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從不安靜 《時間沉默地改變了什麼》與默默工作坊
6月
08
2017
時間沉默地改變了什麼(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2次瀏覽
廖于(研究生)

「不要碰到她,很燙,你一碰她就會碎掉。」

在尋找新的身體和夥伴默契、新的與社會的默契時,為了更準確心領神會同一個刺點,語言作為第二種工具常常也跟著離開舒適圈了。走得夠遠的事物會有詩的質地。而創作裡有機和隨機的區別,在於能否被結構,發展出足以與人溝通的力量。

這是2014年春天「默默工作坊」成立不久,由編舞家余彥芳引導,彼時在寶藏巖的《默默 Work-In-Progress 2014——余彥芳與夥伴們的呈現與對話》、《窗與牆》。一群不同背景的人開始碰撞融合。

默一令人印象深刻的結尾,是舞者在最後指令裡那種被硬生生截斷,卻沒有/或無法立刻回應這種斷裂的遲滯狀態。這除了是整場較明顯的權力易位,也像一種新的、用身體詮釋出來的「默默」。在那個當下讓人相信,指令或任何需要開啓意識去接收的聲響,都已經無能去回應,身體脫離了語言思維的控制,讓「默默」的涵義在身體裡成為一種徹底屏除了而仍有什麼重要的東西,兀自顯耀出來的那種極端,像不為表達而生的存在。

舞與觀並不保持距離,也沒有所謂舞台或場中心。時而拉手逼近牆面、時而抽身擴散,觀眾捲入舞者的動態,許多界線被跨過來翻過去所以曖昧不明。閃避的時候人就像彈珠撞開另一群彈珠,無論肢體還是思維,使人感覺活著的,是拋接來去這些瞬間的「動態」而非平衡。不因規訓而生的流動排比好看得緊。

2015年中與三缺一劇團在基隆海港山城藝術季的《遺棄之時》,十月台北詩歌節的《曹開2015身體習作》,十二月底《默默計畫 Work-in-Progress II》則開啟與黑眼睛跨劇團的合作,慢慢沈澱出每個人身體的運動慣性和特徵,日常走路是,跳起舞來也是。

田孝慈的肢體很紮實,肩膀躬縮,有種隨時隨地要直墜地心的份量感,卻不是重。關節指節內拗再外展的過程,像個專注在自己心神世界裡的孩子,怯怯想要玩具又不知道能不能真的伸手去要,實誠近乎神經質的孩子。她用綿延起來的動作,吐納各種不安和膠著。她有線條優雅的暗面。當她用暗面的身體跳舞,卻像是最不猶疑無助的時刻。曾歆雁身體獨白時,常以關節為顫抖重心,或是上半身前傾微彎的說故事。吳立翔手長腳長,駝背淺蹲,動起來大開大合卻覺得緩慢,像廟會神偶走路的速度,但比神易脆。還有李銘宸、鄭皓,舞蹈裡少見的導演和科學視野。他們糾纏出自身與他者之間獨特的形色。

成員們有聚有散峰迴路轉,走到2017年雨季裡、劇場裡的默三。

《時間沉默地改變了什麼》,才使人搖搖欲墜或蒸蒸日上。有些核心問題,因為一起耗費了眾多時光一問再問,才日漸清晰獨屬於默默的答案。譬如「舞者的敘事性、演員的肢體性是什麼?」,譬如集體創作如何實踐,譬如身體、文本與聲音如何互文。更譬如工作坊成立的初衷,是關注像關廠工人這樣被個人與體制所噤聲的社會議題,作品卻無法實質改變議題裡的現實,那又有什麼理由要花四年去完成一個藝術作品。對改變有興趣的,多是活在邊界上的人,不斷觸及邊緣荒涼的傷景和無始無明。而當時間慢慢剝裸出人的處境,默默或許四年來都用身體在試探:我們該怎麼看待自己賴以維生的事物是如此不切實際,又要怎麼看待自己其實理智上再反對,也放不下這種不切實際,然後該怎麼把「默默」這樣的感受根植在舞台和身體裡,去和他人溝通。

在無常之常底下,眾聲喧嘩聽起來就像沉默不語,但生命從不安靜。人始終因為龐雜無序的情感片刻而獲得更多改變的動能。然後起床刷牙、愛恨甘苦、生老病死,一切再日常不過。跳舞也再日常不過。

四年旁觀彥芳和默默工作坊,他們野生歡樂,同時是一種血肉模糊的透澈。然後還美。

《時間沉默地改變了什麼》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余彥芳
時間|2017/06/02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