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只有公式化而已《好鼻師》
7月
17
2015
好鼻師(偶偶偶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85次瀏覽
陳怡君(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

舞台上講話清晰、好聽的主持人大姊姊按照慣例地介紹劇場規守則,提醒小朋友趕快去上廁所、不可以吃東西和不要跑來跑去等規則後,接著向大朋友小朋友借手指頭倒數 :「5,4,3,2,1!」,戲開始。這樣愉快活潑的方式很能控制好幾百個小孩的小手和現場氣氛,然而,我們不禁想問,可不可以換個更有創意的方法了呢?上述的兒童劇開演之前奏並非單個劇團的專用公式,而是因為方便和簡單而被廣泛應用在許多兒童劇中,小朋友進到劇場似乎也已頗習慣於這樣的倒數和主持人模式了。

偶偶偶劇團改編台灣民間故事《好鼻師》,主角阿發是執頭偶,其餘除了戲中的小皇帝外都由真人飾演,三個操偶師共同操弄一個偶,可想見加倍的練習以及默契之重要,戲偶及真人雖然比例懸殊(戲偶高大約只到人的膝蓋),但因為偶的活動範圍多在桌子上,並且動作靈活自然,所以觀眾並不感到突兀,而能自然的融入劇情中,甚至大多時候並不會意識到主角其實是一隻偶,偶偶偶劇團在這方面真人與戲偶共演的調配得宜,經驗豐富,但進一步值得我們發問的是:為什麼要共演呢?以戲偶取代真人演員目的是什麼呢?有因此增加其藝術價值嗎?另一方面主角阿發,也就是好鼻師,以戲偶取代真人演員或許可凸顯其特別,及增加卡通感,或許因為此理由還情有可原,那配角小皇帝又為何不以真人飾演呢?他的角色與大臣或是其他村民的意義並無太大差距,我們實在找不到以小皇帝角色以偶來演的必要性,反而因此侷限了他的活動自由和動作靈活度。

《好鼻師》故事講述傳說中螞蟻的由來,劇團演出與原民間故事不同之處在於多了一段好鼻師上天庭後的遭遇,企圖增加好鼻師不誠實的誇大性格(連天神都騙),並且讓村民「夢到」取代「看到」他從天墜落摔成螞蟻,讓整齣戲更多了一點神話感,我認為這部分是個有加分的改編。此外,劇團還可以進步的空間在「增強民間色彩」,台灣的民間故事其實饒富趣味,跟西方童話故事有明顯不同,既然選擇了《好鼻師》如此味道濃烈的特別故事,在設計上及語言上,如果可以發展出台灣特有民間韻味,顛覆兒童劇之慣用佈景方式、氛圍,將劇團用心之處擴大至表演之外的地方,將會是一場更完整的演出,期待偶偶偶劇團可以不再只是將台灣民間故事代入兒童劇簡易公式中,而能創造出自己的方程式,畢竟孩子們應該被鼓勵去天馬行空、去不同,如果連兒童劇都不能被賦予新生命了,那還有什麼值得數百雙發亮的眼睛去期待的了,是吧?

《好鼻師》

演出|偶偶偶劇團
時間|2015/07/11 14: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