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的當代取徑《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
10月
1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84次瀏覽

文/劉瀚傑(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我曾在一堂當代思潮的課程上,聽到教授講述阿岡本對「當代」的定義,是一種「格格不入」:真正的屬於這個時代,就是你在這個時代中,卻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時代;因為有點遠離框架,所以看到框架、覺得自己不完全屬於時代,於是更懂自己身在怎麼樣的時代裡。

而今晚,我似乎在《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下稱《循環》)能夠看到類似的邏輯。《循環》透過「動物轉化」的概念,試圖深入探索人格,並將其凝鍊與形象化(或者誠如魏雋展在《循環》所言,這樣的「雕塑」是「靈魂的濃縮咖啡」)。在確立動物的型態後,透過動物與人之間的「配比」,從藏匿其中到完全掌握,在這樣與平常的「人設」忽遠忽近的移動間,更能見到人真正的可能性,以及淺藏在人類的意識下的潛意識。

自我保護的鱗片與陰影

《循環》的第一部分〈蛇帶〉,由四位演員林筠喬、陳瑞祥、陳顥仁、唐芝妍以及特邀的黃凱臨共同創作,文本部分改編自京極夏彥《百鬼夜行——陽》中的故事【1】,透過蛇的恐懼來揭開主角不願面對的過往。台上的四位演員在台上流轉著身分,時而為角色,時而成為敘事者,場景也不停在虛實間轉換,揭開心中的陰影。

〈蛇帶〉中的肢體表演探索蛇的血口大盆與纏繞扭曲,其中也看的到日本舞蹈藝術「舞踏」的影子,蛇的危險氛圍與舞踏的死亡氣息,為〈蛇帶〉定調了陰森可怕的氣息。

透過探索恐懼的蛇,〈蛇帶〉揭露了恐懼的背後,潛藏著過去的悲慘與殘忍。可怕的從來不是蛇,是我們與蛇之間的關係;是我們的生命與自我,構築了我們與所懼之物的關係。

〈蛇帶〉的肢體部分透過走位與燈光創造了精采的構圖,配合音效也將氣氛渲染得很好。但在虛實間的轉換加上多次暗場,讓整個表演有一點斷斷續續,其所要營造的感受難以延續,整體下來略顯零碎。文本部分帶著「小說感」,是一種還算有趣的體驗,但或許是礙於篇幅或者內容取捨,鋪陳稍嫌急促,很多地方一節推著一節,稍嫌推擠。

人即「動物園」

 〈蛇帶〉結束後,透過魏雋展為我們展現了一段關於動物的「雕塑」的樣子。其中的「呼之欲出」,承先啟後,點出了其實藏在我們內裡的、像是「動物」的樣子,銜接到余彥芳編創的〈zoo〉。〈zoo〉中沒有任何台詞,全由狀聲詞與肢體構成,賀湘儀與杜逸凡默契極佳,在台上的丟接與細節都被處理得相當細膩,在台上創造了一對男女的生活場景,透過在日常的生活場景中加入動物轉化的元素,刻畫出人在生活中的百般姿態:被挑逗的猿猴、求愛的貓;毛蟲、鳥、章魚……其中,猴的出現顯得格外的純樸:那樣的親暱自然表現出來,似人卻沒有人類的理智束縛,一切皆由心。

透過燈光來劃分區域與轉換場景,搭配演員乾淨的切換,使得〈zoo〉像是一場蒙太奇。穿插其中的「打巴掌」片段,照編創者余彥芳所言是演員在互相探問「我在這裡,你在哪裏?我們到了嗎?」【2】。對觀者而言,也是一種〈zoo〉的主題回顧:這樣的日常相處中,我們是甚麼樣子的呢?我們在哪?我們又到哪了呢?

我們在這?

最後,在另一段動物轉化的練習之後,進入了《循環》的最後一段,〈孤獨的敘事者〉。

魏雋展穩定但強大的氣場將空蕩的舞台收縮到他的身上,以觀眾的而言是一場能量非常強大的獨白。以智人的身分作為敘事者,透過身體來「穿梭時空」,不僅將動物轉化用快節奏且「呼之欲出」的方式將肢體的可能性與戲劇性張開,更將人類的歷程跟行為變成一杯濃烈的伏特加:比起「靈魂的濃縮咖啡」,這一杯歷史的烈酒熱辣地入喉,從內裡灼燒至外頭;在華麗的燈光與音效中,把我們帶回那些日常生活中總是忘記的,卻真實存在的歷史。

人類走到現在,做了多少事情?我們如何打敗、如何被打敗、如何創造、如何毀滅、如何成為「萬物之靈」,以及,之後呢?我們真的只有「人」這樣的面相嗎?一如動物轉化所探索的靈魂跟身體的可能性,〈孤獨的敘事者〉則進一步延伸,我們人類,做到了甚麼,還能做甚麼。

最後,魏雋展走向觀眾席,成為了觀看者的一員。我們看著台上,空無一人,接下來會是甚麼呢?

所以,我們要去——

從〈蛇帶〉最後的是蛇、〈zoo〉的人像動物,到最後〈孤獨的敘事者〉的是人,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動物完全掌握到藏匿其中的脈絡。動物一直都在,只是我們沒有關注過。

一如演出名稱中編號與「無限循環」,這個過程是變動不已卻生生不息的。一如是蛇的,是登和子;身而為人的我們,也曾是(也一直都是)動物。這樣的迴圈,達成一種近乎禪性的圓滿,表現出人與動物間似乎有種微妙的反身性。

我們看著台上的演出,意識到一種全新的自我探索的取徑。透過離開「人類」的單一視角,我們察覺更多的自己的意識未曾流露的部分。

在表演的最後,我們一同看著無人的舞台,我們看到的是甚麼呢?我覺得,我們看到的是這一條路徑之後,尚待探究的部分。自我探索之無盡,會途經何處,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答案。我們的自我(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仍在等候發覺,或許《循環》即是三缺一劇團的宣告:「我們似乎已經到這裡了,但我們會去到哪裡呢?」


註釋:

  1. 可見節目單〈編創與「動物轉化」的再轉化〉中黃凱臨的部分。
  2. 引自節目單〈編創與「動物轉化」的再轉化〉中余彥芳的部分(第8頁)。

《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22/09/1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誌怪物語,到現代情感,以至智人的發展,最後魏雋展以直立人之姿坐入觀眾席中,與我們同在。在最後的時刻,我們同在了,雖然讚嘆著表演的魔法,但觀看過程中我的困惑無法歇止。(黃馨儀)
9月
20
2022
或許是臺灣女性生命的關鍵字,也是悲劇命運的三元素,更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臺灣女性元神:她們有豐沛的「愛」可以給予,她們愛子女、愛丈夫、愛朋友、愛神明、愛芸芸眾生,唯獨不愛自己⋯⋯
12月
07
2023
《罪・愛》編導有強大的企圖心,要以一個相對簡單明確的敘事結構,從(陳怡靜的)單一視角,同時檢視、處理多個繁雜難解的議題——媒體生態、新興宗教、家庭暴力、司法正義、創傷記憶,從個人生命與集體意識交會糾結的亂碼謎團中,釐出一條符合因果邏輯的動作軌跡,為那些深陷迷惘深淵的人們,描繪出一幅不同於新聞報導或媒體傳播所呈現的,能讓我們同理、同情的生命圖像。
12月
04
2023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