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撥之間的無盡追尋《尋:陳怡蒨柳琴獨奏會》
8月
12
2019
尋(當代藝林樂集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64次瀏覽
徐志丞(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獨奏會的最後一首曲子《尋》,是陳怡蒨最新創作的柳琴獨奏曲。演出時陳怡蒨特別帶著兒時初學的第一把琴登台,至第二樂章以這把柳琴彈奏初學必彈的經典獨奏曲《燈節》片段,古樸的琴音讓時光開始倒流……讓觀眾看見陳怡蒨從十歲學琴以來,至今不忘初衷,仍對柳琴抱持極大的熱忱,無止盡地追尋最美好的樂音。

曾任香港中樂團全職柳琴樂師及署理首席的陳怡蒨在1999年回臺以後,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至今。在這二十年間,2001年先是灌錄膾炙人口的柳琴經典協奏曲《雨後庭院》;2003年首次嘗試將柳琴跨界爵士樂,至2007年更與絲竹空爵士樂團錄製專輯《絲竹空》;2010年起更持續創作多首柳琴獨奏曲、彈撥合奏作品;2011年創立當代藝林樂集,至2013年樂團更與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合作絲竹創作;2016年製作的彈撥樂團專輯《彈彈撥撥》更入圍傳藝金曲獎最佳創作獎。從以上經歷可見陳怡蒨在柳琴演奏、創作及教學皆不遺餘力,而在這之間,陳怡蒨究竟不懈地追尋什麼樣的柳琴理想呢?

從這次的曲目安排其實可以看出陳怡蒨對於柳琴發展的理想與期許,因早年學習柳琴能演奏的曲目大多是中國作曲家的作品,台灣的柳琴作品則是近十年才蓬勃發展起來,而這一次選曲皆是台灣傑出作曲家的作品,其中《千江有水千江月》是八零年代由林聰地所創作的柳琴獨奏曲。陳怡蒨將這首作品編配為阮咸伴奏,柳琴晶瑩剔透的點狀顆粒性,表現出一輪明月映於江水閃爍的重層光影,而中、大阮的伴奏讓這首曲子更富層次。《彌濃山鄉》為黃振南所作,這首曲子運用美濃當地《搖兒曲》、《正月牌》及《半山謠》作為創作素材,陳怡蒨熟稔地掌握撥片和琴弦之間的音色變化,十分細膩地表現出客家山歌曲調特有的力度和性格,惟較可惜的是當天琴況不佳,琴弦無法承受較大力度的表現技法,而在該曲掃拂輪段落稍稍影響音準,但在間奏又能迅速地調整好樂器的狀態,完美地完成演奏,可見其演奏功力和經驗非常之深厚。《對話II-鏡花水月》為李思嫻所作,「對話」是其無標題音樂系列作品的統整標題,第二次的對話想讓柳琴和大鍵琴進行音樂上本質的對話實驗。對演奏家陳怡蒨來說,其雖精通東方傳統彈撥樂,但其對於各類音樂的廣泛興趣,讓她可以跳脫傳統音樂的思維,去嘗試各種的可能性。故演奏家將這首子放在獨奏會的開場,或許是想呈顯她在音樂追索過程中最真實的自我叩問。在機械撥動大鍵琴琴弦之際;在撥片撥動柳琴琴弦之餘,發覺內心最純粹的絕對音樂。

演出至李志純創作的《聲、色、質》這首子將獨奏會引領至最高潮,《聲、色、質》這首超實驗性的作品運用大量非音樂類聲響之演奏技法,從較常見的弦軸音、碼下音及彈、拍面板,到使用撥片敲擊、刮奏琴品、琴弦和琴碼,二十多分鐘極為繁複的演奏設計、多變的速度和節奏轉換,對演奏家而言是極大的考驗。而陳怡蒨竟能完全背譜演出三個樂章,實在令人敬佩不已。陳怡蒨十分細膩地處理曲中大量非音樂類聲響的演奏效果,無非歸功於平時極為紮實的基本功要求,而能靈活控制撥片彈奏時觸弦角度與面積產生的音色變化,讓柳琴這樂器各部件發出的聲響皆富有層次變化和律動美感。此般演奏技術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而其對於樂曲的情感表現亦能十分自然地透過精湛的技術感染聽眾,演奏劉聖賢所作《葬花》時,深情地透過柳琴細膩的音響效果表現出王昭君出塞的內心處境,在「沉黑江」一段更巧妙運用左手按弦改變琴弦張力推拉之演奏技巧,寫實地表現出昭君投江的無盡悲傷,樂音無不深深地觸動聽眾,曲終之時,演奏者和聽者莫不淚涔涔。

陳怡蒨在追尋的是什麼呢?這場獨奏會演出的曲目恍若微型的台灣柳琴創作發展史,從台灣早期經典的作品到當代最具實驗性的創作;從取材台灣地方民謠到沿用西方古典無標題音樂形式;作曲家們為柳琴的多方嘗試,正如同陳怡蒨多方求索柳琴的無限可能。隨著愈來愈多的新作品誕生,創作手法和演奏技巧愈來愈炫目和多元,固然是我們所樂見的,但陳怡蒨所追尋的不單只是不斷的進步,同時也不斷堅持著最初學琴的初衷,在弦與弦之間往復彈、挑;在音樂與自我之間無止境地追尋柳琴的無限可能……

《尋:陳怡蒨柳琴獨奏會》

演出|當代藝林樂集
時間|2019/07/05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將《思想起》融入《尋》的樂曲之中,既象徵她對柳琴的莫忘初衷,亦有帶個過往邁向前方的含意,尤其尾聲時柳琴重複強烈且快速的「掃拂」高音技法,讓演奏者猶如浴火鳳凰般,雖然樂曲結束,卻也是另一個新的開始。(蔡佩娟)
8月
14
2019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
她那綿延溫暖的歌唱線條,串連著既清楚又充滿顏色的咬字。她用心鑽研出的文學底韻和多年嚴以律己所修鍊出的演唱技巧,透過今晚舒曼的音樂詮釋,完美展現。
5月
30
2025
雖然音樂在整部作品裡如此重要,但也少有角色或劇情引導觀眾留心聽覺,讓音樂始終停留在背景。在這些情形下,那「音樂與情緒關係」的感知與想像之訓練,也因此大打折扣。
5月
28
2025
這場音樂會以久石讓的經典動畫配樂為主軸,將現代與爵士、跨界與流行的語彙巧妙融合,帶領觀眾走入一扇通往「絕對」音樂世界的大門。
5月
21
2025
在呂紹嘉的帶領下,器樂聲部間的合作,如行雲流水般的流暢,各個器樂的獨奏段落,也精彩得令人目不暇給。NSO好似站在山巔的巨人,以其虛懷若谷的心境,用蕭斯塔柯維契的音樂,帶著觀眾一起經歷了一場帶了點魔幻氛圍的音樂旅程。
5月
20
2025
然而若對照團隊宣稱的「讓故事不再凝止於船難時刻」,本作恰恰陷入另一種凝視困境:當所有藝術手段都服務於「重現」而非「重構」,當形式實驗壓倒敘事深度,歷史記憶反而被禁錮在當代劇場的美學裝置中。
5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