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貴美的餐桌》
11月
21
2018
貴美的餐桌(無獨有偶提供/攝影林筱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6次瀏覽
郝妮爾(專案評論人)

工人必然會變得貧窮,因為他的勞動的創造力作為資本的力量,作為他人的權力,而與他相對。他把勞動做為生產財富的力量轉讓出去;而資本把勞動作為這種力量據為己有。——卡爾·馬克思(Karl Marx)【1】

我其實不知道戲已經開始了——薛美華拿著手套與掃帚請大家幫忙打掃,滿地都是瓜子殼與碎骨頭,要上餐桌前觀眾得先把自己的用餐環境整理乾淨,洗菜者有之、洗碗者有之,他擰抹布我擦桌子,大家都有事情要忙,一群互不相識的人因為勞動而自然地對話。

「勞動」在戲中是關鍵性的存在,它首先打破了一群陌生人得挨肩併坐共食的尷尬,甚至切斷了思考的可能,在洗碗、擦桌子的當下我們不需要考慮藝術性、戲劇邏輯等等,制約似的聽從指令做事;第二步,就是勞動帶來的回饋--「大家這麼辛苦工作,一定要好好吃一頓呀。」彭韶君把碗筷發下去,咚一聲端出大碗公,碗裡尚未軟透的泡麵,她一面介紹泡麵的來歷一面重複著:「快吃呀,剛剛都這麼認真做事了。」這一句話替《貴美的餐桌》找到合理的開場,此時此刻我們並非專程來這裡吃一頓飯、甚至不是看戲的觀眾,而是因為方才的勞動而得到合理餽贈的一群人。

接著,薛美華與彭韶君對視、神情嚴肅地說:「以前來了」,燈光明滅,差點沒有意會過來此時已經穿越了時空,回到「以前」,飲了一碗鮮美魚湯,莊重地彷彿某種宗教儀式,此時船笛鳴響,只見兩個黏著眼睛的胡蘿蔔登場,蘿蔔身上纏繞著麻繩,「扮演」漁民,帶來漁船也帶來豐盛的食物--三條油花均勻的牛排,被彭韶君煎得吱吱作響,此時整桌的人都開始鼓動了。

無論是2017年於海港之都基隆的演出,或者是此刻於往昔港口集貨地的利澤,《貴美的餐桌》與其說是慎選地點的演出,不如說是劇中各種關於遠航產業、或者漁民的意象,都是環海的臺灣能輕易共鳴的主題。也是屬一屬二能夠看出資本主義侵襲的產業之一。

資本主義改寫「勞動」的定義,使之成為只能生產金錢的手段,也就是所謂「他人的權力」,因此漁民從遠方帶來的食物,是為了販售而非果腹。同時,隨著產業結構改變,漁獲愈來愈稀少--漁船不再駛來我們小小的餐桌,取而代之的是一艘巨型、華麗的郵輪;郵輪不能帶來食物,它唯一能夠生產的就是欲望,欲望本身無法填飽肚子,但卻能夠讓充滿欲望、且富有支配權力的人,去指示苦力進行更多勞動,並且將這份勞動所帶來的金錢據為己有,滿足欲望。

劇中有一個安排是這樣的:因為漁船靠岸(上餐桌)的間隔愈來愈長,而且帶來的食物愈來愈少,漸漸無法讓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品嘗到,於是大家得「轉雞頭」,被雞頭指到的人不能舉箸。取而代之的,是薛美華灑脫地開了一瓶台灣啤酒,替不能用餐的人斟倒。酒興一來,眾人更是歡鬧,幾度忘了有些人是沒有吃到東西的。這讓我想到在《車諾比的悲鳴》【2】一書中,有許多士兵是喝了政府配給的伏特加才敢進核災現場查看災情,不喝醉的話有些東西就會緊抓著不放,於是乎,雖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我們最終也只剩下酒了。

大從車諾比的核災,小至餐桌上的分配不足,隨著下一趟漁船帶來的東西更少,幾乎只能讓半數人吃到,喝酒的人更多了,先前歡騰鼓譟的氣息亦削弱下來。

《貴美的餐桌》其實是一齣結構簡單、寓意直白的作品,倘若深入剖析,劇中最後一句引用賴和的台詞「苦力也是人,也有靈感,他們的吶喊,不一定比較詩人們的呻吟,就沒有價值」,其實是批判意味濃厚的。但之所以觀眾不至於感到成為資本主義共犯結構的一環,原因一是我們在坐下之前先付出勞力,因而此刻可以安心的站在勞動者(苦力)的一方;其二是因為雖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亦不在吃,但是牛小排、豬肉捲蔬菜、悶煎鮮蝦……這些菜色並非幻想出來的,而是真實的美味,吃食的歡愉會淡化罪惡感(如果有罪惡感的話)。

只是無論整體的氣氛再如何輕鬆愉快,都還是會被最後郵輪的進入給打斷。如同前述:胡蘿蔔扮演辛苦工作的漁民,漁民們讓大船靠岸、帶來食物、餵飽桌上的人,卻在最後一刻被淹沒在郵輪曾停靠過的港口(胡蘿蔔倒頭栽掉進裝水的透明碗公裡),另外一位,則從腳開始一片片被削落。雖然只是一根蘿蔔,但是它身上黏著眼睛彷彿擁有靈光,它方才是那麼有精神地工作,因此看到利刃將之削成薄片的同時,心裡還是有股奇異的殘忍。現場其中一位觀眾忍不住開口:「蛤?他剛剛那麼努力還要被這樣對待喔?」

所謂的「他」,只是一根胡蘿蔔而已,就會讓人產生不適,就更別提那些活生生的勞工,長期被視為魚肉、任由社會體制刀俎剝削--他剛剛那麼努力還要被這樣對待嗎?無論是誰,即便付出了再多的努力,都難保結局不會走向這一途,是吃完這一餐飯後,我所得到最昂貴的啟示。

註釋

1、本段文字摘自《你不知道的馬克思》,萬毓澤著,臺北:木馬文化,2018年2 月,頁54。

2、《車諾比的悲鳴》,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著,方祖芳、郭成業譯,臺北:馥林文化,2016年1月初版十刷。

《貴美的餐桌》

演出|薛美華與彭韶君
時間|2018/11/16 13:00
地點|利澤簡民家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節目單上創作者引用賴和的文句,對映著《貴美的餐桌》利用物件、操偶與吃食,雖沒有直言卻感官體驗與詩化地呈現了碼頭工人在現代的喑啞與靜寂,伴著鐵板的蒸氣水霧冉冉消散在燈光下。(黃馨儀)
10月
19
2017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