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的當代取徑《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
10月
1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5次瀏覽

文/劉瀚傑(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我曾在一堂當代思潮的課程上,聽到教授講述阿岡本對「當代」的定義,是一種「格格不入」:真正的屬於這個時代,就是你在這個時代中,卻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時代;因為有點遠離框架,所以看到框架、覺得自己不完全屬於時代,於是更懂自己身在怎麼樣的時代裡。

而今晚,我似乎在《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下稱《循環》)能夠看到類似的邏輯。《循環》透過「動物轉化」的概念,試圖深入探索人格,並將其凝鍊與形象化(或者誠如魏雋展在《循環》所言,這樣的「雕塑」是「靈魂的濃縮咖啡」)。在確立動物的型態後,透過動物與人之間的「配比」,從藏匿其中到完全掌握,在這樣與平常的「人設」忽遠忽近的移動間,更能見到人真正的可能性,以及淺藏在人類的意識下的潛意識。

自我保護的鱗片與陰影

《循環》的第一部分〈蛇帶〉,由四位演員林筠喬、陳瑞祥、陳顥仁、唐芝妍以及特邀的黃凱臨共同創作,文本部分改編自京極夏彥《百鬼夜行——陽》中的故事【1】,透過蛇的恐懼來揭開主角不願面對的過往。台上的四位演員在台上流轉著身分,時而為角色,時而成為敘事者,場景也不停在虛實間轉換,揭開心中的陰影。

〈蛇帶〉中的肢體表演探索蛇的血口大盆與纏繞扭曲,其中也看的到日本舞蹈藝術「舞踏」的影子,蛇的危險氛圍與舞踏的死亡氣息,為〈蛇帶〉定調了陰森可怕的氣息。

透過探索恐懼的蛇,〈蛇帶〉揭露了恐懼的背後,潛藏著過去的悲慘與殘忍。可怕的從來不是蛇,是我們與蛇之間的關係;是我們的生命與自我,構築了我們與所懼之物的關係。

〈蛇帶〉的肢體部分透過走位與燈光創造了精采的構圖,配合音效也將氣氛渲染得很好。但在虛實間的轉換加上多次暗場,讓整個表演有一點斷斷續續,其所要營造的感受難以延續,整體下來略顯零碎。文本部分帶著「小說感」,是一種還算有趣的體驗,但或許是礙於篇幅或者內容取捨,鋪陳稍嫌急促,很多地方一節推著一節,稍嫌推擠。

人即「動物園」

 〈蛇帶〉結束後,透過魏雋展為我們展現了一段關於動物的「雕塑」的樣子。其中的「呼之欲出」,承先啟後,點出了其實藏在我們內裡的、像是「動物」的樣子,銜接到余彥芳編創的〈zoo〉。〈zoo〉中沒有任何台詞,全由狀聲詞與肢體構成,賀湘儀與杜逸凡默契極佳,在台上的丟接與細節都被處理得相當細膩,在台上創造了一對男女的生活場景,透過在日常的生活場景中加入動物轉化的元素,刻畫出人在生活中的百般姿態:被挑逗的猿猴、求愛的貓;毛蟲、鳥、章魚……其中,猴的出現顯得格外的純樸:那樣的親暱自然表現出來,似人卻沒有人類的理智束縛,一切皆由心。

透過燈光來劃分區域與轉換場景,搭配演員乾淨的切換,使得〈zoo〉像是一場蒙太奇。穿插其中的「打巴掌」片段,照編創者余彥芳所言是演員在互相探問「我在這裡,你在哪裏?我們到了嗎?」【2】。對觀者而言,也是一種〈zoo〉的主題回顧:這樣的日常相處中,我們是甚麼樣子的呢?我們在哪?我們又到哪了呢?

我們在這?

最後,在另一段動物轉化的練習之後,進入了《循環》的最後一段,〈孤獨的敘事者〉。

魏雋展穩定但強大的氣場將空蕩的舞台收縮到他的身上,以觀眾的而言是一場能量非常強大的獨白。以智人的身分作為敘事者,透過身體來「穿梭時空」,不僅將動物轉化用快節奏且「呼之欲出」的方式將肢體的可能性與戲劇性張開,更將人類的歷程跟行為變成一杯濃烈的伏特加:比起「靈魂的濃縮咖啡」,這一杯歷史的烈酒熱辣地入喉,從內裡灼燒至外頭;在華麗的燈光與音效中,把我們帶回那些日常生活中總是忘記的,卻真實存在的歷史。

人類走到現在,做了多少事情?我們如何打敗、如何被打敗、如何創造、如何毀滅、如何成為「萬物之靈」,以及,之後呢?我們真的只有「人」這樣的面相嗎?一如動物轉化所探索的靈魂跟身體的可能性,〈孤獨的敘事者〉則進一步延伸,我們人類,做到了甚麼,還能做甚麼。

最後,魏雋展走向觀眾席,成為了觀看者的一員。我們看著台上,空無一人,接下來會是甚麼呢?

所以,我們要去——

從〈蛇帶〉最後的是蛇、〈zoo〉的人像動物,到最後〈孤獨的敘事者〉的是人,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動物完全掌握到藏匿其中的脈絡。動物一直都在,只是我們沒有關注過。

一如演出名稱中編號與「無限循環」,這個過程是變動不已卻生生不息的。一如是蛇的,是登和子;身而為人的我們,也曾是(也一直都是)動物。這樣的迴圈,達成一種近乎禪性的圓滿,表現出人與動物間似乎有種微妙的反身性。

我們看著台上的演出,意識到一種全新的自我探索的取徑。透過離開「人類」的單一視角,我們察覺更多的自己的意識未曾流露的部分。

在表演的最後,我們一同看著無人的舞台,我們看到的是甚麼呢?我覺得,我們看到的是這一條路徑之後,尚待探究的部分。自我探索之無盡,會途經何處,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答案。我們的自我(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仍在等候發覺,或許《循環》即是三缺一劇團的宣告:「我們似乎已經到這裡了,但我們會去到哪裡呢?」


註釋:

  1. 可見節目單〈編創與「動物轉化」的再轉化〉中黃凱臨的部分。
  2. 引自節目單〈編創與「動物轉化」的再轉化〉中余彥芳的部分(第8頁)。

《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22/09/1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誌怪物語,到現代情感,以至智人的發展,最後魏雋展以直立人之姿坐入觀眾席中,與我們同在。在最後的時刻,我們同在了,雖然讚嘆著表演的魔法,但觀看過程中我的困惑無法歇止。(黃馨儀)
9月
20
2022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