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到的身體,無解的實驗——《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
9月
20
2022
LAB 3.14:動物的無限循環(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35次瀏覽

黃馨儀

三缺一劇團的動物轉化發展了十一年之久,在此次《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演出之始也如此揭示。表演者逐一上台,說出自己的姓名,並介紹代表自己的動物。動物可能不只一種,因為涵蓋的成長的軌跡,更有脆弱恐懼時的姿態,就此也揭示了人類內在的動物性格。開場中也預告演出先後為《蛇帶》、《Zoo》和《孤獨的敘事者》,三個段落間則以動物轉化的練習說明作為穿插換場。

如此架構下,《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好像是動物轉化發展的揭示性演出,展現了三缺一劇團十餘年來所建構鑽研的表演方式與美學。這在我心中埋下了一個從最初到最後的問題:為什麼這場演出需要這樣的展示說明?
由外而內、由實至虛的進程

《蛇帶》由擅長默劇肢體的表演者黃凱臨帶領四位年輕演員唐芝妍、陳瑞祥、陳顥仁、林筠喬共同創作,改編京極夏彥《百鬼夜行——陽》中的故事,從表象的蛇,潛入蛇形所象徵的妒忌與恐懼。有著具體文本,表演者的敘事口吻確實如日本物語,在空台與黑衣間製造了獨特的異國感。四名表演者變換著角色與歌隊的身份,敘事與形體交織,人物與意象交疊,在此,動物是人心的投射,可怕的不是客觀存在的動物,而是來自於人。

緊接著,由魏雋展的動物轉化訓練展示也呼應《蛇帶》,在動物的「全然控制」、「呼之欲出」、「潛藏其中」等三個發展階段下,動物不只是形體,更是人類的潛意識活動。也以此進入余彥芳編創,賀湘儀與杜逸凡演出的《Zoo》。


LAB 3.14:動物的無限循環(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AB 3.14:動物的無限循環(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對比於年輕表演者,賀湘儀與杜逸凡作為初始團員,完整參與了動物轉化的方法發展,有著長年共同演出的經驗,兩人的表演切換與默契配合都十分流暢。《Zoo》以一對男女的同居生活為軸,拆解關係的層次,呈現相處之間不同的動物性:色慾高漲時是猩猩、撒嬌討好時是貓、貪吃時是花栗鼠,不斷相依、相抗。人,亦是動物。

於是到了最後魏雋展的段落,他不再談「動物」,而直接從智人的歷史演進開始,呈現人的進步,以及人類的野蠻,藉此詰問人類存在,人亦並不比動物高尚。本段表演語言和身體扣合十分緊密,魏雋展的表演也在獨特的節奏上精準切換,在短短十幾分鐘間快速展示各種人類的切片。此段落完全將動物轉化的練習內化,不明白得見動物,卻如同前一串場的動物即興,當身體控制純熟、內外具備,形體即可以順時流轉。
轉化之後,要成為什麼?

《孤獨的敘事者》的演出揭示了動物轉化的前進方向,而三段演出中,表演者都以身體為出發,在空台之下,純與夥伴、燈光、音樂配合,肉身流轉出各種世界。動物轉化從模仿的練習開始,到流動切換,給予三缺一的表演者極佳的身體美學訓練,然而這樣的成果累積,在過往《蚵仔夜行軍》和《國姓爺之夢》等作中都得以看見,那為何又要有此單一製作來展現呢?從誌怪物語,到現代情感,以至智人的發展,最後魏雋展以直立人之姿坐入觀眾席中,與我們同在。在最後的時刻,我們同在了,雖然讚嘆著表演的魔法,但觀看過程中我的困惑無法歇止。


LAB 3.14:動物的無限循環(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邱条影室邱垂仁)


LAB 3.14:動物的無限循環(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自2011年起,經過《LAB壹號.實驗啟動》、《LAB貳號.穴居》、《LAB參號.不知為何物》以及非售票的示範演出《LAB計畫示範呈現:動物轉化01》四部作品,身體賦形、連結自我、銜接社會與方法示範都進行過之後,現階段的3.14真的有走得更遠嗎?還是進入一個自體循環?在這無盡循環之下,我卻開始不知如何安放自己——觀眾與這場售票演出的關係為何?

創作顧問張紋瑄在節目單中寫到「動物轉化似乎是一種為不斷變異的資訊找到可見形式的技術,……動物轉化所提供的,正是為永動的情緒、記憶、關係——或永動的『人』——找到形式的手段。」動物轉化發展至今確實奠定了三缺一劇團的表演美學:身體、詩意、象徵,為之確立了形式。只是,當永動成立,萬物同在,在之後會是什麼?【1】Becoming 所為何事?【2】如果沒有提問,也就沒有答案了吧。


註釋:

1、引自節目單張紋瑄〈「動物轉化」搖滾區觀察報告〉。節目單連結

2、引自節目單賀湘儀〈關於「動物轉化」〉。「『動物轉化』的英文翻譯從 Animal Transformation 修正為 Animal Becoming,揭示它不是一個線性的表演系統,而更像是一張地圖,以「流變」核心概念之一,轉化所追求的不是目的(轉變為什麼),而是轉化的過程(為何而轉化),因為萬物從來都在變動之中。」節目單連結同註釋1。

《Lab 3.14 動物的無限循環》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22/09/1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起「靈魂的濃縮咖啡」,這一杯歷史的烈酒熱辣地入喉,從內裡灼燒至外頭;在華麗的燈光與音效中,把我們帶回那些日常生活中總是忘記的,卻真實存在的歷史。
10月
11
2022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