑動態、回訊息,關掉螢幕沒多久又打開繼續滑,滑的好舒服啊!燈暗,台下的手機螢幕熄滅,台上的手機螢幕亮起了,舞者看著發光的螢幕,呆滯無神的眼球隨著光亮移動,蜷曲駝形的身體隨著螢幕移動而擺動,像是被附身的肉體一般,身體沈重的被眼前的光源給牽引支配,彷彿只有眼前的光亮才能帶來希望,於是只能跟隨、渴望、緊抓,一開場,這齣戲就照見我們剛剛的模樣。黑暗中的舞台以12面黑色屏幕當作佈景,黑幕前的舞者,就像手機訊息裡那些白花花的訊息在眼前跳動著,觀眾已被編舞家不知不覺的置身在看手機的體感裡,隨著舞者的呼吸、凝視螢幕光的無神、被訊息動態奴役而失控狂甩的腦袋給鞭打著,舞者被眼前的螢幕給支配,我們被眼前黑幕裡的舞者給牽引。

詭譎節奏快明的電子樂,隨著舞者抓狂的舞動爬進觀眾的耳朵,動滋打滋的撞擊著心臟與腦袋,原來現實生活裡低頭族的無語化作曲調是如此深刻的力道,手機裡的動態訊息通知、腦袋裡那些紛亂跳動的神經,都成為無數個重拍落在舞者駝背低頭的身體,跟隨手機世界裡的漩渦失速成瘋狂的模樣,看似見證這一切並享受著節拍的我們,其實也在這道黑幕營造出的手機世界裡,被舞者吸引、撥動、攪亂、綑綁,如同現實生活中我們被手機裡的世界制約那般。

12道聳立的黑幕是手機螢幕,也像是手機世界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看似只剩下一道牆的距離卻高聳到難以跨越,舞者在黑牆內狂躁擺盪,像是我們心裡期待外界給予回應的小小心靈,若沒有被餵養被給足,就會更加撕心力竭的去追趕去索取;有一幕安排是拿著鼓棒敲打黑幕的樂者,和時而懸在黑牆上時而消失的舞者彼此互相觀察、試探、追趕、落空,兩人在黑牆邊界的追逐互動,我覺得是整場戲最高漲凝滯的時刻,帶著觀眾看到自己在發文發限動之後的心理狀態,不是發完東西就沒事了,內心其實是如此咆哮與混亂不堪的在等待外界的回應。而舞者整體的視覺安排也是這場戲很重要的視覺關鍵,髮色清一色都像是被螢幕光渲染的紫銀色、每位舞者身著彈力衣,步步瞬間都展現出我們與手機之間的互動:時而交融纏綿,時而掛心在線上,時而真實與假裝拼貼一塊一塊的疊在一起。

看著舞台的我們是清醒的,還是台上深陷其中而牽引我們心智的舞者是明智的,在看與被看之間互相拉扯,就好像手機與自己的關係一樣,我們每天的生活從被手機鬧鐘叫醒那一刻,就開始被手機如影隨形如膠似漆的捆綁著,我是誰,我想如何,我無聊,我困惑,我想得到關注和喜歡,手機通通都可以給予回覆,彷彿我的靈魂寄託在手機,我就可以綻放光芒、活得多采多姿。透過觀眾的視角,得以見證舞者在滑手機的世界裡失速、渙散、索取、混亂,他們是我,一部份的我在他們那裡,看見之後,要繼續跳著如此的舞姿,或是用不同的姿態去面對滑手機的現在,這是這齣表演最後留給觀眾的空白。

《低著的世界—視.限》

演出|種子舞團
時間|2023/04/29 19:30;2023/04/30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