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到的身體,無解的實驗——《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
9月
20
2022
LAB 3.14:動物的無限循環(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5次瀏覽

黃馨儀

三缺一劇團的動物轉化發展了十一年之久,在此次《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演出之始也如此揭示。表演者逐一上台,說出自己的姓名,並介紹代表自己的動物。動物可能不只一種,因為涵蓋的成長的軌跡,更有脆弱恐懼時的姿態,就此也揭示了人類內在的動物性格。開場中也預告演出先後為《蛇帶》、《Zoo》和《孤獨的敘事者》,三個段落間則以動物轉化的練習說明作為穿插換場。

如此架構下,《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好像是動物轉化發展的揭示性演出,展現了三缺一劇團十餘年來所建構鑽研的表演方式與美學。這在我心中埋下了一個從最初到最後的問題:為什麼這場演出需要這樣的展示說明?
由外而內、由實至虛的進程

《蛇帶》由擅長默劇肢體的表演者黃凱臨帶領四位年輕演員唐芝妍、陳瑞祥、陳顥仁、林筠喬共同創作,改編京極夏彥《百鬼夜行——陽》中的故事,從表象的蛇,潛入蛇形所象徵的妒忌與恐懼。有著具體文本,表演者的敘事口吻確實如日本物語,在空台與黑衣間製造了獨特的異國感。四名表演者變換著角色與歌隊的身份,敘事與形體交織,人物與意象交疊,在此,動物是人心的投射,可怕的不是客觀存在的動物,而是來自於人。

緊接著,由魏雋展的動物轉化訓練展示也呼應《蛇帶》,在動物的「全然控制」、「呼之欲出」、「潛藏其中」等三個發展階段下,動物不只是形體,更是人類的潛意識活動。也以此進入余彥芳編創,賀湘儀與杜逸凡演出的《Zoo》。


LAB 3.14:動物的無限循環(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AB 3.14:動物的無限循環(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對比於年輕表演者,賀湘儀與杜逸凡作為初始團員,完整參與了動物轉化的方法發展,有著長年共同演出的經驗,兩人的表演切換與默契配合都十分流暢。《Zoo》以一對男女的同居生活為軸,拆解關係的層次,呈現相處之間不同的動物性:色慾高漲時是猩猩、撒嬌討好時是貓、貪吃時是花栗鼠,不斷相依、相抗。人,亦是動物。

於是到了最後魏雋展的段落,他不再談「動物」,而直接從智人的歷史演進開始,呈現人的進步,以及人類的野蠻,藉此詰問人類存在,人亦並不比動物高尚。本段表演語言和身體扣合十分緊密,魏雋展的表演也在獨特的節奏上精準切換,在短短十幾分鐘間快速展示各種人類的切片。此段落完全將動物轉化的練習內化,不明白得見動物,卻如同前一串場的動物即興,當身體控制純熟、內外具備,形體即可以順時流轉。
轉化之後,要成為什麼?

《孤獨的敘事者》的演出揭示了動物轉化的前進方向,而三段演出中,表演者都以身體為出發,在空台之下,純與夥伴、燈光、音樂配合,肉身流轉出各種世界。動物轉化從模仿的練習開始,到流動切換,給予三缺一的表演者極佳的身體美學訓練,然而這樣的成果累積,在過往《蚵仔夜行軍》和《國姓爺之夢》等作中都得以看見,那為何又要有此單一製作來展現呢?從誌怪物語,到現代情感,以至智人的發展,最後魏雋展以直立人之姿坐入觀眾席中,與我們同在。在最後的時刻,我們同在了,雖然讚嘆著表演的魔法,但觀看過程中我的困惑無法歇止。


LAB 3.14:動物的無限循環(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邱条影室邱垂仁)


LAB 3.14:動物的無限循環(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自2011年起,經過《LAB壹號.實驗啟動》、《LAB貳號.穴居》、《LAB參號.不知為何物》以及非售票的示範演出《LAB計畫示範呈現:動物轉化01》四部作品,身體賦形、連結自我、銜接社會與方法示範都進行過之後,現階段的3.14真的有走得更遠嗎?還是進入一個自體循環?在這無盡循環之下,我卻開始不知如何安放自己——觀眾與這場售票演出的關係為何?

創作顧問張紋瑄在節目單中寫到「動物轉化似乎是一種為不斷變異的資訊找到可見形式的技術,……動物轉化所提供的,正是為永動的情緒、記憶、關係——或永動的『人』——找到形式的手段。」動物轉化發展至今確實奠定了三缺一劇團的表演美學:身體、詩意、象徵,為之確立了形式。只是,當永動成立,萬物同在,在之後會是什麼?【1】Becoming 所為何事?【2】如果沒有提問,也就沒有答案了吧。


註釋:

1、引自節目單張紋瑄〈「動物轉化」搖滾區觀察報告〉。節目單連結

2、引自節目單賀湘儀〈關於「動物轉化」〉。「『動物轉化』的英文翻譯從 Animal Transformation 修正為 Animal Becoming,揭示它不是一個線性的表演系統,而更像是一張地圖,以「流變」核心概念之一,轉化所追求的不是目的(轉變為什麼),而是轉化的過程(為何而轉化),因為萬物從來都在變動之中。」節目單連結同註釋1。

《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22/09/1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起「靈魂的濃縮咖啡」,這一杯歷史的烈酒熱辣地入喉,從內裡灼燒至外頭;在華麗的燈光與音效中,把我們帶回那些日常生活中總是忘記的,卻真實存在的歷史。
10月
11
2022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