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只有公式化而已《好鼻師》
7月
17
2015
好鼻師(偶偶偶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36次瀏覽
陳怡君(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

舞台上講話清晰、好聽的主持人大姊姊按照慣例地介紹劇場規守則,提醒小朋友趕快去上廁所、不可以吃東西和不要跑來跑去等規則後,接著向大朋友小朋友借手指頭倒數 :「5,4,3,2,1!」,戲開始。這樣愉快活潑的方式很能控制好幾百個小孩的小手和現場氣氛,然而,我們不禁想問,可不可以換個更有創意的方法了呢?上述的兒童劇開演之前奏並非單個劇團的專用公式,而是因為方便和簡單而被廣泛應用在許多兒童劇中,小朋友進到劇場似乎也已頗習慣於這樣的倒數和主持人模式了。

偶偶偶劇團改編台灣民間故事《好鼻師》,主角阿發是執頭偶,其餘除了戲中的小皇帝外都由真人飾演,三個操偶師共同操弄一個偶,可想見加倍的練習以及默契之重要,戲偶及真人雖然比例懸殊(戲偶高大約只到人的膝蓋),但因為偶的活動範圍多在桌子上,並且動作靈活自然,所以觀眾並不感到突兀,而能自然的融入劇情中,甚至大多時候並不會意識到主角其實是一隻偶,偶偶偶劇團在這方面真人與戲偶共演的調配得宜,經驗豐富,但進一步值得我們發問的是:為什麼要共演呢?以戲偶取代真人演員目的是什麼呢?有因此增加其藝術價值嗎?另一方面主角阿發,也就是好鼻師,以戲偶取代真人演員或許可凸顯其特別,及增加卡通感,或許因為此理由還情有可原,那配角小皇帝又為何不以真人飾演呢?他的角色與大臣或是其他村民的意義並無太大差距,我們實在找不到以小皇帝角色以偶來演的必要性,反而因此侷限了他的活動自由和動作靈活度。

《好鼻師》故事講述傳說中螞蟻的由來,劇團演出與原民間故事不同之處在於多了一段好鼻師上天庭後的遭遇,企圖增加好鼻師不誠實的誇大性格(連天神都騙),並且讓村民「夢到」取代「看到」他從天墜落摔成螞蟻,讓整齣戲更多了一點神話感,我認為這部分是個有加分的改編。此外,劇團還可以進步的空間在「增強民間色彩」,台灣的民間故事其實饒富趣味,跟西方童話故事有明顯不同,既然選擇了《好鼻師》如此味道濃烈的特別故事,在設計上及語言上,如果可以發展出台灣特有民間韻味,顛覆兒童劇之慣用佈景方式、氛圍,將劇團用心之處擴大至表演之外的地方,將會是一場更完整的演出,期待偶偶偶劇團可以不再只是將台灣民間故事代入兒童劇簡易公式中,而能創造出自己的方程式,畢竟孩子們應該被鼓勵去天馬行空、去不同,如果連兒童劇都不能被賦予新生命了,那還有什麼值得數百雙發亮的眼睛去期待的了,是吧?

《好鼻師》

演出|偶偶偶劇團
時間|2015/07/11 14: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