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排」?如何「崑劇」?《續琵琶》
8月
21
2014
續琵琶(新象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9次瀏覽
林立雄(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生)

北方崑曲劇院重排曹寅的《續琵琶》,歷經多次的演出和打磨後,至台灣演出時已有了較第一次完整且流暢的進行節奏。因為文本並無留有任何戲劇傳承,至今,方有學者整理完殘稿並箋注。然而,在沒有任何傳承之下,北崑力求原汁原味的呈現出《續琵琶》,特別在〈探獄〉、〈被掠〉、〈感夢〉、〈制拍〉、〈台宴〉五折,強調其幾未刪減。但,觀眾仍能明顯的看到,無論在唱腔、音樂,又或者舞台設計上,都加入了很多當代元素進行詮釋。但,多種與崑曲互相衝突元素的加入是否真的適合崑曲?又,將全本《續琵琶》進行串折重排的意義為何?或許是當今從事崑劇表演藝術者,都必須重新思量的。

《續》著重於書寫文姬被掠後,因感夢昭君,昭君以「繼承父業、續成青史」提醒文姬不得輕易捐生,文姬也因「孝」與「續史」選擇了苟活。俟十年後,曹操將文姬贖回中原,文姬歸漢續寫《漢史》的悲歡離合。《續》剪裁得宜,將三十五齣戲濃縮為十折左右的劇情進行演出。刪削後,留存蔡邕因朝廷召傳為官而托女續史、董卓被謀、蔡邕被陷而亡、匈奴入侵文姬被擄、文姬感夢、制拍、歸漢續史等劇情,串接流暢,劇情主要集中在續史留名上。雖前半部,多是以描寫朝中紛亂的武戲為主,可能略顯分散,但,下半場,以文姬為主的劇情便顯得集中了不少。這些情節在刪選後,有了一個完整且流暢的面貌,順暢的推動著劇情。

導演在編排上,演員的上下場或許有些問題存在。有些場次能明顯的看見空曠舞台上,因身段表演而營造出的空間,有些卻並不是如此。如,蔡邕被召傳回朝為官一出(〈別女〉),飾演董祀的王振義來來回回地進出蔡邕家的過程中,一開始進門之時好似有作進門的身段,但,第二次進入時便是草草地走上了舞台,便使人有種空間迷失錯覺。另外,〈探獄〉一齣,特別穿插著文姬在家收到蔡邕書信的悲傷情景,將探獄的場景與蔡邕家中一景一併呈現在同一個舞台上,或許,在舞台畫面的呈現上具有時空交錯的美感,但,這樣有別於傳統戲曲舞台程式的呈現,是否也可能同時削弱了演員在唱作時的張力呢?

最重要的是,音樂是影響這部戲最大的重點。有別於戲曲使用文武場做為音樂的搭配,北崑請了「指揮」領導國樂團作為音樂伴奏。以往戲曲表演通常所使用的是文武場,文武場都有所謂的「領導」,是帶著文武場進行演奏的靈魂人物。然而,北崑將這些角色改換為國樂團進行伴奏時,使得崑劇溫婉的音樂性失去了原本的面貌,與戲劇的搭配上也變得不太和諧。交響式的演奏固然造成了許多戲劇高潮,但,不斷的在跪拜、離別等場景大聲敲鑼、大聲打鼓製造緊張或是高潮時,不正是影響了崑劇的韻味嗎?為何崑劇如此婉轉的音樂,在抒情時必要用到劇烈的鑼鼓聲去展現其歌唱、表演的澎湃?又,雖然《續》多是利用曹寅所寫的舊曲牌進行演唱,但仍不乏加入了流行的編曲、編腔,使得流行的演唱方法雜揉進崑唱之中。然而,崑腔的韻味在新舊之間究竟是相互輝映還是消磨呢?或許,當代戲曲音樂的創作多希望能夠迎合大眾,吸引更多年輕觀眾進劇場觀看戲曲,但,回頭觀望過去的崑劇搬演,如青春版《牡丹亭》、《玉簪記》,又或是陳世爭版《牡丹亭》,在創作上雖然為迎合年輕觀眾而多有改變(如舞台設計的創新、年輕演員的演出等),其音樂性仍是舊有的面貌。倘若崑劇為了迎合大眾而漸顯通俗,或許是一種進,但,也可能是一種退,年輕人開始群起觀賞戲曲的同時,又如何從音樂、唱腔取去分辨自己所觀看的究竟是什麼戲曲劇種呢?

談及舞台布景,雖然留有崑劇舞台的寫意與簡潔,卻在某些時候讓人摸不著頭緒。如〈感夢〉一出所出現的巨大馬車,文姬叫了馬車停駐,但文姬竟不是從馬車上下來,而是從右舞台出場,可能不夠合理。甚至,最後〈餘韻〉一場,地上成堆的字為成為布景,從天而降的「字」讓人摸不著頭緒,突然降下的《漢書》剪影、投影在背幕的蔡邕像更是讓人覺得百思不得其解。演員在〈餘韻〉中所表現的情感真情流露,但,無法辨認的「字」紛亂掉落,或許多少影響了觀眾正要感受人物情緒時的狀態。為什麼書中的「字」要一一的墜落?為什麼書中的字要堆疊在地面?留得青山續成青史,為何成了一種「墜落」?最後,談及演員,則不能不提到魏春榮。魏春榮扮演了橫跨十年的蔡文姬,從閨門旦到融合正旦的演繹,將人物詮釋的多元且具有層次,讓人不得不讚賞其唱作俱佳的演出。在〈制拍〉一折,魏春榮特別展現了一段古琴的自彈自唱,更能看出魏春榮的認真與敬業的態度。

重排全本的《續琵琶》是重要的,將沒有戲劇傳承的文本展現在觀眾眼前,也讓觀眾接觸到前所未見的演出。但如何重排,是非常值得討論的問題,無論是劇本修裁、導演手法、舞台布景、音樂、唱腔設計都是。在戲曲觀眾逐漸高齡化、年輕人不再走進劇場欣賞傳統戲曲的當代,應該要如何讓崑劇或其他戲曲保有原來的面貌、韻味?又或是如何運用當代劇場元素,讓戲曲能夠跟著時代的前進,而有不同的面貌?音樂、舞台、程式上的革新都是必要的,而這些革新也可能成為當代年輕人走進劇場了解崑劇的可能。除此之外,為何「重排」也是必須被考量的,正如著名崑劇表演家計鎮華曾說,無論是戲劇、戲曲,能否順利留存在當代劇場演出終究仍是在「觀眾接受」,戲總是會因為時代失傳的。究竟如何重排?這無疑是觀看戲曲、喜歡戲曲、書寫戲曲、演出戲曲的人們,都必須反覆思考,並深入討論的重要問題。

《續琵琶》

演出|北方崑曲劇院
時間|2014/08/1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