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排」?如何「崑劇」?《續琵琶》
8月
21
2014
續琵琶(新象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0次瀏覽
林立雄(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生)

北方崑曲劇院重排曹寅的《續琵琶》,歷經多次的演出和打磨後,至台灣演出時已有了較第一次完整且流暢的進行節奏。因為文本並無留有任何戲劇傳承,至今,方有學者整理完殘稿並箋注。然而,在沒有任何傳承之下,北崑力求原汁原味的呈現出《續琵琶》,特別在〈探獄〉、〈被掠〉、〈感夢〉、〈制拍〉、〈台宴〉五折,強調其幾未刪減。但,觀眾仍能明顯的看到,無論在唱腔、音樂,又或者舞台設計上,都加入了很多當代元素進行詮釋。但,多種與崑曲互相衝突元素的加入是否真的適合崑曲?又,將全本《續琵琶》進行串折重排的意義為何?或許是當今從事崑劇表演藝術者,都必須重新思量的。

《續》著重於書寫文姬被掠後,因感夢昭君,昭君以「繼承父業、續成青史」提醒文姬不得輕易捐生,文姬也因「孝」與「續史」選擇了苟活。俟十年後,曹操將文姬贖回中原,文姬歸漢續寫《漢史》的悲歡離合。《續》剪裁得宜,將三十五齣戲濃縮為十折左右的劇情進行演出。刪削後,留存蔡邕因朝廷召傳為官而托女續史、董卓被謀、蔡邕被陷而亡、匈奴入侵文姬被擄、文姬感夢、制拍、歸漢續史等劇情,串接流暢,劇情主要集中在續史留名上。雖前半部,多是以描寫朝中紛亂的武戲為主,可能略顯分散,但,下半場,以文姬為主的劇情便顯得集中了不少。這些情節在刪選後,有了一個完整且流暢的面貌,順暢的推動著劇情。

導演在編排上,演員的上下場或許有些問題存在。有些場次能明顯的看見空曠舞台上,因身段表演而營造出的空間,有些卻並不是如此。如,蔡邕被召傳回朝為官一出(〈別女〉),飾演董祀的王振義來來回回地進出蔡邕家的過程中,一開始進門之時好似有作進門的身段,但,第二次進入時便是草草地走上了舞台,便使人有種空間迷失錯覺。另外,〈探獄〉一齣,特別穿插著文姬在家收到蔡邕書信的悲傷情景,將探獄的場景與蔡邕家中一景一併呈現在同一個舞台上,或許,在舞台畫面的呈現上具有時空交錯的美感,但,這樣有別於傳統戲曲舞台程式的呈現,是否也可能同時削弱了演員在唱作時的張力呢?

最重要的是,音樂是影響這部戲最大的重點。有別於戲曲使用文武場做為音樂的搭配,北崑請了「指揮」領導國樂團作為音樂伴奏。以往戲曲表演通常所使用的是文武場,文武場都有所謂的「領導」,是帶著文武場進行演奏的靈魂人物。然而,北崑將這些角色改換為國樂團進行伴奏時,使得崑劇溫婉的音樂性失去了原本的面貌,與戲劇的搭配上也變得不太和諧。交響式的演奏固然造成了許多戲劇高潮,但,不斷的在跪拜、離別等場景大聲敲鑼、大聲打鼓製造緊張或是高潮時,不正是影響了崑劇的韻味嗎?為何崑劇如此婉轉的音樂,在抒情時必要用到劇烈的鑼鼓聲去展現其歌唱、表演的澎湃?又,雖然《續》多是利用曹寅所寫的舊曲牌進行演唱,但仍不乏加入了流行的編曲、編腔,使得流行的演唱方法雜揉進崑唱之中。然而,崑腔的韻味在新舊之間究竟是相互輝映還是消磨呢?或許,當代戲曲音樂的創作多希望能夠迎合大眾,吸引更多年輕觀眾進劇場觀看戲曲,但,回頭觀望過去的崑劇搬演,如青春版《牡丹亭》、《玉簪記》,又或是陳世爭版《牡丹亭》,在創作上雖然為迎合年輕觀眾而多有改變(如舞台設計的創新、年輕演員的演出等),其音樂性仍是舊有的面貌。倘若崑劇為了迎合大眾而漸顯通俗,或許是一種進,但,也可能是一種退,年輕人開始群起觀賞戲曲的同時,又如何從音樂、唱腔取去分辨自己所觀看的究竟是什麼戲曲劇種呢?

談及舞台布景,雖然留有崑劇舞台的寫意與簡潔,卻在某些時候讓人摸不著頭緒。如〈感夢〉一出所出現的巨大馬車,文姬叫了馬車停駐,但文姬竟不是從馬車上下來,而是從右舞台出場,可能不夠合理。甚至,最後〈餘韻〉一場,地上成堆的字為成為布景,從天而降的「字」讓人摸不著頭緒,突然降下的《漢書》剪影、投影在背幕的蔡邕像更是讓人覺得百思不得其解。演員在〈餘韻〉中所表現的情感真情流露,但,無法辨認的「字」紛亂掉落,或許多少影響了觀眾正要感受人物情緒時的狀態。為什麼書中的「字」要一一的墜落?為什麼書中的字要堆疊在地面?留得青山續成青史,為何成了一種「墜落」?最後,談及演員,則不能不提到魏春榮。魏春榮扮演了橫跨十年的蔡文姬,從閨門旦到融合正旦的演繹,將人物詮釋的多元且具有層次,讓人不得不讚賞其唱作俱佳的演出。在〈制拍〉一折,魏春榮特別展現了一段古琴的自彈自唱,更能看出魏春榮的認真與敬業的態度。

重排全本的《續琵琶》是重要的,將沒有戲劇傳承的文本展現在觀眾眼前,也讓觀眾接觸到前所未見的演出。但如何重排,是非常值得討論的問題,無論是劇本修裁、導演手法、舞台布景、音樂、唱腔設計都是。在戲曲觀眾逐漸高齡化、年輕人不再走進劇場欣賞傳統戲曲的當代,應該要如何讓崑劇或其他戲曲保有原來的面貌、韻味?又或是如何運用當代劇場元素,讓戲曲能夠跟著時代的前進,而有不同的面貌?音樂、舞台、程式上的革新都是必要的,而這些革新也可能成為當代年輕人走進劇場了解崑劇的可能。除此之外,為何「重排」也是必須被考量的,正如著名崑劇表演家計鎮華曾說,無論是戲劇、戲曲,能否順利留存在當代劇場演出終究仍是在「觀眾接受」,戲總是會因為時代失傳的。究竟如何重排?這無疑是觀看戲曲、喜歡戲曲、書寫戲曲、演出戲曲的人們,都必須反覆思考,並深入討論的重要問題。

《續琵琶》

演出|北方崑曲劇院
時間|2014/08/1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