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亦無情《繡襦夢》
9月
15
2018
繡襦夢(國光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554次瀏覽

陳湘予(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在學生)


《繡襦夢》基底為描寫唐代名門書生鄭元和與妓女李亞仙故事的崑曲《繡襦記》,並以「夢幻能」形式,配合日本三味線伴奏的崑曲聲腔、長唄的吟唱,譜出台/日傳統表演藝術各自擁有五、六百年歷史劇種的交流之新作。

「繡襦本是無情物」貫穿全劇的繡襦,既是物、亦是人(李亞仙)、更是靈魂,即使李亞仙一開頭便說「我不是亞仙」在那幽微之中,好似鄭元和內心某種癡情的裂解,而裂解卻不那麼完全,形成更加曖昧模糊的地帶。

繡襦,無情中見有情。操偶師一左一右「舞」著繡襦,布的垂墬感、擺動動態,讓它不單單只是一個物件,而是充滿情意的靈魂,是以愛之名覆蓋過鄭元和的軀體、是鄭元和睹物思人的情感歸依。服裝設計師矢內原充志曾言:「從劇本中,我領悟到無窮的真理蘊含在一人的人生」從這個概念著手,為《繡襦夢》的服裝質地視覺感定調;繡襦,操偶師揮動著的絲滑光澤,與漫漫飄飛的雪花,相互映襯更映入了觀者的眼簾;矢內原充志又言以別稱「朝顏」的牽牛花作為裝飾,貼合了其花語「沒有結果的愛情」是那絢麗的色調與符碼,對比傳統能樂堂的素淨空間,好似有種繁華與淒涼感的對比落差之感。

「亞仙才一低眉,我便覺行雲有影;亞仙稍一瞬目,我變知花飛有聲。亞仙的眼波聲息,我能一一分辨。」一字一句,字字動情、句句連心,然而我深知「分明是妳。」而妳為甚麼當初要離開我?

《繡襦夢》開頭鄭元和的一番話、一個深情的問句,倒敘了前前後後與李亞仙的辛酸故事。傳統的戲曲喜愛大團圓的喜劇結局,而現實人生並非如此,在唐代高門士族鄭家公子真的能與娼妓通婚嗎?置放一個翻案文學的視角,重新思考結局的另一種可能。整齣戲是充滿回憶的幽微氣氛,虛實交錯,在如夢幻境的虛空當中好似隱隱然的有實的存在,那會是鄭元和的痛定亦會是現實逼迫李亞仙的不安,而「情」交融在虛實之中,不曾褪去。

接連《繡襦夢》之前是日本舞踊《汐汲》,題材取自能樂劇目《松風》描繪身著行平(貴族男子)遺留衣物的松風(海女姊妹的姊姊)在月夜下的海濱,回憶著與行平密會的過往,而翩然起舞的場景。《汐汲》的靈魂回眸,與《繡襦夢》敘事結構相互呼應,觀者從海女之舞當中,靜謐而幽微的空間感裡,體會到海女心中悵然若失的內心情感,連結了之後《繡襦夢》作為完好的鋪陳。汲取海水的桶子一上一下,中啟扇、三蓋傘、手巾,細膩地繞轉。

編劇王安祈老師在開場前三十分鐘導讀時提及「跨界,不是真的有一個分野,而是在這之中嘗試有沒有融合、探索的可能」語言、文化、藝術觀照等等因著跨界而有不同面向的思考層面,從傳統崑曲《繡襦記 打子》到日本舞踊《汐汲》至新編實驗崑劇《繡襦夢》,觀者跟隨著敘事的軸線,彷彿披著一條繡襦,穿越了生/死之結界、陰/陽之交錯,更體驗了台/日傳統表演藝術交流的可能。

「一揚抉,似將兜起滿天彩霞,才一轉身,卻又抖落一身繁華。」編劇王安祈老師為貫穿全劇的繡襦定了一個註腳,《繡襦夢》有繁華亦有滄桑、有情亦無情,正如人生。

《繡襦夢》

演出|國光劇團 X 橫濱能樂堂 共同製作
時間|2018/09/09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以常磐津與舞踊的跨界結合來看,《繡襦夢》確實是兼具包容與開放的精彩作品。有此疑問關鍵就在於,移轉到鏡框式舞台後,原先的「能舞台」的能量降低,從而突顯了所謂的「能」到底在那裡的問題。(鄭宜芳)
10月
18
2018
由《繡襦夢》極簡而幽深的舞台,冷冽沈靜的燈光下走出的鄭元和已垂垂老矣,撫今追昔,睹物思人,透過與李亞仙親手織就的繡襦幻化而成的精魂一同回首前塵,獲致啟悟與反思。(趙心如)
9月
22
2018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