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者的舞台《寂寞芳心俱樂部》
2月
26
2015
寂寞芳心俱樂部(陳昶旭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06次瀏覽
賴得芸(輔大英語系)

一種寂寞,可以有很多種表情。

臺北藝術大學導表演所常拿這齣劇作當呈現文本,若從故事的結構來看,文本裡有美國劇作家Susan Glaspell ”Trifle”中鄉妻殺夫的失控、有《八月心風暴》的三姊妹心理競爭,可看性多。其中最核心要處理的重點,是寂寞。

原劇劇名”Crimes of the Heart”,心的罪行跟寂寞扯出了關係。每個時代空間,都有屬於他們的寂寞,就表演層面來講,表情可能不一樣,但原始衝動都相同。大姊想愛不敢愛,二姊隨性自由,三姊愛得失控,表演結構上,三姊妹是寂寞光譜上的三個端點。戲的看點就在三個女演員,搭構出來的角色動力;沒有誰寂寞誰不寂寞,三姊妹搭構給觀眾的,就是一整塊滿滿的寂寞。

第一幕第一組姊妹,大姊的演員時間感慢了,戲的節奏明顯緩了下來,在二姊出場後鮮明的角色把時間感拉回。第一幕三姊妹重要性在角色亮相,性格的刻畫交代清楚,劇組的處理安全而保守,確實也符合60年代台灣的時代氛圍。寂寞有了雛形,看得見,感覺還有的不只這些。

第二幕第二組姊妹,從文本結構來說,這段是個轉折,第二組飾演二姊的演員,在角色選擇上印象深刻,層次感出現,演員帶出的二姊有種滿不在乎,不是自我中心不是只顧自己,是從內在脈絡走出來的態度,明確建立角色個性。第二幕後段獨白,角色跟文本的連結緊密呈現;看到角色的內在不是隨便,是對於欲望的敢,她敢追夢、敢要愛、敢失去落敗、敢狂野瘋癲,這些文本的線索在演員眼神態度上看得見,很直接,很真實。於是第二幕的寂寞有了身形,大姊小妹對抗的是人言的威脅、是生存的威脅,她們只要跨出去一步,就是犯罪。二姊對抗的是寂寞,不對心誠實,才是罪。

第三幕,故事勢必要了結,而第三幕的三姊妹演員動力較為平衡。開頭不久,大姊小妹跟二姊講爺爺過世,狂笑,二姊看著她們木訥以對的這一景,前後也有三五分鐘,演員撐得住角色重量,第一、二幕的起伏並非這組演員演出,但在這一幕,三位演員皆能把角色內在籠住,相當好看。也許是前兩幕的時代感(服裝道具等等)已被清楚建立,第三幕三位演員整體上,不似前兩幕那樣長在時代裡,戲到尾聲,三姊拿著繩索上二樓、空台的一時片刻,甚至產生《海鷗》結局康斯坦丁舉槍自盡的西方悲劇錯覺感,然而沒有,《寂寞芳心俱樂部》沒有悲劇收尾。說回來第三幕三位演員帶出的角色,已經超越台灣的60年代,有西方定目劇的氣味,或者說讓戲的走向更貼近原著、一個西方劇本的故事型態,有趣的是就呈現觀點而言,導演想表現的明顯不只台灣60年代範圍內,是否有其他可能?也許導演在觀點上的定位能更清楚,好看之外會更深刻。

一種寂寞,三組演員,這麼多表情,許是北藝大愛選《寂寞芳心俱樂部》呈現的原因吧。

《寂寞芳心俱樂部》

演出|臺北藝術大學劇藝所103級導演期末呈現
時間|2015/01/17 19: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T305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寂寞芳心俱樂部》已進行一次「跨文化轉譯」,此版的「再一次轉譯」真能循著原作的情節進行嗎?進一步地,對於年齡的想像是否能在此作裡展現?能否在詮釋過程裡找尋到時間、年齡對於每一世代的人的不同意義呢?而這可能是超出「寫實」所必須意識到的。(吳岳霖)
4月
17
2018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