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者的舞台《寂寞芳心俱樂部》
2月
26
2015
寂寞芳心俱樂部(陳昶旭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35次瀏覽
賴得芸(輔大英語系)

一種寂寞,可以有很多種表情。

臺北藝術大學導表演所常拿這齣劇作當呈現文本,若從故事的結構來看,文本裡有美國劇作家Susan Glaspell ”Trifle”中鄉妻殺夫的失控、有《八月心風暴》的三姊妹心理競爭,可看性多。其中最核心要處理的重點,是寂寞。

原劇劇名”Crimes of the Heart”,心的罪行跟寂寞扯出了關係。每個時代空間,都有屬於他們的寂寞,就表演層面來講,表情可能不一樣,但原始衝動都相同。大姊想愛不敢愛,二姊隨性自由,三姊愛得失控,表演結構上,三姊妹是寂寞光譜上的三個端點。戲的看點就在三個女演員,搭構出來的角色動力;沒有誰寂寞誰不寂寞,三姊妹搭構給觀眾的,就是一整塊滿滿的寂寞。

第一幕第一組姊妹,大姊的演員時間感慢了,戲的節奏明顯緩了下來,在二姊出場後鮮明的角色把時間感拉回。第一幕三姊妹重要性在角色亮相,性格的刻畫交代清楚,劇組的處理安全而保守,確實也符合60年代台灣的時代氛圍。寂寞有了雛形,看得見,感覺還有的不只這些。

第二幕第二組姊妹,從文本結構來說,這段是個轉折,第二組飾演二姊的演員,在角色選擇上印象深刻,層次感出現,演員帶出的二姊有種滿不在乎,不是自我中心不是只顧自己,是從內在脈絡走出來的態度,明確建立角色個性。第二幕後段獨白,角色跟文本的連結緊密呈現;看到角色的內在不是隨便,是對於欲望的敢,她敢追夢、敢要愛、敢失去落敗、敢狂野瘋癲,這些文本的線索在演員眼神態度上看得見,很直接,很真實。於是第二幕的寂寞有了身形,大姊小妹對抗的是人言的威脅、是生存的威脅,她們只要跨出去一步,就是犯罪。二姊對抗的是寂寞,不對心誠實,才是罪。

第三幕,故事勢必要了結,而第三幕的三姊妹演員動力較為平衡。開頭不久,大姊小妹跟二姊講爺爺過世,狂笑,二姊看著她們木訥以對的這一景,前後也有三五分鐘,演員撐得住角色重量,第一、二幕的起伏並非這組演員演出,但在這一幕,三位演員皆能把角色內在籠住,相當好看。也許是前兩幕的時代感(服裝道具等等)已被清楚建立,第三幕三位演員整體上,不似前兩幕那樣長在時代裡,戲到尾聲,三姊拿著繩索上二樓、空台的一時片刻,甚至產生《海鷗》結局康斯坦丁舉槍自盡的西方悲劇錯覺感,然而沒有,《寂寞芳心俱樂部》沒有悲劇收尾。說回來第三幕三位演員帶出的角色,已經超越台灣的60年代,有西方定目劇的氣味,或者說讓戲的走向更貼近原著、一個西方劇本的故事型態,有趣的是就呈現觀點而言,導演想表現的明顯不只台灣60年代範圍內,是否有其他可能?也許導演在觀點上的定位能更清楚,好看之外會更深刻。

一種寂寞,三組演員,這麼多表情,許是北藝大愛選《寂寞芳心俱樂部》呈現的原因吧。

《寂寞芳心俱樂部》

演出|臺北藝術大學劇藝所103級導演期末呈現
時間|2015/01/17 19: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T305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寂寞芳心俱樂部》已進行一次「跨文化轉譯」,此版的「再一次轉譯」真能循著原作的情節進行嗎?進一步地,對於年齡的想像是否能在此作裡展現?能否在詮釋過程裡找尋到時間、年齡對於每一世代的人的不同意義呢?而這可能是超出「寫實」所必須意識到的。(吳岳霖)
4月
17
2018
流行音樂與劇場不會也不該只是市場、產業的匯聚與結盟,反而能在兩者互文之間,既在此時此刻延展時空,也讓跨越時代的記憶與感受在此交織。
12月
02
2024
不過也因此有個小疑惑,為何作品訪談錄像卻選擇了北投的山峸二手書店作為紀實主角,而非以台南在地的獨立書店進行影像呈現?
12月
02
2024
以重演作為方法,《安蒂岡妮在亞馬遜》不單是一齣希臘悲劇的當代改編,也是一場跨國界的文化行動。
12月
02
2024
這次淼淼製作對於新劇運動的「回訪」,不僅無法僅依賴對既有資料的重新詮釋,還必須想像當時未翻譯完整、未演出的劇本,在內容主旨及呈現形式方面如何與當代對話
12月
02
2024
編導以接近魔幻寫實的手法,模糊了不同的時間軸線,將兩對母女的生命故事穿梭交織,呈現難解的人生課題,讓我們在遺憾中瞥見真正的美好。
11月
29
2024
《沙拉殺人事件》的戲劇動作雖然簡單,卻充滿辯證思考的可能,特別是標題指涉的社會事件,與劇中夫妻女兒的意外死亡,就像那些從收音機裡傳來的新聞報導一樣,既有不可思議的怪異感,卻又有難以駁斥的真實感,不能不讓人重新檢視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常規和思考習慣,甚至對社會大眾的道德共識,心生疑慮。
11月
28
2024
《衣》對移動/移工/黑工的命題甚至桃園脈絡的改編策略,依然選擇了消極的表現方式——以陌生的澳門女工經驗作為回答,以熟悉的台灣素人演員進行演繹——以此作為《衣》的「台灣新製版本」。然而,跨國脈絡的失聯,使得女工的主體經驗,在兩地敘事的切換之間變得模糊不清,也落入了兩地相互嫁接的窘境。
11月
27
2024
若像本劇的潛台詞那樣認為開放部落、引進「體驗部落」文創商機就有活路,無疑是忽略了地方治理的複雜性,也忽略觀眾對複雜現實的理解力。
11月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