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到的身體,無解的實驗——《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
9月
20
2022
LAB 3.14:動物的無限循環(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7次瀏覽

黃馨儀

三缺一劇團的動物轉化發展了十一年之久,在此次《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演出之始也如此揭示。表演者逐一上台,說出自己的姓名,並介紹代表自己的動物。動物可能不只一種,因為涵蓋的成長的軌跡,更有脆弱恐懼時的姿態,就此也揭示了人類內在的動物性格。開場中也預告演出先後為《蛇帶》、《Zoo》和《孤獨的敘事者》,三個段落間則以動物轉化的練習說明作為穿插換場。

如此架構下,《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好像是動物轉化發展的揭示性演出,展現了三缺一劇團十餘年來所建構鑽研的表演方式與美學。這在我心中埋下了一個從最初到最後的問題:為什麼這場演出需要這樣的展示說明?
由外而內、由實至虛的進程

《蛇帶》由擅長默劇肢體的表演者黃凱臨帶領四位年輕演員唐芝妍、陳瑞祥、陳顥仁、林筠喬共同創作,改編京極夏彥《百鬼夜行——陽》中的故事,從表象的蛇,潛入蛇形所象徵的妒忌與恐懼。有著具體文本,表演者的敘事口吻確實如日本物語,在空台與黑衣間製造了獨特的異國感。四名表演者變換著角色與歌隊的身份,敘事與形體交織,人物與意象交疊,在此,動物是人心的投射,可怕的不是客觀存在的動物,而是來自於人。

緊接著,由魏雋展的動物轉化訓練展示也呼應《蛇帶》,在動物的「全然控制」、「呼之欲出」、「潛藏其中」等三個發展階段下,動物不只是形體,更是人類的潛意識活動。也以此進入余彥芳編創,賀湘儀與杜逸凡演出的《Zoo》。


LAB 3.14:動物的無限循環(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AB 3.14:動物的無限循環(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對比於年輕表演者,賀湘儀與杜逸凡作為初始團員,完整參與了動物轉化的方法發展,有著長年共同演出的經驗,兩人的表演切換與默契配合都十分流暢。《Zoo》以一對男女的同居生活為軸,拆解關係的層次,呈現相處之間不同的動物性:色慾高漲時是猩猩、撒嬌討好時是貓、貪吃時是花栗鼠,不斷相依、相抗。人,亦是動物。

於是到了最後魏雋展的段落,他不再談「動物」,而直接從智人的歷史演進開始,呈現人的進步,以及人類的野蠻,藉此詰問人類存在,人亦並不比動物高尚。本段表演語言和身體扣合十分緊密,魏雋展的表演也在獨特的節奏上精準切換,在短短十幾分鐘間快速展示各種人類的切片。此段落完全將動物轉化的練習內化,不明白得見動物,卻如同前一串場的動物即興,當身體控制純熟、內外具備,形體即可以順時流轉。
轉化之後,要成為什麼?

《孤獨的敘事者》的演出揭示了動物轉化的前進方向,而三段演出中,表演者都以身體為出發,在空台之下,純與夥伴、燈光、音樂配合,肉身流轉出各種世界。動物轉化從模仿的練習開始,到流動切換,給予三缺一的表演者極佳的身體美學訓練,然而這樣的成果累積,在過往《蚵仔夜行軍》和《國姓爺之夢》等作中都得以看見,那為何又要有此單一製作來展現呢?從誌怪物語,到現代情感,以至智人的發展,最後魏雋展以直立人之姿坐入觀眾席中,與我們同在。在最後的時刻,我們同在了,雖然讚嘆著表演的魔法,但觀看過程中我的困惑無法歇止。


LAB 3.14:動物的無限循環(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邱条影室邱垂仁)


LAB 3.14:動物的無限循環(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自2011年起,經過《LAB壹號.實驗啟動》、《LAB貳號.穴居》、《LAB參號.不知為何物》以及非售票的示範演出《LAB計畫示範呈現:動物轉化01》四部作品,身體賦形、連結自我、銜接社會與方法示範都進行過之後,現階段的3.14真的有走得更遠嗎?還是進入一個自體循環?在這無盡循環之下,我卻開始不知如何安放自己——觀眾與這場售票演出的關係為何?

創作顧問張紋瑄在節目單中寫到「動物轉化似乎是一種為不斷變異的資訊找到可見形式的技術,……動物轉化所提供的,正是為永動的情緒、記憶、關係——或永動的『人』——找到形式的手段。」動物轉化發展至今確實奠定了三缺一劇團的表演美學:身體、詩意、象徵,為之確立了形式。只是,當永動成立,萬物同在,在之後會是什麼?【1】Becoming 所為何事?【2】如果沒有提問,也就沒有答案了吧。


註釋:

1、引自節目單張紋瑄〈「動物轉化」搖滾區觀察報告〉。節目單連結

2、引自節目單賀湘儀〈關於「動物轉化」〉。「『動物轉化』的英文翻譯從 Animal Transformation 修正為 Animal Becoming,揭示它不是一個線性的表演系統,而更像是一張地圖,以「流變」核心概念之一,轉化所追求的不是目的(轉變為什麼),而是轉化的過程(為何而轉化),因為萬物從來都在變動之中。」節目單連結同註釋1。

《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22/09/1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起「靈魂的濃縮咖啡」,這一杯歷史的烈酒熱辣地入喉,從內裡灼燒至外頭;在華麗的燈光與音效中,把我們帶回那些日常生活中總是忘記的,卻真實存在的歷史。
10月
11
2022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