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出新鮮老故事《Knock! Knock! 誰來敲門》
4月
22
2017
Knock! Knock! 誰來敲門(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97次瀏覽
戴君安(2017駐站評論人)

早上十點多,淡淡的陽光從樹上葉子的縫隙間灑下,微微涼風徐徐吹來,蚊子們似乎還在睡夢中,不下雨的四月真的是看表演的好時光。影響新劇場打開了321巷花園的大紅鐵門,日式宿舍的庭院中聚集了大人、小孩,塗上白漆的門窗帶著一絲神秘,木頭地板上放著好幾個大型積木,斑駁的紅磚牆上掛著大大小小的木框。

演出開始前,依照慣例,藝術總監呂毅新分別為大人和小孩說明不同的注意事項。瑣碎事務的交代對於較少看表演的民眾而言,有其教育意義上的必要,交代的方式從呂毅新口中說來,委婉兼具說服力,雖然小孩們總是有出奇招的時刻,大致上配合度都還算不錯,證實劇場人不僅是表演者也是教育者。

一陣敲門聲引起了騷動,張家禎扮演的男孩移動積木後走出來。不久,紅色小鐵門也發出了敲擊聲,小男孩開門卻沒看到人,等他回到木頭地板上,敲門聲再度響起,他來回走了數趟,開了數次門卻都落空。小男孩每經過木頭地板前方的磚塊區總會滑跤,製造了既視感(déjà vu)的效果,也成為各段劇情的連結點,當然也引來小孩們的笑聲。他前後來回數次後,董淑貞扮演的小女孩終於進場,自此展開親子劇場的拼貼故事。

故事的結構將《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與《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巧妙融為一體,再以321巷藝術聚落的現有環境為景,將兩個奇遇記合併成一個新鮮的劇本。這個新劇本雖然部分挪用自舊故事,卻能讓舊事添趣,使角色生彩,看似不相干的情節也能環環相扣,彷彿敲開一道道通往想像世界的門,滿足兒童觀眾滿漲的好奇思緒。

對於知道前兩個故事的成人觀眾而言,雖然在劇情發展上已有先備的概念,但是多重交叉的情節竟讓記憶中的意境變得模糊,新劇本中的角色看來熟悉卻也陌生,如此跳接式的結構不正也是多數小孩們敘事的模式。當演員將這樣的溝通模式傳遞給觀眾時,或許成人觀眾眼中看到的是支解的情境,但對兒童觀眾來說,這些情境更像是隨時有驚喜的拼圖遊戲。就像當愛麗絲因喝水而變小,或是愛麗絲吃了餅後變得巨大時,兒童成了真正與演員對話的媒介,成人觀眾則是像較需要被輔導的對象。

除了劇本外,演員也是成就這齣戲的重要支柱。以兩人來詮釋兩大劇目中的經典段落實屬不易,因此不僅劇情需要解構後再重新結構,演員也得不斷變身,他們轉化為拉小提琴的樹精靈、會講奇特語言的兔子、誤闖異域的愛麗絲、可愛的獅子等各種角色。董淑貞和張家禎雖是年輕演員,卻也夠分量的撐起全場,他們施展的不是喧嘩的取悅,而是大器內蘊的外放,特別是董淑貞的舞者背景,使她的身體展現有別於一般演員的架勢。可惜的是,他們的麥克風或許因流汗而滑落,使得部分台詞無法清楚傳遞。雖然他們的聲音仍算洪亮,但是庭院外的車聲、人聲,庭院內的鳥叫、蟲鳴,都讓演員的聲音難以完全集中,致使觀眾接收到的訊息有點斷續不繼。

使用道具的巧思是整場演出的關鍵,尤其是大型積木,既可以變成門,也可以變成愛麗絲墜落的長長坑道,過一會,積木被打開後又變成長廊。其他物件也不停產生新的變化,和眼前所見不再是同一物體,例如利用服裝的掩蓋和兩人的身體搭配,讓愛麗絲看來像是個拉長的巨人般,又如將木頭框框變成小門,或是將觀眾席四周變成他們遊歷的新鮮地、屋子的門窗成了故事中的衣櫃等等。

演員進出衣櫃的情境轉換也是全劇的重要轉折點,當他們走進衣櫃後再走出來時,故事就從《愛麗絲夢遊仙境》轉進了《納尼亞傳奇》。在這裡,小男孩變成了夏娃的女兒,小女孩則變成了亞當的兒子,將性別平權的寓意植入其中,兩人的身體、動作、音調、語氣及言詞也維持原狀,並沒有依循刻板印象中的男女意象而改變。

最後,一片大布如波浪般地蓋在觀眾席上,成人觀眾伸手協力推布使它向前移動,增添了他們的參與感,而隨風飄散的泡泡也瀰漫全場,宛如另一場奇遇記正要展開。敲門的演員在小觀眾們興奮的情緒中默默退出,他們不僅敲開了321巷藝術聚落的後門,也敲開了大小觀眾看戲的興致。

《Knock! Knock! 誰來敲門》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7/04/15 10:30
地點|台南321巷藝術聚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是單純想要將這兩本童話改編拼湊一起,它的企圖在於從這兩個文本裡汲取精華,採擷「洞」與「門」的意象,再和演出空間中的木門、鐵門、積木狀的佈景拱形彎洞、樹枝凹洞等連結,營造出妙趣橫生的情境。(謝鴻文)
4月
25
2017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