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靈魂交給我吧 看著我就擁有《低著的世界—視.限》
5月
23
2023
低著的世界—視.限(種子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96次瀏覽

文 劉美辰(自由接案工作者)

入場後,坐下來的觀眾(包含我)在等待表演開始前,拿起手機滑動態、回訊息,關掉螢幕沒多久又打開繼續滑,滑的好舒服啊!燈暗,台下的手機螢幕熄滅,台上的手機螢幕亮起了,舞者看著發光的螢幕,呆滯無神的眼球隨著光亮移動,蜷曲駝形的身體隨著螢幕移動而擺動,像是被附身的肉體一般,身體沈重的被眼前的光源給牽引支配,彷彿只有眼前的光亮才能帶來希望,於是只能跟隨、渴望、緊抓,一開場,這齣戲就照見我們剛剛的模樣。黑暗中的舞台以12面黑色屏幕當作佈景,黑幕前的舞者,就像手機訊息裡那些白花花的訊息在眼前跳動著,觀眾已被編舞家不知不覺的置身在看手機的體感裡,隨著舞者的呼吸、凝視螢幕光的無神、被訊息動態奴役而失控狂甩的腦袋給鞭打著,舞者被眼前的螢幕給支配,我們被眼前黑幕裡的舞者給牽引。

詭譎節奏快明的電子樂,隨著舞者抓狂的舞動爬進觀眾的耳朵,動滋打滋的撞擊著心臟與腦袋,原來現實生活裡低頭族的無語化作曲調是如此深刻的力道,手機裡的動態訊息通知、腦袋裡那些紛亂跳動的神經,都成為無數個重拍落在舞者駝背低頭的身體,跟隨手機世界裡的漩渦失速成瘋狂的模樣,看似見證這一切並享受著節拍的我們,其實也在這道黑幕營造出的手機世界裡,被舞者吸引、撥動、攪亂、綑綁,如同現實生活中我們被手機裡的世界制約那般。

12道聳立的黑幕是手機螢幕,也像是手機世界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看似只剩下一道牆的距離卻高聳到難以跨越,舞者在黑牆內狂躁擺盪,像是我們心裡期待外界給予回應的小小心靈,若沒有被餵養被給足,就會更加撕心力竭的去追趕去索取;有一幕安排是拿著鼓棒敲打黑幕的樂者,和時而懸在黑牆上時而消失的舞者彼此互相觀察、試探、追趕、落空,兩人在黑牆邊界的追逐互動,我覺得是整場戲最高漲凝滯的時刻,帶著觀眾看到自己在發文發限動之後的心理狀態,不是發完東西就沒事了,內心其實是如此咆哮與混亂不堪的在等待外界的回應。而舞者整體的視覺安排也是這場戲很重要的視覺關鍵,髮色清一色都像是被螢幕光渲染的紫銀色、每位舞者身著彈力衣,步步瞬間都展現出我們與手機之間的互動:時而交融纏綿,時而掛心在線上,時而真實與假裝拼貼一塊一塊的疊在一起。

看著舞台的我們是清醒的,還是台上深陷其中而牽引我們心智的舞者是明智的,在看與被看之間互相拉扯,就好像手機與自己的關係一樣,我們每天的生活從被手機鬧鐘叫醒那一刻,就開始被手機如影隨形如膠似漆的捆綁著,我是誰,我想如何,我無聊,我困惑,我想得到關注和喜歡,手機通通都可以給予回覆,彷彿我的靈魂寄託在手機,我就可以綻放光芒、活得多采多姿。透過觀眾的視角,得以見證舞者在滑手機的世界裡失速、渙散、索取、混亂,他們是我,一部份的我在他們那裡,看見之後,要繼續跳著如此的舞姿,或是用不同的姿態去面對滑手機的現在,這是這齣表演最後留給觀眾的空白。

《低著的世界—視.限》

演出|種子舞團
時間|2023/04/29 19:30;2023/04/30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