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排」?如何「崑劇」?《續琵琶》
8月
21
2014
續琵琶(新象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2次瀏覽
林立雄(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生)

北方崑曲劇院重排曹寅的《續琵琶》,歷經多次的演出和打磨後,至台灣演出時已有了較第一次完整且流暢的進行節奏。因為文本並無留有任何戲劇傳承,至今,方有學者整理完殘稿並箋注。然而,在沒有任何傳承之下,北崑力求原汁原味的呈現出《續琵琶》,特別在〈探獄〉、〈被掠〉、〈感夢〉、〈制拍〉、〈台宴〉五折,強調其幾未刪減。但,觀眾仍能明顯的看到,無論在唱腔、音樂,又或者舞台設計上,都加入了很多當代元素進行詮釋。但,多種與崑曲互相衝突元素的加入是否真的適合崑曲?又,將全本《續琵琶》進行串折重排的意義為何?或許是當今從事崑劇表演藝術者,都必須重新思量的。

《續》著重於書寫文姬被掠後,因感夢昭君,昭君以「繼承父業、續成青史」提醒文姬不得輕易捐生,文姬也因「孝」與「續史」選擇了苟活。俟十年後,曹操將文姬贖回中原,文姬歸漢續寫《漢史》的悲歡離合。《續》剪裁得宜,將三十五齣戲濃縮為十折左右的劇情進行演出。刪削後,留存蔡邕因朝廷召傳為官而托女續史、董卓被謀、蔡邕被陷而亡、匈奴入侵文姬被擄、文姬感夢、制拍、歸漢續史等劇情,串接流暢,劇情主要集中在續史留名上。雖前半部,多是以描寫朝中紛亂的武戲為主,可能略顯分散,但,下半場,以文姬為主的劇情便顯得集中了不少。這些情節在刪選後,有了一個完整且流暢的面貌,順暢的推動著劇情。

導演在編排上,演員的上下場或許有些問題存在。有些場次能明顯的看見空曠舞台上,因身段表演而營造出的空間,有些卻並不是如此。如,蔡邕被召傳回朝為官一出(〈別女〉),飾演董祀的王振義來來回回地進出蔡邕家的過程中,一開始進門之時好似有作進門的身段,但,第二次進入時便是草草地走上了舞台,便使人有種空間迷失錯覺。另外,〈探獄〉一齣,特別穿插著文姬在家收到蔡邕書信的悲傷情景,將探獄的場景與蔡邕家中一景一併呈現在同一個舞台上,或許,在舞台畫面的呈現上具有時空交錯的美感,但,這樣有別於傳統戲曲舞台程式的呈現,是否也可能同時削弱了演員在唱作時的張力呢?

最重要的是,音樂是影響這部戲最大的重點。有別於戲曲使用文武場做為音樂的搭配,北崑請了「指揮」領導國樂團作為音樂伴奏。以往戲曲表演通常所使用的是文武場,文武場都有所謂的「領導」,是帶著文武場進行演奏的靈魂人物。然而,北崑將這些角色改換為國樂團進行伴奏時,使得崑劇溫婉的音樂性失去了原本的面貌,與戲劇的搭配上也變得不太和諧。交響式的演奏固然造成了許多戲劇高潮,但,不斷的在跪拜、離別等場景大聲敲鑼、大聲打鼓製造緊張或是高潮時,不正是影響了崑劇的韻味嗎?為何崑劇如此婉轉的音樂,在抒情時必要用到劇烈的鑼鼓聲去展現其歌唱、表演的澎湃?又,雖然《續》多是利用曹寅所寫的舊曲牌進行演唱,但仍不乏加入了流行的編曲、編腔,使得流行的演唱方法雜揉進崑唱之中。然而,崑腔的韻味在新舊之間究竟是相互輝映還是消磨呢?或許,當代戲曲音樂的創作多希望能夠迎合大眾,吸引更多年輕觀眾進劇場觀看戲曲,但,回頭觀望過去的崑劇搬演,如青春版《牡丹亭》、《玉簪記》,又或是陳世爭版《牡丹亭》,在創作上雖然為迎合年輕觀眾而多有改變(如舞台設計的創新、年輕演員的演出等),其音樂性仍是舊有的面貌。倘若崑劇為了迎合大眾而漸顯通俗,或許是一種進,但,也可能是一種退,年輕人開始群起觀賞戲曲的同時,又如何從音樂、唱腔取去分辨自己所觀看的究竟是什麼戲曲劇種呢?

談及舞台布景,雖然留有崑劇舞台的寫意與簡潔,卻在某些時候讓人摸不著頭緒。如〈感夢〉一出所出現的巨大馬車,文姬叫了馬車停駐,但文姬竟不是從馬車上下來,而是從右舞台出場,可能不夠合理。甚至,最後〈餘韻〉一場,地上成堆的字為成為布景,從天而降的「字」讓人摸不著頭緒,突然降下的《漢書》剪影、投影在背幕的蔡邕像更是讓人覺得百思不得其解。演員在〈餘韻〉中所表現的情感真情流露,但,無法辨認的「字」紛亂掉落,或許多少影響了觀眾正要感受人物情緒時的狀態。為什麼書中的「字」要一一的墜落?為什麼書中的字要堆疊在地面?留得青山續成青史,為何成了一種「墜落」?最後,談及演員,則不能不提到魏春榮。魏春榮扮演了橫跨十年的蔡文姬,從閨門旦到融合正旦的演繹,將人物詮釋的多元且具有層次,讓人不得不讚賞其唱作俱佳的演出。在〈制拍〉一折,魏春榮特別展現了一段古琴的自彈自唱,更能看出魏春榮的認真與敬業的態度。

重排全本的《續琵琶》是重要的,將沒有戲劇傳承的文本展現在觀眾眼前,也讓觀眾接觸到前所未見的演出。但如何重排,是非常值得討論的問題,無論是劇本修裁、導演手法、舞台布景、音樂、唱腔設計都是。在戲曲觀眾逐漸高齡化、年輕人不再走進劇場欣賞傳統戲曲的當代,應該要如何讓崑劇或其他戲曲保有原來的面貌、韻味?又或是如何運用當代劇場元素,讓戲曲能夠跟著時代的前進,而有不同的面貌?音樂、舞台、程式上的革新都是必要的,而這些革新也可能成為當代年輕人走進劇場了解崑劇的可能。除此之外,為何「重排」也是必須被考量的,正如著名崑劇表演家計鎮華曾說,無論是戲劇、戲曲,能否順利留存在當代劇場演出終究仍是在「觀眾接受」,戲總是會因為時代失傳的。究竟如何重排?這無疑是觀看戲曲、喜歡戲曲、書寫戲曲、演出戲曲的人們,都必須反覆思考,並深入討論的重要問題。

《續琵琶》

演出|北方崑曲劇院
時間|2014/08/1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