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只有公式化而已《好鼻師》
7月
17
2015
好鼻師(偶偶偶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44次瀏覽
陳怡君(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

舞台上講話清晰、好聽的主持人大姊姊按照慣例地介紹劇場規守則,提醒小朋友趕快去上廁所、不可以吃東西和不要跑來跑去等規則後,接著向大朋友小朋友借手指頭倒數 :「5,4,3,2,1!」,戲開始。這樣愉快活潑的方式很能控制好幾百個小孩的小手和現場氣氛,然而,我們不禁想問,可不可以換個更有創意的方法了呢?上述的兒童劇開演之前奏並非單個劇團的專用公式,而是因為方便和簡單而被廣泛應用在許多兒童劇中,小朋友進到劇場似乎也已頗習慣於這樣的倒數和主持人模式了。

偶偶偶劇團改編台灣民間故事《好鼻師》,主角阿發是執頭偶,其餘除了戲中的小皇帝外都由真人飾演,三個操偶師共同操弄一個偶,可想見加倍的練習以及默契之重要,戲偶及真人雖然比例懸殊(戲偶高大約只到人的膝蓋),但因為偶的活動範圍多在桌子上,並且動作靈活自然,所以觀眾並不感到突兀,而能自然的融入劇情中,甚至大多時候並不會意識到主角其實是一隻偶,偶偶偶劇團在這方面真人與戲偶共演的調配得宜,經驗豐富,但進一步值得我們發問的是:為什麼要共演呢?以戲偶取代真人演員目的是什麼呢?有因此增加其藝術價值嗎?另一方面主角阿發,也就是好鼻師,以戲偶取代真人演員或許可凸顯其特別,及增加卡通感,或許因為此理由還情有可原,那配角小皇帝又為何不以真人飾演呢?他的角色與大臣或是其他村民的意義並無太大差距,我們實在找不到以小皇帝角色以偶來演的必要性,反而因此侷限了他的活動自由和動作靈活度。

《好鼻師》故事講述傳說中螞蟻的由來,劇團演出與原民間故事不同之處在於多了一段好鼻師上天庭後的遭遇,企圖增加好鼻師不誠實的誇大性格(連天神都騙),並且讓村民「夢到」取代「看到」他從天墜落摔成螞蟻,讓整齣戲更多了一點神話感,我認為這部分是個有加分的改編。此外,劇團還可以進步的空間在「增強民間色彩」,台灣的民間故事其實饒富趣味,跟西方童話故事有明顯不同,既然選擇了《好鼻師》如此味道濃烈的特別故事,在設計上及語言上,如果可以發展出台灣特有民間韻味,顛覆兒童劇之慣用佈景方式、氛圍,將劇團用心之處擴大至表演之外的地方,將會是一場更完整的演出,期待偶偶偶劇團可以不再只是將台灣民間故事代入兒童劇簡易公式中,而能創造出自己的方程式,畢竟孩子們應該被鼓勵去天馬行空、去不同,如果連兒童劇都不能被賦予新生命了,那還有什麼值得數百雙發亮的眼睛去期待的了,是吧?

《好鼻師》

演出|偶偶偶劇團
時間|2015/07/11 14: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